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成都:升庵祠裡說家風

成都市新都區內,有一座歷史悠久獨具特色的園林——桂湖。

明朝著名學者楊慎(號升庵)居於新都時,曾沿湖遍植桂樹,“桂湖”由此得名。

川蜀民諺有云:

“相如賦、太白詩、東坡詞、升庵科第”。

楊升庵是明朝蜀中唯一的狀元,“明代三才子”之首,四川新都“狀元故里”之名由此而來。

清道光十九年(1839),知縣張奉書博採各地園林之長,重開桂湖勝蹟,並在湖上建升庵祠。

近期,斑竹園街道升庵村內,天府家風館正式落成,向社會免費開放。 溫江區紀委監委機關第一支部近期的一次活動,選在與家風館毗鄰的楊氏宗祠。展館為何落地在新都?答案就在楊氏宗祠裡。2018年冬,升庵桂湖暨楊氏宗祠被打造成新時代黨員幹部政德教育廉政文化基地。

“千年絃歌永不輟,悟道家風值萬金。”走進楊氏宗祠,翻開楊氏家譜,一個個孝廉故事接踵而來,楊氏家族正是恪守家規才經久不衰。參觀者感觸“臨利不敢先人,見義不敢後身”的高風亮節,感受“四知、四重、四足”的家風家訓,無不讚嘆楊氏家族的家學淵源與淳正的家風文化。

成都:升庵祠裡說家風

楊氏宗祠門聯“漢代關西夫子後,明代蜀中宰相家”,上聯講的是楊升庵的祖先東漢太尉楊震。楊震從小勤奮好學,研讀歐陽《尚書》,博覽儒家經典,時人稱“關西孔子”。楊震為官清廉,治家嚴謹,以“清白吏子孫”作為家訓嚴格要求後人,教誨子弟“節衣縮食,省吃簡用”,子孫常常“蔬食步行”。楊震調任東萊郡太守路經昌邑時,縣令王密為回報知遇舉薦之恩,深夜孤身前往,懷揣十斤黃金相送。楊震堅持不受,嚴肅問道:“老朋友瞭解你,你卻不瞭解老朋友,這是為什麼?”王密趕緊解釋:“暮夜無知者。”欲以夜晚無人知曉為由相勸。楊震嚴詞拒絕:“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麼能說沒人知道!”“四知”家風也由此傳承。《後漢書·楊震列傳》記載: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業相繼,代代“能守家風,為世所貴”。

門聯下聯“明代蜀中宰相家”講的是楊升庵家族。元末戰亂時期,楊震後代楊世賢舉家遷往湖北麻城,後又移居新都。其孫楊枚精研《春秋》,是楊氏書香門第的開創者。妻子熊氏素有賢能之名,楊枚去世後,熊氏親自操持家計,變賣隨身佩戴的首飾,供養兒子楊春發奮讀書,楊春在明朝成化年間考中進士,開啟“一門七進士”的傳奇。守業尚勤、崇尚節儉、敦睦人倫、重視教育,熊氏的治家箴言“四重”家規重在齊家立業,成為傳家繼世的珍寶。楊春的長子楊廷和13歲中舉人,19歲中進士,官至吏部尚書,歷任兩朝首輔,是有定策之功的政治家,被譽為“救時宰相”。楊氏家族人才輩出,從楊升庵的祖父楊春到他的子侄輩楊宗吾,一門四代共有六個進士和一個狀元,先後有56人出仕,受朝庭誥封褒獎的達30多人。

一座院落,歷經數百年滄桑卻古韻猶存;一個家族,代代聚族而居卻根繁葉茂長盛不衰。儲存完好的明清風格宗祠,與普通古民居相鄰相通,渾然一體,讓人明顯感受得到勤勉耕讀傳家久、清廉為民繼世長的濃郁文化氣息。一路參觀走來,我深感,讀書明理、清白家風,這是中華民族的價值取向,也是優秀傳統文化的真諦。後人立祠紀念楊震、楊廷和、楊升庵等楊氏先祖,主要是因為他們的人格、氣節、品德,與權高位重無分毫關係。走在楊氏宗祠的青石板路上,徐徐步入“景清堂”,依稀彷彿可聽到歷代楊家孩童的聲聲吟誦和長輩的悉心教導。

金秋的清風吹來悠悠桂香,大家不約而同將視線放得更遠一些。漫步於升庵桂湖,滿眼盡是青瓦泥牆、花木扶疏,木柱石磴、雕花窗欞,古樸典雅的建築,讓人內心寧靜。桂湖有“蜀水荷鄉”美譽,從文化棧道長廊穿越其中,感受雅荷蓮韻“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體驗廉潔清風的魅力。

到達桂湖公園北門,門上懸掛著郭沫若所題的一副對聯:桂蕊飄香美哉樂土,湖光增色換了人間。聞著馨香馥郁的桂花香,搭配一口軟糯的桂花糕,在美食中感受從歷史中走來的別樣味道。

農曆八月也稱桂月,桂花亦有月桂之稱。“秋來香聞十餘里”的桂湖,一到金秋,綠桂成蔭,桂花怒放,十里飄香,賞心悅目。新都人自古傳說,桂湖的桂花種子是楊狀元從月宮裡折來的,所以香飄萬里。祖父楊春曾開玩笑說:“孫兒呀,古人說,考取功名就叫蟾宮(月宮)折桂,今番進京一定要中個狀元啊!”那年楊升庵在京城應殿試,果然高中狀元。古時仕途得志,金榜題名者謂之“折桂”,這大概便是這個民間傳說的由來。

入園,映入眼簾的是一對連理紫藤,相傳為楊升庵所植,距今已有500來年的歷史。古藤枝蔓在大門正上方糾結,盤桓纏繞,向東西延伸,形成一座全國罕見的百米紫藤長廊。東南方,坐落著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築,就是升庵祠。

“半生謫戍三千里,一領風騷五百年”,題寫於升庵祠上的對聯概括了楊升庵的後半生。楊升庵24歲以狀元身份,供職翰林院,在優良家風的潤澤下,為官清廉、剛正不阿。明嘉靖三年(1524),因“大禮議”事件,楊升庵貶謫雲南永昌時37歲。此後,楊升庵漂泊南荒35年,以貶戍身份守護百姓、興學重教,在雲南設館講學教化邊民,推廣中原文化,在困境中不墜青雲之志,厄逆崛起,求取新生。

楊升庵在流放雲南前夕創作《四足歌》,從居住、飲食、娶妻、育兒四個方面教育子孫淡泊名利,節儉持家、知足常樂,告誡後人做人做事不可逾越底線。楊升庵臨終遺訓以“臨利不敢先人,見義不敢後身”評價自己的一生,並以此告誡子孫重義輕利、見義勇為,讀之讓人振聾發聵。

桂湖南岸和西岸,是一道高大雄偉、蜿蜒曲折的古城牆,為楊升庵考中狀元時,其祖父楊春、父親楊廷和用賀銀所建,以預防災禍保護桑梓父老鄉親。楊氏家族有一條不成文的族規,凡是入朝或在外為官,每次回鄉必捐資為故鄉做一件益民的善事。如今,新都城南護城河上明代初建的清源橋、桂湖公園學門堰,均由楊家捐資修建。

古城牆的“邑錦門”,是桂湖的西入口,門洞之內,是楊升庵的全身青銅塑像。駐足他身後蒼勁瀟灑的書籤前,觀賞著耳熟能詳的《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體悟著楊升庵從慣看秋月春風、幾度夕陽紅的時間縱軸和滾滾長江、青山依舊的空間橫軸所構成的高維座標系上,揭示千古不變的真理——歷史長河中,唯有明智祖先留下高尚的道德操守,高明的處世哲學,以清白思想去教育影響後代,才是惠及子孫的深遠之計。

這時,機關第一黨支部書記說,誰能從先賢聯絡到我們今天的生活,任意發揮說幾句?這個議題有意思,所有人都來了興趣,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滔滔不絕——“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千家萬戶都好,國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勤儉好家風,我們一直在傳承;清廉好政風,我們一直在倡導;和諧社會風,我們一直在弘揚”……楊氏家規家訓在歲月洗禮中沉澱,跨越時空依然歷久彌新,楊氏家族清白堅韌、廉潔持家、儉樸知足的人生追求必將激起後世共鳴,綿綿不絕、相印於心。

返程時回首望去,見潺潺清澈活水環繞注入桂湖,正是這活水滋養著楊氏族人清正之氣。那屋前湖邊婆娑桂樹掩映,那荷塘凌風搖拽的蓮,朦朧中就茵蘊了五百春秋。石臺之上,楊升庵依然保持著那從容的神態。即使再過五百年,無數繁華散去,楊升庵依然會站在這裡,依然會因為他清廉為官、清白為人被世代傳頌,我們都堅信這一點。

I 成都市紀委監委

編輯

I

曾那迦

視覺

I 曾麗

稽核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