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今年除夕為何不是“年三十”而是“年廿九”?聽天文專家解釋

毫不誇張地說,

相差一兩分鐘,

就能決定除夕是“年三十”還是“年廿九”。

今年除夕為何不是“年三十”而是“年廿九”?聽天文專家解釋

除夕也叫“年三十”,

然而即將到來的除夕為何不是“年三十”,

而是“年廿九”?農曆確定每月天數的科學依據是什麼?

上海天文館網路科普部部長、

上海市天文學會副秘書長施韡為公眾做了科普解讀。

據介紹,如今各個國家和民族採用的歷法可分為三類——陽曆、陰曆、陰陽合曆。陽曆是以“迴歸年”即地球公轉週期為參考標準的歷法。使用最廣的陽曆當數公曆,這部曆法以公元紀年,平年365天,閏年366天,平均一年有365。2422天。陰曆是以“朔望月”即月相變化週期為參考標準的歷法。這類曆法不考慮地球公轉的因素,以一個“朔望月”為單位累加,一年有354天或355天。

陰陽合曆是兼顧“迴歸年”和“朔望月”兩個週期的歷法。遵循前一個週期,是為了反映季節按時更替,並指導農業、漁業和牧業;遵循後一個週期,則是為了反映月相,便於紀日和紀時,並指導農業、漁業和牧業,沿海沿江地區還能將其與潮汐關聯。

今年除夕為何不是“年三十”而是“年廿九”?聽天文專家解釋

農曆就是一部陰陽合曆,其月份天數是根據月相變化週期確定的。新月為朔,滿月為望,一個“朔望月”平均有29。5306天,所以農曆月份的天數是30天或29天,30天俗稱“大月”,29天稱為“小月”。大月、小月的排布並非一大一小間隔排列,而是完全由月相決定。農曆編制規定,每個月的第一天即初一,由朔出現的時間確定,這個原則叫作“定朔法”。

剛剛過去的一個朔,發生在2022年1月3日2時33分,所以1月3日被確定為農曆十二月初一。下一個朔將發生在2022年2月1日13時46分,所以2月1日被確定為農曆正月初一。這樣算下來,這個農曆十二月只有29天,因此沒有“大年三十”。

上一次出現除夕是“年廿九”的情況,發生在2016年2月7日。下一個“年廿九”除夕,出現在2025年1月28日。從2025年至2029年,“大年三十”將連續缺席5年。其中有沒有規律呢?“大體上有規律,但區域性上似乎規律性不是很強。”施韡解釋說,這是因為月球這顆衛星的體積與地球相比不算很小,因而在圍繞地球公轉時會不停擺動,好像地球和月球在跳著很複雜的華爾茲舞。“不妨想象一下極端的情況:如果朔發生在23時59分,農曆當月的天數就會少一天;如果朔發生在0時01分,就會多一天。毫不誇張地說,相差一兩分鐘,就能決定除夕是‘年三十’還是‘年廿九’。”

今年除夕為何不是“年三十”而是“年廿九”?聽天文專家解釋

除了根據月相來確定每月天數,農曆還根據地球繞太陽的公轉規律設立二十四節氣,這也是農曆置閏的依據。置閏的目的是把月球和太陽的執行規律結合起來,以“協調陰陽”。假如農曆一年是12個“朔望月”累加,一年只有354。36天,比“迴歸年”少10。88天,因此農曆採用19年置7個閏月的方法“追趕公曆”,使公曆和農曆每19年只相差0。0518天。由此可見,農曆是一部非常科學的陰陽合曆。

轉自: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