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都討厭喝酒?還原中國人的飯局文化

最近特別喜歡說喝一杯,其實自己是一個不愛喝酒,酒量極差的人。

有一年在北京跟朋友們吃飯,朋友十分好奇,問酒量到底有多差,於是我當場給他表演了一杯啤酒不省人事的絕技。

從此他再也沒有要求我喝過酒。之所以喝酒,完全是因為對飯局文化感興趣,尤其是搜尋一些飯局規則,總能給人一種魔幻的感覺。這些規則沒有刻意傳播,但偏偏大江南北都一樣。

比如什麼進領導酒,酒杯要壓得很低,也不知道是誰先發明的。

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都討厭喝酒?還原中國人的飯局文化

飯局之所以存在,主要原因還是中國人愛吃。以前在知乎上看到有人問中國人的種族天賦是什麼,有人回答是吃。

我覺得我們的種族天賦就是吃飯!

有這麼一句流行的話,沒有什麼問題是一頓燒烤或者火鍋解決不了的。如果不行,那就是兩頓。

表面上看是說哪怕心情不好,吃幾頓燒烤和火鍋就行,但這句話實際上的意思則是不管什麼問題都可以在飯桌上解決。

中國人的飯局情節的核心就是無論做什麼事情,首先要一起吃個飯,各種活動會議都必須以一餐飯局作為高潮。事情多半要在飯局上商定,觥籌交錯之間詮釋人情和衝突,這種文化甚至反映到了影視作品中。

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都討厭喝酒?還原中國人的飯局文化

仔細想想,就會發現,中國的電影大部分戲劇衝突都發生在飯局上,在傳統武俠故事中,酒館和客棧是製造戲劇衝突的重要環節。一個小小的客棧裡通常能聚集著各種事端,表面上吃喝喝,暗地裡卻各懷鬼胎,待到時機成熟就開始拔刀亂戰,《龍門客棧》就是其中代表。

這種製造戲劇衝突的方式在中國的影視作品裡簡直不要太多,一群人吃著飯被另一群人衝進來砍;一群人敬著酒,突然談不攏,拔槍對峙了;一群人菜都還沒點好,就把桌子掀了,這就是戲劇衝突!

喜歡在飯桌上,酒館裡製造衝突並非中國人的專利,但像中國人這樣將場景衝突塑造的這麼具有江湖氣息,這麼具有浪漫情懷,還是十分少見的。

除了浪漫的江湖氣息,中國人還特別喜歡賦予人文情懷,比如《飲食男女》,透過數個家庭飯局來隱喻關係的變化,進而推進故事走向,直到最後一場飯局將劇情推向高潮。

中文裡“飯局”一詞起源於宋代,局最早指代棋局,後來才引申出聚會陰謀的含義,和家人一起吃飯,喝點酒,沒有人會把這樣的聚餐叫做飯局或酒局。有了社交目的才能成“局”。

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都討厭喝酒?還原中國人的飯局文化

“局”在中國歷史上佔據重要位置,而飯局中酒又是逃不開的重要元素,歷史上著名的飯局,從鴻門宴到煮酒論英雄,再到杯酒釋兵權。

無論菜色如何,幾菜幾湯,但酒是推動情節的關鍵,酒是一種強場景化的功能性飲料,飯局中的酒往往起到的是催化群體情緒,強化情感的作用。

因此,這些歷史故事都遵循著類似的故事模型,透過酒局展開衝突,既有酒的催化,人和人的關係產生變化,最終確立新的關係。

某種程度上,傳統的酒局就是人和人際關係的載體。既然飯局吃的不是飯,是人際關係,那麼飯局上喝的也不是酒,而是一種社交貨幣。

我個人很反對各種酒局上的糟粕文化,但我們深入拆解就會發現,傳統中國的商場上一直有句話叫煙搭橋,酒開路。

商場領域裡做什麼事情如果喝不到位,那麼事情多半也就做不到位。

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都討厭喝酒?還原中國人的飯局文化

曾經有人做過一個研究發現,如果某個月中國基建投資同比增長強勢,那麼高階白酒的股價往往會提前1到2個季度增長,兩者的曲線存在著驚人的一致性,如果把酒換算成社交貨幣,那麼很多酒局中的迷惑行為就能輕易解開。

比如中國男性十分看重酒量。同行業銷售往往會要求應聘者酒量要好,能在酒局上衝鋒陷陣,這是因為能喝的人可以看作是擁有更多社交貨幣。

正是因為酒局的本質是交換社交貨幣,酒也就能夠有效打通局上的人脈關係,加持認同感,讓一杯酒喝出三杯的效果。

在一些地方有種奇葩傳統叫魚頭酒,酒桌上的魚奉上來,魚頭要對準主賓或年長者,接下來根據魚的部位喝酒,頭三尾四,其餘的部位對著誰,誰便要喝幾杯酒;魚眼睛加給誰,誰就要喝三杯,這叫高看一眼;吃了魚鰓的叫賞臉面;吃魚鰭的叫一帆風順;吃魚肚叫肝膽相照,這些也分別對應喝酒數量。一條魚吃完各位也喝飽了,吉利話也說的差不多,社交貨幣達到了充分的交換。

一場社交活動裡,如果最後沒有用飯局做收尾一定是個不完美的局。甚至人的一生三個重要節點:出身,結婚和死亡都要透過飯局來把親人與朋友聚集在一起,而白酒作為中國原產的烈酒,酒精度數高,是諸多社交貨幣中含金量最高的。而且幾乎沒有壁壘,堪稱是人際關係的硬通貨。

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都討厭喝酒?還原中國人的飯局文化

我還記得小時候客廳的玻璃櫃裡往往藏著一兩瓶包裝精美,一看就不便宜的白酒,在爸媽眼裡這種就平常放在那裡看看,是有檔次的裝飾品。重要客人來了拿出來喝,是宴席酒。喝完了空瓶子放回去依然可以做裝飾,或者出門拜訪就直接送出去,也是不錯的禮品。

經過傳統文化和商業包裝酒的地位變的越來越穩!

根據智研諮詢釋出的2020至2022年中國白酒製造行業發展模式分析及投資風險研究報告顯示,在日常場合飲用白酒的比例僅為18%遠低於其他酒類,消費者飲用白酒的場合中,應酬聚會佔25%,與朋友同事聚會佔27%,家族聚會佔10%,酒席和喜宴佔10%。

社交動機是購買白酒的第一驅動力,相比其他酒類,情感需求和功能性飲用這塊白酒的需求低了一大截。

白酒的廣告往往要搞得特別有氣勢,代言人也通常會選一些,像陳寶國,陳道明,張國立等等這種演過皇帝有帝王像的中年男演員,包括包裝方面設計的大氣典雅。

因為以往白酒在飯局中的作用是打造儀式感,而儀式感最重要的就是規矩,規矩的背後是話語權,酒杯怎麼端又有講究,捧杯的位置有講究,甚至酒場上的每一句話都是套路,所以圍繞這種傳統的飯局文化才衍生出一整套潛規則,而在這套體系裡,年輕人是沒什麼話語權的。

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都討厭喝酒?還原中國人的飯局文化

這套潛規則讓上一代的飯局變成了成年人的社交名利場,讓飯桌上的酒成了權力的展示和壓制,變成了我們極其厭惡的酒桌文化。

本質上,我們厭惡酒桌文化,是對這套推杯換盞的社交方式的強烈不認同。

但是從90後開始,飯局的概念產生了變化,甚至不再以局為核心,喝酒是放鬆和愉悅自我,而不是緊繃著的神經和各種套路。

有資料報告顯示,90後正在成為白酒消費的新生力量,但相比動輒四五十度的烈酒,20幾度的低度白酒以及果味酒成為了趨勢。

這和年輕人的習慣有關,本質上年輕人是討厭這種以強關聯社交為目的的儀式感,對他們來說,喝酒喝的是情緒,談事兒可以,但並非必須。

在各種現代化消費的大背景下,酒水消費從儀式感走向了日常,成為年輕人生活中輕而不膩的陪伴,年輕人並不是抗拒喝酒,而是抗拒接受那套一成不變的酒場規矩。

新的消費群體出現,必然會出現一套新的規矩,歸根結底還是社交貨幣性。

每代人都有自己的社交貨幣。

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都討厭喝酒?還原中國人的飯局文化

朋友說他們公司新招的95後們特別孤僻,不喜歡跟同事交流,還特別不愛參加團建。公司的幾次活動,他們都用各種理由推辭掉了。

你們那那叫團建,說好聽點兒是加深同事關係,說難聽點兒就是在飯局上壓迫他人。當領導的動不動提一杯,講兩句,非得拉著人家年輕人傳授人生經驗,尤其一些沙雕公司還特別喜歡週末搞團建,喜歡這種團結的員工,那才是腦子不正常。

有那點時間在家打打遊戲看看漫畫它不香嗎?

一個朋友在外被老闆罵了沒有哭,分手沒有哭;一個人搬家也沒有哭。直到有一天陪客戶吃飯,一直被灌酒喝到去醫院洗胃。醫生問他,你有家人陪嗎?他沒有回答。然後眼淚就流了下來。

其實年輕人並不討厭局,也不討厭酒。真正難過的是在飯局上因為酒所受到的委屈,終日奔波,從一場飯局奔往另一場,出身要喝滿月酒,畢業要有謝師宴,結婚要喝喜酒,葬禮要喝喪葬酒。

而只有夜深人靜一個人靜靜獨酌的時候,那杯酒才是為自己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