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一百多年前,這種島嶼上的巨“龍”嚇退了逃犯

這是

潛水遊世界

8957

次分享

出處\科學大院

“HC SVNT DRACONES”

1510年,匠人在一個名為Hunt-Lenox Globe的地球儀上刻下了這樣一句拉丁文警告語,翻譯過來便是“

Here are Dragons—此處有龍

”。

真有警告語?滑動檢視吧!

↓↓↓

一百多年前,這種島嶼上的巨“龍”嚇退了逃犯

一百多年前,這種島嶼上的巨“龍”嚇退了逃犯

未曾想,400年後,在警告語標註的位置,一種被稱作“

科莫多龍

”的生物在幾個逃犯的驚恐聲中,走進了人們的視野…

驚退逃犯的“噴火惡龍”

中世紀時,地圖製圖師們喜歡把龍、海怪以及其他神話生物的插圖,或者是一些警示短語放在地圖上那些被認為存在潛在危險的未知區域,其中最經典的短語是“

HIC SVNT LEONES

(這裡有獅子)”,用於表示未知的領土。

不知是巧合,還是那時的人們已經在野外和科莫多巨蜥有過非正式的“會晤”,在Hunt-Lenox Globe上,“HC SVNT DRACONES”被標註於亞洲的東南海岸,

這個有“龍”的地方離咱們並不遠,現在叫做印度尼西亞,正是“科莫多龍”的分佈區。

一百多年前,這種島嶼上的巨“龍”嚇退了逃犯

Hunt-Lenox Globe,由 BF da Costa 轉錄

(圖片來源:theatlantic。com)

咱們繼續回到正題,

科莫多巨蜥(Varanus komodoensis)正式被發現是在1910年

。有一種說法是幾個越獄成功的犯人又跑回了監獄(那時的科莫多島是流放犯人的場所),並宣稱自己看到了“陸地上的鱷魚”,“會噴火的龍”。這引起了當年駐守在小巽他群島的範·斯廷·範·亨斯布魯克中尉的注意,出於好奇,他前往科莫多島進行調查,希望帶回一隻“惡龍”的活體。

一百多年前,這種島嶼上的巨“龍”嚇退了逃犯

科莫多巨蜥

(圖片來源:cosmosmagazine。com)

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作為島上的頂級掠食者,“惡龍”自然不會束手就擒,最終,中尉只獲得了一具2。2米長的標本。他將拍攝的照片和這種“陸地鱷魚”的皮寄給了當時爪哇動物學博物館的館長彼得·歐文斯(Pieter Ouwens),

歐文斯意識到這並不是什麼“陸地鱷魚”,而是一種新的大型蜥蜴

,並在兩年後正式發表論文對其進行了描述。在論文中,歐文斯委婉寫到:

“If the animal is indeed a species not yet described, I propose to call it: Varanus Komodoensis。”(

如果該動物確實是一個尚未描述的物種,我建議將其稱為科莫多巨蜥。

一百多年前,這種島嶼上的巨“龍”嚇退了逃犯

科莫多巨蜥的第一張照片,由 van Steyn van Hensbroek拍攝(圖片來源:Biodiversity Heritage Library)

儘管科莫多巨蜥分佈於東南亞的幾個孤島之上,但這絲毫不能阻擋動物學家們研究科莫多巨蜥的熱情,他們開始收集更多的標本,甚至一些活體還被帶回歐洲以供研究科莫多巨蜥的方方面面。

但直到 1969 年,佛羅里達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爬蟲學家 Walter Auffenberg 與家人搬到科莫多島後,才開始了對科莫多巨蜥的第一次長期研究。

如今,生物學家們已經明確科莫多巨蜥是印度尼西亞東部的特有物種,目前僅在弗洛勒斯島和附近的科莫多島、林卡島等島嶼存在分佈。

一百多年前,這種島嶼上的巨“龍”嚇退了逃犯

科莫多巨蜥的分佈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如何解釋科莫多巨蜥的“巨大化”?

龐大的體型,僅分佈在有限的島嶼,科莫多巨蜥究竟從何而來,又是如何進化出巨大的體型,這在當時成為了困擾生物學家們的謎題。

一開始,科學家們認為對科莫多巨蜥巨大體型的最佳解釋是

“島嶼效應”

,這是個有意思的理論,簡單來說就是:“

生活在孤立島嶼上的大型動物,其體型會明顯小於大陸生活的近親;而小型動物的體型則會迅速增長,遠超自己在大陸生存的近親

”。

一百多年前,這種島嶼上的巨“龍”嚇退了逃犯

島嶼效應

(圖片來源:論文截圖)

這種“島嶼效應”在不同的島嶼間往往會產生不同的進化結果,因為引起島嶼效應的因素往往十分複雜,孤島上的小種群可以容易且快速地對這些影響因素進行響應,併產生一些讓人匪夷所思的變化。

舉幾個例子,根據化石記錄,法國澤西島上的馬鹿在6000年的時間裡,體重從原來的200公斤降到了現在的36公斤,僅相當於原來的18%。

相反,澳大利亞周圍的海島上,由於沒有小型兩棲類動物生活,虎蛇只能捕捉體型較大的海鳥幼雛,食物的選擇讓海島型虎蛇的身軀變得極為龐大,達到1。5米長,幾乎已經是大陸近親的一倍了。

一百多年前,這種島嶼上的巨“龍”嚇退了逃犯

注意,前方有蛇出沒!(點選顯示)

不同種群的虎蛇間的體型差異

(圖片來源:論文截圖)

根據島嶼效應,生物學家們很自然地會認為這些孤島上的科莫多巨蜥是大陸上體型較小者的近親,因為某些原因來到島嶼之上,而後再進化出如此龐大的體型。

隨後,另一個與科莫多巨蜥進化相關的理論被提出,本質上還是島嶼效應,但是將具體的影響因素進行了細化:

科莫多巨蜥的體型是為了捕獵島嶼上的矮化劍齒象(stegodon)而進化出來的

由於島嶼上生存空間、淡水,以及食物資源的限制,平日裡動輒好幾噸往上的劍齒象到了島嶼上就變成了“袖珍寶寶”,很快形成了適應島嶼環境的侏儒物種,這就給了島嶼上科莫多巨蜥的祖先們下嘴的機會。

在這樣反覆“拉扯”的過程中,科莫多巨蜥的體型越來越大,最終成為了矮化劍齒象的專性捕食者。

一百多年前,這種島嶼上的巨“龍”嚇退了逃犯

大陸上的正常劍齒象(左)和島嶼上的矮化劍齒象

(圖片來源:twilightbeasts。org)

這一套海島上“龍”象爭霸的理論看起來邏輯十分正確,但其基礎在於科莫多巨蜥的祖先登島之時體型尚小,巨大體型是登島後才逐漸演化出來。

那麼問題來了,科莫多巨蜥的祖先有沒有可能在登島前就已經實現了“巨大化”呢?

答案或許是肯定的。

澳大利亞:失落的“龍”之樂園

19世紀50年代,英國博物學家理查德·歐文斯(Richard Owens)在澳大利亞發現了來自更新世(編者注:地質年代第四紀的早期,距今約180萬年至1萬年)的巨蜥化石(Megalania prisca)。

Megalania prisca

被稱為古巨蜥,生存於更新世的南澳州

。古巨蜥可以說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龐然大物,不計尾巴的平均長度約為2。2-2。3米,計算尾巴後的平均長度約為5。7米,比起科莫多巨蜥顯然有過之而無不及。

一百多年前,這種島嶼上的巨“龍”嚇退了逃犯

郵票上的古巨蜥

(圖片來源:colnect。com)

既然澳大利亞曾經存在過這樣的龐然大物,那印度尼西亞孤島上的科莫多巨蜥會是它們的後裔嗎,後續發掘出的一系列化石告訴了我們確切的答案。

2009年,一項發表在PLOS ONE上的研究對來自印度、爪哇、弗洛勒斯島、東帝汶和澳大利亞的巨蜥化石進行了分析,同時測量了化石和現代科莫多巨蜥的骨骼形態。

結果表明,來自澳大利亞上新世和更新世遺址中的化石標本和科莫多巨蜥在骨骼形態上存在驚人的相似度。

一百多年前,這種島嶼上的巨“龍”嚇退了逃犯

化石標本(黑)與現代科莫多巨蜥(白)在骨骼形態上的比較

(圖片來源:論文截圖)

進一步,研究人員重建了新近紀以來巨蜥的古生物地理學,

提出澳大利亞才是科莫多島上那些巨蜥的起源地,也就是失落的“龍”之樂園

一百多年前,這種島嶼上的巨“龍”嚇退了逃犯

科莫多巨蜥的古生物地理學

(圖片來源:論文截圖)

2021年,一項基於系統基因組學的研究從遺傳層面進一步證實了科莫多巨蜥來自澳大利亞。

研究表明科莫多巨蜥在數百萬年前曾與當前分佈在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南部的沙巨蜥的祖先存在基因交流,簡而言之,就是存在種間的雜交,這一結果獨立地證實了此前基於化石記錄的科莫多巨蜥起源於澳大利亞的假說。

至於澳大利亞的科莫多巨蜥從何而來,那又是一個更早的故事了,學界普遍認為澳洲的巨蜥來自亞洲,篇幅所限,這裡不再詳細介紹。

從易危到瀕危,

頂端獵食者的艱難處境

從廣泛分佈於澳大利亞到誤打誤撞來到弗洛勒斯,科莫多巨蜥走過了百萬年的旅程,並最終和人類一同在島嶼上繁衍生息,但是誰也未曾想到,這樣一個站在食物鏈頂端的強者,現實情況卻已經岌岌可危。

2021年9月4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科莫多巨蜥的保護級別由之前的易危調整為瀕危,意味著科莫多巨蜥正處在滅絕的邊緣。

一百多年前,這種島嶼上的巨“龍”嚇退了逃犯

科莫多巨蜥的保護級別被調整為瀕危

(圖片來源:IUCN)

是人們沒有對科莫多巨蜥進行保護嗎?當然不是!

在荷蘭統治時期,荷蘭當局就已經著手對科莫多巨蜥進行保護。

·

20世紀20年代後期

,荷蘭管理機構開始限制人們進入發現科莫多龍的島嶼,並透過法令保護野生動物;許多探險隊拒絕收集科莫多巨蜥,僅在極少數情況下可以透過外交渠道獲得科莫多巨蜥;

· 1937年

,科莫多島和林卡島被指定為科莫多巨蜥的保護區;

· 1938年

,荷蘭管理機構禁止所有船隻登陸科莫多島,並且禁止出口任何科莫多巨蜥及其身體部位。

在印度尼西亞獨立之後,保護工作也沒有停下。

· 1980年

,印度尼西亞建立了科莫多國家公園,以保護科莫多巨蜥及其棲息地;

· 上世紀90年代以來

,印度尼西亞當局進一步透過立法確立了對科莫多巨蜥的保護,無論是活體,還是標本,科莫多巨蜥都被禁止進行商業交易。

一百多年前,這種島嶼上的巨“龍”嚇退了逃犯

科莫多國家公園

(圖片來源:komodoresort。com)

事實上,印尼當局的保護是存在一定成效的。研究表明,科莫多巨蜥在科莫多國家公園中的種群相對穩定,但在弗洛勒斯島,科莫多巨蜥的種群則面臨很大的風險。

在最近的一次調查中,研究人員發現在弗洛勒斯島上,許多曾經發現過科莫多巨蜥的區域已經由於人類活動,比如伐木、農業開墾和人類住區的擴張而難以尋覓到巨蜥的身影。

除此之外,非法販賣、全球變暖、種群過小都對科莫多巨蜥的生存與延續存在影響。

2019年,7人因涉嫌在Facebook上出售科莫多巨蜥而被印尼當局逮捕。根據新聞,他們利用 Facebook 和其他社交媒體出售了至少40頭科莫多巨蜥,要知道,一個科莫多巨蜥的種群通常不到500頭個體,40頭對於一些小群體而言,幾乎等同於團滅。

一百多年前,這種島嶼上的巨“龍”嚇退了逃犯

即便是在科莫多國家公園,一些旅遊專案的開發同樣引發了人們的擔憂。

印尼當局希望擁有一個“侏羅紀公園”,故而開始對國家公園裡的一些設施進行重建和翻新,儘管官方報道這項工作正按照保護科莫多巨蜥的原則在有序進行,

但科莫多巨蜥似乎被施工帶來的噪音所困擾。

一百多年前,這種島嶼上的巨“龍”嚇退了逃犯

科莫多巨蜥和卡車狹路相逢

(圖片來源:BBC)

大家可能聽說過,在科莫多國家公園入口處的標誌上印著一句警示語,

“Do not kill this animal – she is your sister”

,提示前來公園遊覽的人們不要傷害科莫多巨蜥。

一百多年前,這種島嶼上的巨“龍”嚇退了逃犯

科莫多國家公園入口處的標誌

(圖片來源:bajocrewtour。com)

這句話來源於一個在印度尼西亞世代流傳的神話傳說,

在神話中,科莫多巨蜥沒有漫長的演化歷史,也不是從澳洲遠道而來,而是和人類一母雙胞,人類視其為親人,彼此之間和諧共處。

點選檢視

拓展知識

在科莫多島有一位擁有神秘力量的美麗女子,名叫Putri Naga,當地人稱她為龍公主。龍公主善良而又美麗,吸引了一名叫作Majo的年輕小夥。

很快,兩人墜入愛河,龍公主生下了一對雙胞胎,一個人類寶寶和一個龍寶寶,他們給人類嬰兒取名為 Gerong,而龍寶寶則被命名為Orah。

但Putri Naga 和 Majo 為擁有一個龍寶寶而感到羞恥,最終他們決定在家中照料人類嬰兒,在森林裡哺育龍嬰,一對兄妹就此分離。

故事到這並未結束,在一次捕獵中,Gerong和妹妹Orah相遇了,因為不甘心放棄自己捕到的獵物,Gerong準備用攜帶的長矛刺向Orah,這時龍公主出現了。

“Put down your spear, my son,” she told him。 “Would you kill your own sister?”

(“放下你的長矛,我的兒子”,她告訴他,“你會殺了自己的妹妹嗎”)

Gerong恍然大悟,放過了自己的妹妹。

從那天起,Gerong和他的族人便將科莫多巨蜥視為自己的姊妹,他們像兄弟姐妹一般並肩生活,扮演著各自的角色,如果一條科莫多巨蜥老得不能自食其力,當地人甚至會將它們當做自己的家人來餵養。

但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科學的進步,我們在解開許多疑惑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對萬物生靈該有的尊重。

在未來,科莫多巨蜥是滅絕,還是迎來新生,我們不得而知。

但同在一片天空下,人類在面對野生動物時,懷著謹慎而尊重的態度,與之和平共存,在任何時候,都有必要。

參考連結:

[1]Owen R (1859) Description of some remains of a gigantic land-lizard (Megalania prisca, Owen) from Australia。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149: 43–48。

[2]Gould GC, MacFadden BJ (2005) Gigantism, Dwarfism and Cope‘s Rule: “Nothing in Evolution Makes Sense without a Phylogeny”。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285(1): 219–237。

[3]Hocknull, S。 A。, Piper, P。 J。, van den Bergh, G。 D。, Due, R。 A。, Morwood, M。 J。, & Kurniawan, I。 (2009)。 Dragon’s paradise lost: palaeobiogeography, evolution and extinction of the largest-ever terrestrial lizards (Varanidae)。 PloS one, 4(9), e7241。

[4]Pavón-Vázquez, C。 J。, Brennan, I。 G。, & Keogh, J。 S。 (2021)。 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to Detect Hybridization Sheds Light on the Evolution of Earth’s Largest Lizards。 Systematic Biology。

[5]Benítez-López, A。, Santini, L。, Gallego-Zamorano, J。, Milá, B。, Walkden, P。, Huijbregts, M。 A。, & Tobias, J。 A。 (2021)。 The island rule explains consistent patterns of body size evolution in terrestrial vertebrates。 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5(6), 768-786。

[6]Aubret, F。, & Shine, R。 (2009)。 Genetic assimilation and the postcolonization erosion of phenotypic plasticity in island tiger snakes。 Current Biology, 19(22), 1932-1936。

[7]Aubret, F。 (2015)。 Island colonisation and the evolutionary rates of body size in insular neonate snakes。 Heredity, 115(4), 349-356。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科學大院

是中科院官方科普微平臺,由中科院科學傳播局主辦、中國科普博覽團隊運營,致力於最新科研成果的深度解讀、社會熱點事件的科學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