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人性最大的惡:不是貪婪,不是懦弱,而是……

三國時有位博學聰慧的女子,世人稱她為趙姬。

趙姬有個女兒,女兒臨出嫁時,趙姬鄭重的叮囑她,“千萬別做好事!”

女兒驚訝極了,忙問母親,“不做好事,難道要做壞事嗎?”

趙姬回覆說,“連好事都不能做,更何況是壞事?”

千百年過去了,後世之人對趙姬的這番話有過無數的思辨,也漸漸的品出了其中的大智慧。

趙姬的本意,其實並不是阻止女兒做好事,而是在教她如何為人處世。

那就是:生而為人,必心懷良善,但善心有度,才可萬事周全。

大恩如大仇

《西遊記》中有句詩詞深入人心,“恩將恩報人間少,反把恩慈變作仇”。

其實,世人都明白滴水之恩當湧泉以報的道理,但是,當面臨著內心紛雜的慾望,很多恩情,便糊里糊塗的變成了仇。

在《唐國史補》中有個發人深省的小故事。

官員李勉曾經救過一個囚犯的性命,多年以後這個囚犯發達了,再次遇到了李勉。

囚犯想報答李勉的救命之恩,於是就和妻子商量該如何報答。

妻子試探的問,“給他一千匹布可以嗎?”

囚犯搖頭,覺得這回報之禮太輕了。

妻子又問,“給他兩千匹布可以嗎?”

囚犯還是搖頭,覺得兩千匹布仍舊無法償還救命之恩。

於是妻子便乾脆的說,“那麼,不如把恩公殺了吧。”

囚犯聞聽此言,當即動了心,決定恩將仇報,殺掉曾經救過自己性命的李勉。

中國有句古話,“升米恩,鬥米仇。”

小恩小惠可以養出貴人,可大恩大情有時卻會為自己養出一個仇人。

只因升米之恩,你給的起,別人也還的起,可鬥米之恩,你給的起,可別人卻不一定有能力回報。

幸好,這個世間好人終歸會有好報,在《唐國史補》的故事結局裡,好心的李勉後來被人所救,而那對無良的夫妻,也得到了應有的懲罰。

世人常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可是很少人懂得湧泉之恩該以何相報。

不僅不知該如何相報,甚至當恩情無法回報時,便成了心理負累,而負累一旦成了無形枷鎖,久而久之,會滋生出無窮的惡意。

人性最大的惡:不是貪婪,不是懦弱,而是……

英國作家薩克雷說:“如果一個人,身受大恩之後又和恩人反目的話,他要顧全自己的體面,一定比不相干的陌路人更加惡毒”。

不相干的人或許不會傷害你,但一個曾經蒙受過來自於你的大恩的人,有朝一日與你起了齟齬,為了維持尊嚴與體面,他會竭盡全力的將你踩進塵埃。

在東野圭吾的小說《惡意》裡,作家日高幫同學野野口修圓了作家夢,可野野口修卻處心積慮的殺害了他。

這一切只因,野野口修接受了日高多次的幫助,心裡卻愈加自卑,在日高面前始終抬不起頭來,所以,他不僅要殺了日高,還要在日高死後,用盡手段毀掉日高的好口碑。

施恩的人,內心光明,可受恩的人,卻滋生了惡意。

所謂大恩如大仇,大抵如此。

善心有度,守住分寸

救命之恩,恩同父母,知遇之恩,恩同再造。

可無論是唐朝故事中的囚犯,還是東野圭吾筆下的野野口修,他們都心一橫,泯滅了良心,當了惡人。

萬事皆有成本,他們定是都衡量過了,如果不報答,道德的壓力會令人崩潰,可如果回報,無論怎樣,都是不足夠的。

所以,善心應有度,施恩也需要有分寸。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貝勃定律。

如果你在街頭遇到一個乞丐,你給了他十塊錢去買饅頭充飢,那麼他會非常開心。

可如果你天天都給他十塊錢,他會漸漸的習以為常,快樂指數也會越來越低。

當你哪天口袋裡空空如也,無法再掏出那十塊錢時,乞丐也許還會恨上你。

《處世懸鏡》中說,“恩不可過,過施則不繼,不繼則怨生”,世間萬物,都應該守住分寸,為善施恩也不例外。

大衣哥成名之後,為當地捐了很多錢來修路,對曾經相熟的村民更是有求必應。

可是,有些受過他恩惠的人,並不感激他的善舉,他們認為大衣哥那麼闊綽,應該拿出更多的錢來分給大家。

他們心安理得的借錢不還,堵在大衣哥的家門口拍照錄影片,更有甚者,在無理要求得不到滿足時,還拿著磚頭砸爛了他家的玻璃。

《菜根譚》中寫到,“待人而留有餘,不盡之恩禮,則可以維繫無厭人之心”,為人行事,若沒有分寸,若不能處處留餘地,那麼便會有無盡的煩惱與坎坷。

人性最大的惡:不是貪婪,不是懦弱,而是……

在《紅樓夢》裡,薛寶釵是個“隨分守時”的人,她待人寬厚、處事周全,贏得了大觀園裡所有人的好感。

大觀園裡成立詩社,眾人起鬨讓史湘雲請客,這令生活的捉襟見肘的史湘雲一籌莫展。

這時是薛寶釵及時的站了出來,她命家人送來了新鮮的螃蟹,藉著史湘雲的名義請眾人嚐鮮,不僅替湘雲解了圍,更成全了湘雲的臉面。

薛寶釵的這場“及時雨”著實用心,又著實有分寸。

她並沒有闊綽的解囊相贈,而是耐心的教湘雲如何解困,既幫了湘雲,又不會令湘雲感到窘迫。

而從那之後,史湘雲對薛寶釵愈加敬重,視她為自己的親姐姐。

富貴多施,善心有度。善良是一個人最好的品質,但真正的善良是有分寸的,是適度的,是有餘地的。

世上最好的風景便是花未全開月未圓,正是因為有了幾分餘地,世間才會多幾分平和的美好與舒適。

正可謂:常施小善,不施大恩,才是最佳智慧。

不留痕跡的善行,是大智慧

朋友說,每次坐公交車,遇到老人或者孕婦,他都會立即起身讓座,然後悄悄的走遠一點。

他覺得,如果他一直站在對方的身邊,會給對方帶來心理上的壓力,而他自己也會無所適從。

朋友的“走遠一點”,在我看來,是非常善良與智慧的舉動。

讓座之後,坐著的人和站著的人如果離的太近,彼此難免會有微妙的情緒,也容易產生不平等的心理勢差。

與人為善,是出於本心,而“走遠一點”,是維護對方的尊嚴與體面,如此,施善的人,與接受善意的人,彼此都極度舒適,其樂融融。

在恰當的“社交距離”之內,善意其實可以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曾看到過這樣一句充滿著哲理的話,“不要讓需要你的人覺得你太好,而是要讓他覺得這個世界很美好。”

在你有能力的時候,能令那些無助或者身處低谷的人覺得世界充滿著光亮,是件非常愉悅非常值得滿足的事情。

而當你拿出善意時,也無需大張旗鼓的要人知道這個世界的美好是因為你,要讓對方覺得是這個世界本就值得。

人性最大的惡:不是貪婪,不是懦弱,而是……

京劇《鎖麟囊》裡有兩個善良的女子,一個是施恩不圖報的薛湘靈,一個是滴水恩當湧泉報的趙守貞。

在趙守貞落魄時,富貴的薛湘靈將自己的鎖麟囊派侍女送給了她,並吩咐說不要留下姓名,因為她沒打算讓人報答。

可趙守貞卻將這恩情記在了心裡,日日將鎖麟囊供在堂前,後來當她再次巧遇遭了難的薛湘靈時,不僅幫薛湘靈尋回了家人,兩人還結成了金蘭姐妹,皆大歡喜。

一個是送人玫瑰手有餘香,施善只是出於本心,不圖任何回報,甚至連名字都未曾留下。

而一個是充滿了感恩之心,即便不知道恩人的名字,也要時時記著恩情,當有機會報答時,滴水之恩以湧泉相報。

兩個善良的女子,無意間點燃了人性中最明亮的那盞燭火。

著名女畫家冼玉清一生簡樸,身上的棉袍穿了二十多年都捨不得換掉,可她卻暗中資助了很多貧苦的學生,在病重時還將大部分遺產都捐獻給了國家。

更難能可貴的是,她還特意囑託經辦人,捐獻的事情“切不可宣傳,更不可嘉獎”。

由於她的資助,很多年輕人實現了自己的理想,更有像冼星海這樣優秀的作曲家,譜出了《黃河大合唱》這樣廣為流傳的絕世佳作。

積德無需人見,行善自有天知,這個世界永遠不會辜負一個真正善良的人。

三國時趙姬嫁女時的那段話,雖然言辭直白,細細品來,卻凝結著無盡的哲理。

作為宮中女官,她深得吳國孫權的器重,還曾經為《列女傳》做註解,這樣的女子,定是善良聰慧的。

她對女兒說的那番話,發自慈母心懷,字字皆飽含著人生的大智慧。

行善積德,出乎本心,留有分寸,無需張揚。

人性最大的惡:不是貪婪,不是懦弱,而是……

人性最大的惡,不是貪婪,不是懦弱,而是不懂感恩。只有懂得了大恩似大仇,我們才會更加篤定守住自己的慈悲初心,本身就是莫大的福氣。

為自己的善良留幾寸空間,我們便會在紛繁變幻的世間多幾分從容,同時也成全著別人的笑容。

贈人玫瑰,不言不語,但我們最終會明白,即便玫瑰綻放在他人的花園,自己的掌心亦會芬芳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