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鎮”起風雲】懷化官莊鎮:十里茶廊尋覓秦漢古道遺韻

【“鎮”起風雲】懷化官莊鎮:十里茶廊尋覓秦漢古道遺韻

沅陵縣官莊鎮,遊客在茶園裡採茶。資料圖片

泡一杯官莊毛尖,湯色明亮,翠綠的茶葉在水中沉浮,香氣清爽,端起茶杯飲上一口,只覺滋味濃郁,後有餘甘。有人在這一口中嚐出自然之香,也有人飲出了“南蠻之氣”,讓人不禁心生神往。

這塊產茶的土地究竟有怎樣的故事?小小茶葉如何幾經浮沉,走出雲霧繚繞的高山,成為數朝數代的貢品?不如跟隨記者去官莊鎮一探究竟吧。

 瀟湘晨報

記者 羅雅琪 通訊員 李青松 瞿雲 懷化報道

近日,沿杭瑞高速從沅陵縣城去往官莊鎮的路上,高速公路旁的一塊廣告牌上寫著:“文韻沅陵、水韻沅陵、綠韻沅陵、茶韻沅陵”。下高速路口進入官莊,街邊門店以賣茶居多,“茶”是這座小鎮給人最初的印象。

地處北緯28度的官莊鎮,位於懷化市沅陵縣東部,高山雲霧的氣候和肥沃的沙性土壤,十分適合茶葉的生長。用官莊鎮茶葉辦主任瞿繼忠的話說,“官莊祖祖輩輩都有茶,千家萬戶都製茶”。但造就一碗好茶,一方茶鄉,不僅需要流傳的技藝,還需要由茶衍生而出的文化和底蘊。

透過古驛道向京都滇黔運茶葉

官莊茶能夠走出根植它的土地,正因為交通便利。位於沅陵縣東部的官莊鎮,素有“湘西門戶”東大門之稱,境內有號稱“天下第一關”的古隘口——辰龍關,以及貫通全國的古時官馬大道——古驛道。

從官莊鎮政府出發,沿省道227駕車前往界亭驛村,13分鐘左右的路程便能抵達官莊儲存下來的古驛道遺址。沿怡溪而上,兩旁是鬱鬱蔥蔥的樹木,溪水衝擊河道里的石頭濺起朵朵浪花,再穿過被藤草纏繞的三眼橋,便抵達了舊時界亭驛。

界亭驛的遺址,位於現界亭驛村村委會旁邊,因年代久遠大部分被毀壞,僅能看見外部的房屋結構。但從高聳且顏色厚重的牆體及當地人口耳相傳的回憶中,還能窺探當初官馬大道的繁華與喧囂,以及茶葉在這條古道中留下的印記。

古驛道的歷史淵源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秦漢設西南驛道之始。經過前朝的建設,到了清代,這條驛道已成為湘西地區京都通往滇黔唯一的“官馬大路”。瞿繼忠介紹,當時的官方文書和茶葉等商品主要是從這條驛道由馬運送京都和滇黔地區。

從長沙經桃園,向西折往辰龍關,經界亭驛、馬底驛、辰陽驛等,與貴州玉屏驛道相連。“界亭驛在當時是中部五省最大的驛站。”湖南省大湘西茶產業促進會副會長、懷化市茶葉協會會長張幹發說,界亭驛處在北京與大理的正中間,北京到界亭驛,大理到界亭驛,中間相差的驛站數都為45。

“光類似於客棧的驛站在界亭就有二三十家,茶樓也有六七個,比較著名茶行就有熊氏茶行,還有綢緞鋪。”張幹發介紹說,這可證明界亭驛當時的繁盛。時光跨越百年,即使後來驛道廢弛不復當年熙攘,當地關於茶的堅守仍持續至今。官莊鎮關於茶葉產業的一份資料顯示,官莊年產茶葉8000噸,產值近2億元。

挖掘茶文化打造茶旅融合產業園

界亭驛往南數里,便是辰龍關。曾被清朝廷敕封“天下辰龍第一關”的辰龍關,現今成為官莊這座小鎮茶葉產業轉型升級的新方向。依託界亭驛茶馬古道、辰龍關的茶文化,這裡將打造茶產業和鄉村旅遊為一體的休閒度假旅遊區。

行間距相當的茶樹,茶園旁蜿蜒的小道,茶海如梯田般起伏,緩緩延向遠方……在辰龍關茶旅融合產業園,不少遊人站在十里茶廊間合影留念,他們所站之處,被譽為“中國三十座最美茶園”和“湖南十大最美茶園”。

除了欣賞茶的世界,辰龍關茶旅融合產業園還計劃打造花的海洋、古道遺韻和禪茶文化。種植桂花、紫薇、櫻花等種類。同時,依託古驛道修復還原界亭驛茶馬古道,透過高華山上的寺廟打造禪茶文化特色。“未來遊客來遊玩,除了能體驗摘茶,還能觀賞花海,穿越時光賞玩古時驛道驛站。”瞿繼忠介紹。

此外,官莊將透過“喝茶、飲茶、吃茶、用茶、玩茶、事茶”,充分發掘茶和茶文化價值。以辰龍關茶旅融合產業園“AAAA”級景區為核心,打造集茶葉種植、生產加工、貿易銷售、茶園觀光采茶製茶體驗、茗茶展覽、休閒品茗於一體的生態旅遊勝地。

歷史

唐朝已是貢品,清朝聲名鵲起

官莊關於茶的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康熙年間始編的《沅陵縣誌》木刻本《木茶》條記中提到,唐朝的權德輿給陸贄的《翰苑集》作序,序中說“邑中出茶處,先以碣灘產者為最,後界亭茶盛行”。

序中所提到的界亭,即現在的官莊鎮界亭驛村。權德輿補充說,“極先摘者為白毛尖,今且以之充土貢矣”,這證明官莊茶在當時已是貢品。唐朝以後再無典籍提及,直到清朝,因林則徐與左宗棠之故,官莊茶才真正聲名鵲起。

嘉慶二十四年,林則徐出任雲南主考官,在去往雲南的路上,途經沅陵官莊,時有知縣張鴻箴用上好的界亭茶、官莊毛尖等招待,為他詳細介紹了栽種歷史和掌故,令林則徐大悅,“郡內有天下第一關(辰龍關),孰之亦有天下第一茶!”

“左宗棠南征時也途經官莊,恰逢怡溪漲水,滯留期間大軍因品嚐官莊毛尖後治癒了水土不服之症,因此號令‘南征途中,三軍飲茶非官莊毛尖莫屬’。”張幹發介紹,這樣一來,官莊毛尖便為左南征指定用茶,當時官莊茶行茶坊茶農中的存茶,銷售一空。

工序

手工烘茶炭火要求無煙

“你能喝出差別嗎?”在沅陵縣官莊茶廠,廠長舒克實將官莊毛尖和紅茶各泡了一杯,讓記者分辨兩者味道的區別。肉眼看去,沖泡後的毛尖湯色翠綠透亮,飲上一口,紅茶偏甜,毛尖略顯味醇。

在1986年之前,官莊以生產紅茶為主,後因市場變換,由紅茶轉為綠茶,轉變的開端即為沅陵縣官莊茶廠的成立。“當時,桃源茶廠、沅陵縣棉麻土產公司、官莊區供銷社三家一起成立的官莊茶廠,開始生產綠茶。”舒克實說。官莊茶廠在成立之初時便引進了部分機械化裝置,到現今茶葉製作多使用機械化生產。“雖然口感也不差,但相比傳統手工製茶,少了一些精妙。”

一般來說,官莊毛尖的製作要經過萎調、殺青、揉捻、烘乾等等工序。同樣的工序,傳統手工製作毛尖時要經過“三炒三烘”。“專門烘茶的烘籠就是那種中間細兩頭大的竹籠,把炒過的茶葉放在鋪了一層白麻布的竹匾上,下面燒炭火。”舒克實介紹。

炭火的燒製還有講究,用當地的松樹枝、杉樹枝燒火來烘,將樹枝燒透後,“達到無明火和無煙的要求,才能烘。”舒克實說,烘完之後再入鍋翻炒,這樣一來茶香更濃,顏色會青翠許多,茶湯也更為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