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年輕人選擇“躺平”:更像是一種折射著無奈的自嘲

最近網際網路又被一個新興詞彙刷屏了。

年輕人選擇“躺平”:更像是一種折射著無奈的自嘲

“躺平”——一個由佛系、韭菜等網路詞彙衍變而來的新名詞,就這樣猝不及防地湧入了人們的視線。

今天,你躺平了嗎?

躺平到底什麼意思?為什麼現在被這麼多人“口口相傳”?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躺平”引發的因緣際會吧。

躺平,顧名思義,就是躺下,平整了,所要表達的意思就是,累得癱倒在地,再也不去想什麼明天啊,未來啊,奮鬥之類的事情了。

而從這個詞衍生出來的躺平一族,則被用來特指因為社會壓力巨大,無法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而選擇自我放棄的年輕社會群體。

如今,這個群體的存在在社會上引發了激烈的討論。

一切還要從“躺平”的源頭說起。

一、“躺平”真的可以解決問題嗎?

早在今年的4月,網上開始流傳一篇名叫《躺平即是正義》的帖子,內容直白露骨地表露出對“躺平”理念的推崇。

年輕人選擇“躺平”:更像是一種折射著無奈的自嘲

這篇帖子的主人公展現出了一個持有“演員證”的青年,在自己的小圈子裡“一路躺平”,每天啥也不幹,就吃兩頓飯,偶有閒情雅緻就出門溜溜彎,鍛鍛鍊,人生基本就在躺平狀態下度過,樂得其閒。

這篇帖子問世後,網上的吃瓜群眾們迅速兩邊站隊,有的人對這種生活充滿了羨慕,表示自己如果也能夠躺平,那真是太爽了。

年輕人選擇“躺平”:更像是一種折射著無奈的自嘲

甚至於圍繞這篇帖子,又衍生出許多新的躺平言論,“社會險惡,先躺為敬”、“只要我躺得夠快,資本就剝削不到我”這類言論開始充斥網路。

還有一部分人則對這種躺平態度嗤之以鼻。

他們公然抨擊這種躺平態度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也是對生育自己、養育自己的家庭不負責任。

往大了地說,躺平甚至於已經被提升到對不起納稅人的角度。

清華大學研究院副教授李鋒亮就是反對躺平大軍中的一員。

他認為,現代青年選擇躺平,實質上是對當前內卷現狀的一種抵制。然而內卷是教育的篩選功能,有助於幫助弱勢家庭改善現狀。

我們且不說李教授的這番言論是否能夠站得住腳,

“寒門難出貴子”

已經成為當前社會的普遍共識,透過內捲來提升階層,雖然可能實現,但只能說需要付出的代價和經歷的時間著實太長太大。

因此,內卷太累,躺平舒服自然成為躺平一族用以對抗內卷的口號。

但是,躺平,就真的能對抗內卷嗎?

其實躺平這個概念我們真應該認真地來捋一捋。

眾生百態,一百個人有一百種躺平的姿勢。

有的人逃離了北上廣,回到老家考上了公務員,他說他受夠了大城市的內卷,回家躺平了;有的人在500強企業幹了四五年的996,咬咬牙回了老家自己開了家小飯館,他說自己當老闆,想幾點關門就幾點關門,也回家躺平了。

年輕人選擇“躺平”:更像是一種折射著無奈的自嘲

從表現上看,這些年輕人們似乎都在殘酷的現實面前選擇了逃避,選擇了退縮。

從某種意義上來看,這也是一種“躺平”。

然而實際上,他們做出的這種選擇只是基於對現實社會的反抗。

與早些年出現的“葛優躺”或者是“喪文化”不同,當今這部分年輕人對於自己的人生有明晰的規劃與主見。

他們不願意當現實社會中一顆被設定了程式的棋子,也不想透過社會普遍認同的價值渠道去擠破了腦袋。

“升職加薪”、“買房買車”對他們來講是必要但不是必須的選擇,相比於這些物質與榮譽所能帶來的快感,他們更願意接受自己內心的舒適感。

“我命由我不由天”正是這些年輕人的真實寫照。

年輕人選擇“躺平”:更像是一種折射著無奈的自嘲

與其留在一線城市做眾多螞蟻搬運工中的一員,不如回老家隨便做點啥,起碼在時間的支配上,他們有自己的主導權。

這樣看來,“躺平”與“內卷”似乎又自覺地站在了對立面上。

現代年輕人用“躺平”來對抗“內卷”,實質上是在追求超脫於主流追求之外的自我實現方式。

不買房、不買車、不加班,甚至不結婚、不生孩子等等,與“山不過來我就過去”,“既然無法改變環境那就改變自己”的觀念不謀而合。

所以,“躺平”是一種自我解脫式的釋放,放棄了那些大部分都在追求的東西,保持一種低慾望的存在,從而遠離“內卷”的旋渦。

二、“躺平”並不是中國獨有的現象

其實“躺平”早在被熱議之前,就已經有相似的概念出現了,躺平也絕非中國才有的產物。

以日本來說,在經歷了昭和男兒、平成廢柴之後,如今的令和一代正是“躺平”一族的又一真實寫照。只不過在日本,人家不叫躺平,而叫低慾望。

從社會根源來講,“躺平”一族的並非偶然,恰恰是由於經濟社會的轉型所衍生出來的。

年輕人選擇“躺平”:更像是一種折射著無奈的自嘲

歐美的“尼特(NEET)族”就是在20世紀70年代,由於高失業率和高通脹引發的經濟“滯脹”危機,促使社會底層中誕生了以非主流文化來抗議對現實的不滿的文化。

發展到21世紀,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出現了一批不思進取的“尼特族”,甚至於一度演變成為世界性的社會問題。

無獨有偶,日本的“低慾望社會”也正是在上個世紀90年代經濟泡沫幻滅之後,逐漸衍生出一批受日本人口老齡化、經濟停滯不前影響的沒有上進心、低慾望的青年。

再反觀國內,我們就能夠總結出,“躺平”一族為何會出現,自然也與國內深層次的經濟社會背景有關。

當前,我國正處在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隨著產業結構 調整的深化,行業的發展空間進一步受到限制,行業之間、個體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反映到現實聖湖中就是“內卷”的出現。

年輕人選擇“躺平”:更像是一種折射著無奈的自嘲

而與“內卷”相反的是,當前我國經濟社會水平已經處於較富裕階段,在有選擇的情況下,人們完全可以選擇安逸度日或者是“坐吃山空”。

因此,就催生了一批“躺平”青年。

然而,我們前面講過,即使是躺平,也是有著不同的姿勢,與那些完全躺平的青年不同,以自己個性多角度、多姿勢躺平的青年仍在踐行著自己的價值觀,他們還不算是失去希望的一代。

三、“躺平”青年的出路在何方?

當前對於“躺平”青年的議論很多,不外乎是支援與不支援,抨擊與鼓勵。

而這些眾說紛紜的吃瓜群眾們,也僅僅只是躲在鍵盤背後敲打出一個個他們以為精闢的詞彙,對於“躺平”青年的真正認知卻很少有人去關注。

中國經過改革開放以後四十多年的發展,已經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績。

年輕人選擇“躺平”:更像是一種折射著無奈的自嘲

近幾十年來,中國經濟社會不斷髮展,但在高速發展的過程中,自然也就出現了國家走向富裕過程中難以避免的資源集聚與壟斷的現象。

那些早早搭上改革開放列車的人已經將改革的紅利充分釋放,基本已經完成了人生的積累。

而那些後來的人,處於資源與財富分配的底層,面對已經被壟斷的資源,他們似乎也只能選擇被迫“躺平”。

換而言之,難道“躺平”一族就真的甘願躺平嗎?

其實對大多數青年而言,“躺平”只是一種無奈之舉。他們難道真的沒有自己的“慾望”嗎?只是在現實的高額成本面前,他們望而卻步了。

大城市雖然美好,但是高房價、高強度的工作環境、緊張的教育資源、醫療資源等等都在扼殺他們對現實生活的美好向往。

年輕人選擇“躺平”:更像是一種折射著無奈的自嘲

如果連自己什麼時候睡覺都不能掌握,那生活在大城市還有什麼意義?這樣想著,這群青年果斷選擇了就地“躺平”。

當代中國,一部分年輕人躺平了,但也釋放出一種訊號。

如今的大環境是不是對年輕人太不友好了?

過去我們崇尚個人奮鬥實現價值,但如今在大城市,尤其是在大企業,已經很少能見到相信個人奮鬥能實現自我價值的年輕人了。

大企業複雜的人事關係,繁多的組織層級,正在一步步扼殺年輕人的上進心與進取心。

但這種大趨勢對於初入社會又沒有什麼社會背景的年輕人來說,實際上是一種裹挾。

年輕人選擇“躺平”:更像是一種折射著無奈的自嘲

年輕人能夠什麼壞心思呢?不過是想過的舒服點,個人價值能實現得多一點罷了。

當前中國有多少年輕人選擇“躺平”?

這可能是個未知數,但如果這種社會局面沒有被打破的話,相信在輿論的引導下,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這個行列。

顯然,無論是作為“躺平”還是“被躺平”的一代,我想我們都有義務去儘快梳理出如何調整社會資源分配結構,如何給年輕人創造更多的條件,調動他們積極性的辦法。

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

也許,當年輕人把精力和注意力從對抗內卷中轉移到實現社會價值的自身目標中去時,這個社會的發展願景自然也就實現了。

文;文雋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