選單

“媽媽,我們明明是朋友,為什麼他們要傷害我?”比沒有朋友更可怕是“毒友誼”!

“媽媽,我們明明是朋友,為什麼他們要傷害我?”比沒有朋友更可怕是“毒友誼”!

心理學家皮亞傑,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

兒童在童年時代有兩個世界,一個是父母和兒童相互作用的世界,一個是同伴的世界。 同伴對兒童的發展起著與父母同樣重要甚至更重要的作用。

關於兒時的同伴,家長們會想到什麼呢?

最難忘應該就是和兒時的同伴們一起玩“真心話大冒險”吧。。。。

最近,翻看到一則18年的新聞:衢州某小學六年級學生中因“真心話大冒險”的悲劇。

有兩個女生玲玲、潔潔和同學們一起玩“真心話大冒險”的遊戲,在玩遊戲的過程中輸了。

而,遊戲輸了的懲罰規則是「跳河」。

原以為是同學之間的“遊戲”,沒有必要認真到付出生命的代價。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兩天後。。。。。

那位“贏”了大冒險的同學提了那天的遊戲,覺得輸了就要遵守遊戲規則並多次語言刺激她們。

還“好心”的和她們說:“有本事你們就去跳,我會幫你們報警的……”

班上的同學沒有制止卻跟著這位同學一起附和,跟著兩個女生來到河邊。

在眾人起鬨之下,兩位女孩情緒過於波動,竟真的順著臺階下水。。。。。

最終,湍急的水流將她們沖走了。

慶幸的是其中一個女孩潔潔在水中被一沉一浮,被趕來的好心村民救了,而不幸的是年僅12歲玲玲卻溺水而亡。。。。

“媽媽,我們明明是朋友,為什麼他們要傷害我?”比沒有朋友更可怕是“毒友誼”!

因為一場同學間的“遊戲”,竟成了一場悲劇地開始。。。。

除了“真心話大冒險”的遊戲而喪命的,還有數不勝數的危險遊戲存在孩子的同學、朋友之間。

在去年,美國的網路上流傳著一種名為“絆倒挑戰”遊戲,它成為了美國青少年一時興的挑戰遊戲。

它還有擁有另一個名字,叫“顱骨碎裂者挑戰”(“Skull Breaker Challenge”)。

這個遊戲危險之處在於:有兩個人知曉遊戲的規則,另外一個人並不知曉,而不知曉遊戲規則的孩子會因為突然的騰空而頭部著地。

在美國的亞利桑那州,有一位媽媽講述自己的孩子參加這項危險遊戲而摔摔得鼻青臉腫的照片。

“媽媽,我們明明是朋友,為什麼他們要傷害我?”比沒有朋友更可怕是“毒友誼”!

經過深思熟慮,我認為我需要重視這個令人憤怒的惡作劇。 這週三,我的兒子被叫去和他那兩個所謂的朋友一起玩跳躍比賽。 當輪到他跳的時候,那兩個所謂的朋友很用力的踢他,他的腿飛了出去。 他的臉朝下重重的摔在了地上,頭部也受到了撞擊。於是,他掙扎著想要起來,沒一會就失去了意識。 他感覺到他的臉摔在了地上,他的班長馬上跑向他,但那兩個男孩不僅沒有救助,反而一直在笑。。。。。

而這位媽媽表示,自己的孩子跟那兩個男孩認識很久了,因為信任對方,把對方當做朋友。

但正因為信任,這個遊戲才變的更加的危險。

我們常和孩子說要和同學朋友搞好關係,竟沒有想到孩子會碰上這種“毒友誼”,而這種錯誤的友誼,毒性發作時,真的會要人命。

在美國的《今日心理學》雜誌中,艾琳倫納德博士總結關於“毒友誼”的幾項特徵:

孩子經常不開心甚至哭泣; 自信心萎靡對以前喜歡的活動失去興趣; 為了讓朋友開心一味討好對方被嘲笑、輕視,有提出的自己想法卻總是得不到重視; 在一段友誼中一直沒有進步產生了厭惡自己的想法。

在現實生活中,孩子確實可能會遇到“有毒”的友誼,對孩子產生負面和消極的影響。

《教養的迷思》這本書中的作者哈里斯,更是認為父母的教養方式並不能決定孩子的人格發展,同輩群體往往才是塑造兒童行為和改造孩子性格的地方。

在《少年說》中就有不少神仙般的友誼,不論臺上和臺下的距離有多遠,他們之間的友誼都值得被看到,值得成為彼此更好的人。

有一種友誼叫做我在北京等你

一個北京女孩來到武漢上學,而她對於武漢的瞭解全因來自同班的女同學:“三年裡我對武漢的每一份瞭解都有你。”

“媽媽,我們明明是朋友,為什麼他們要傷害我?”比沒有朋友更可怕是“毒友誼”!

你帶我吃遍武漢的美食,等我們一起北京的大學,我帶你吃遍北京的美食!

“媽媽,我們明明是朋友,為什麼他們要傷害我?”比沒有朋友更可怕是“毒友誼”!

有一種友誼叫做你是我的驕傲

初中時結識了一位學長,短跑全區第一,打籃球技術也很厲害,還考進了空飛班!

因為,學長的一句話:“好男兒志要當兵”,不斷激勵著他,因此他也考進了空飛班。

“媽媽,我們明明是朋友,為什麼他們要傷害我?”比沒有朋友更可怕是“毒友誼”!

學長還送給臺上的學弟祝福和教導:“共同努力,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媽媽,我們明明是朋友,為什麼他們要傷害我?”比沒有朋友更可怕是“毒友誼”!

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幸運的擁有一個如兄長般的學長帶領你前行,但是幸運的是有那麼一位同桌,讓你不斷成為更好的自己。

有一種友誼叫做謝謝你,讓我成為更好的自己

有一個女孩站上天台上喊話不為了表白和吐槽,而是為了她的同桌給予她的勇氣和友誼。

“我因為你變成了一個更好的人,而你這麼溫柔的人,更應該遇見更優秀的人。未來沒有我和你,但你要像我一樣幸運。”

“媽媽,我們明明是朋友,為什麼他們要傷害我?”比沒有朋友更可怕是“毒友誼”!

女孩的同桌還大方地迴應她:“上大學後,如果還有男同學欺負你的話,打電話給我,我去找你,好嗎?”

“媽媽,我們明明是朋友,為什麼他們要傷害我?”比沒有朋友更可怕是“毒友誼”!

友誼是孩子成長路上不可或缺的部分,但在這個充滿焦慮的社會,我們都期盼孩子更優秀,更出色。

卻往往忽略了教育的根本是要先育人,而育人,從來都離不開他所相處的人。

“媽媽,我們明明是朋友,為什麼他們要傷害我?”比沒有朋友更可怕是“毒友誼”!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兒童行為學專家Robert Selman,根據對不同年齡兒童的系統訪談,對兒童友誼的發展趨勢分以下幾個階段:

3~6歲處於零基礎友誼

:這個階段,孩子會把朋友視為一時的玩伴,他們的友誼都在玩耍中建立起來的,所以只是短暫的遊戲同伴關係,尚未形成友誼的概念。

5~9歲處於一等級友誼

:這個階段,孩子很關心朋友,但把朋友定義僅僅是對他們有好處的人,會要求朋友能夠服從自己的願望和要求,如果順從自己就是朋友,反之就不是朋友。

6~12歲處於二級友誼:

這個階段,孩子對友誼的互動性有了一定的瞭解,他們會非常關心公平和互惠,但會以一種非常僵硬的方式來思考這些問題,雖雙向幫助,但不能共患難的合作階段。

9~15歲處於三級友誼:

這個階段,孩子們互相幫助解決問題,且願意分享自己私密的想法和感受,並且朋友相互之間保持保持信任和忠誠。

16歲以後處於四級友誼:

這個階段,孩子們高度重視與朋友的情感親密關係,自主的相互依賴的友誼階段,以雙方互相提供心理支援和精神力量,互相獲得自我的身份為特徵。

所以父母在考察孩子的社交圈時,一定要慎之又慎。

如果孩子的身邊偶爾出現那些品行不端,毫無教養,自私懶惰的朋友。

請不遺餘力,務必“勢利”,將這種人清除出他的社交圈。

友誼是孩子成長路上不可或缺的部分,也許我們無力改變已經發生那些影響孩子的“毒友誼”。

願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

願所有友誼在青春時相遇,能幫助你成為更優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