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風沒多大,樓卻晃得厲害,可能是這種好看的物理現象在作怪 | 把科學帶回家

風沒多大,樓卻晃得厲害,可能是這種好看的物理現象在作怪 | 把科學帶回家

關注風雲之聲

提升思維層次

導讀

儘管有時人算不如天算,

也可能不夠預算,

但安全永遠應該放在第一位。

撰文 | Mirror

5月18日,看似風平浪靜的一天,深圳賽格大廈卻出現明顯晃動。這座建成於1999年的大樓已經見識過不少大風大浪,為什麼會被不超過5級的風撼動?

風沒多大,樓卻晃得厲害,可能是這種好看的物理現象在作怪 | 把科學帶回家

賽格大廈 | 圖源:

Wikipedia

雖然還未有定論,但目前的主流推測是風引發的

共振

。是什麼“妖風”引發了共振?在我們身邊不乏高層建築,這種效應會不會導致高樓晃塌?

畢竟中學我們就學過軍隊齊步走振塌橋樑的案例——軍隊行進的頻率恰好與橋樑固有頻率一致,引發共振,導致橋樑大幅振盪而倒塌。這是1831年發生在英國布勞頓吊橋上的

真實

案例。

風沒多大,樓卻晃得厲害,可能是這種好看的物理現象在作怪 | 把科學帶回家

布勞頓吊橋 | 圖源:Wikipedia

那麼樓呢?

其實很多超高層建築中的居民已經對大風天搖擺的高樓習以為常。舉最極端的例子——世界第一高樓哈利法塔,828米高的樓頂處

晃動幅度可達2米

風沒多大,樓卻晃得厲害,可能是這種好看的物理現象在作怪 | 把科學帶回家

哈利法塔 | 圖源:Wikipedia

高處風大,出現較大幅度的晃動不奇怪。但實際上,風要晃動高樓並不需要有多強勁,只要形成一種特殊渦旋效應——

渦旋脫落

(vortex shedding)

就足以使大樓為之顫抖。

風沒多大,樓卻晃得厲害,可能是這種好看的物理現象在作怪 | 把科學帶回家

風吹大樓形成的渦旋 | 圖源:Vox

渦旋,大家並不陌生,最常見的就是衝馬桶時進入下水道的渦旋。而

渦旋脫落產生的

是一連串渦旋,這些渦旋呈週期性規律排列的現象被稱為

卡門渦街

(Kármán vortex street)

風沒多大,樓卻晃得厲害,可能是這種好看的物理現象在作怪 | 把科學帶回家

卡門渦街模擬圖 | 圖源:Wikipedia

如果你觀察過溪流中的石頭,會發現有時水流過去後變得有些抖動。

空氣也會如此。當流體(氣流或水流)遇到障礙物時,它們沒法從中間穿過去,就會挨著物體兩側繞開。

對於機翼那樣的流線型物體,流體可以順滑地“溜”過去,不激起波瀾。

風沒多大,樓卻晃得厲害,可能是這種好看的物理現象在作怪 | 把科學帶回家

空氣

流過機翼示意圖 | 圖源:Wikipedia

但更常見的情況是,障礙物會讓流體發生擾動。當

繞行

流體的慣性力與粘滯力比值(雷諾數)恰好滿足一定關係(通常大於90)時,就會在物體下游兩側 “脫落”出兩列渦旋,而且是一側順時針、另一側逆時針地交替出現。

風沒多大,樓卻晃得厲害,可能是這種好看的物理現象在作怪 | 把科學帶回家

氣缸後的卡門渦街 | 圖源:Wikipedia

這種渦旋交替分列兩道的樣子,讓人聯想到了道路兩側的街燈。又因為物理學家

西奧多·馮·卡門

(Theodore von Kármán)

最先解釋了這一現象,故得名“卡門渦街”。

自然界中不乏卡門渦街現象,例如下面這些:

風沒多大,樓卻晃得厲害,可能是這種好看的物理現象在作怪 | 把科學帶回家

雲團經過島嶼時形成的卡門渦街 | 圖源:Wikipedia

風沒多大,樓卻晃得厲害,可能是這種好看的物理現象在作怪 | 把科學帶回家

雲團流過山體時形成的卡門渦街 | 圖源:Wikipedia

你還可以在船隻的尾跡中發現卡門渦街:

風沒多大,樓卻晃得厲害,可能是這種好看的物理現象在作怪 | 把科學帶回家

圖源:Lam, K。 M。, & Wei, C。 T。 (2010)

卡門渦街雖好看,但也容易惹禍。

當這一系列渦旋從障礙物兩側交替經過時,其兩側的瞬時壓力交替改變,大氣就會將物體往壓力小的一側來回推。這就好比一大群人蜂擁而至,而你卻還站在原地,只能任兩側人潮對你推推搡搡。

光出現卡門渦街還不是破壞力最強的,最怕卡門渦街的頻率剛好和障礙物的固有頻率一致,發生

渦激共振

每個物體都有自己的固有頻率,比如撥動粗細不同的吉他弦,它們的振動頻率不一樣,這也決定了每根弦的音高不同。

卡門渦街的頻率和流體速度,以及障礙物的迎面寬度有關。流體速度越大、物體迎面寬度越小,卡門渦街頻率越大。而建築物的結構複雜,不同部位的固有頻率不同。當卡門渦街的頻率剛好與某一固有頻率合拍時,就會發生共振,加劇渦街帶來的振動。

風沒多大,樓卻晃得厲害,可能是這種好看的物理現象在作怪 | 把科學帶回家

物體隨渦旋振動模擬圖 | 圖源:Wikipedia

卡門渦街引發的振動在煙囪、冷卻塔、塔樓、管道等高挑的圓柱形物體附近更明顯。當它與物體發生共振時可以產生相當大的破壞力。

1965年,英國費里布裡奇發電站100多米高的冷卻塔接連倒塌,正是因為卡門渦街引發共振。

風沒多大,樓卻晃得厲害,可能是這種好看的物理現象在作怪 | 把科學帶回家

1965年費里布裡奇發電站冷卻塔倒塌 | 圖源:Melcer, J。 (2017)

為此,一些煙囪、冷卻塔頂安裝上了螺旋形扇葉,阻礙卡門渦街形成。

不止是卡門渦街,還有大風帶來的

顫振

(aeroelastic fluttering)

也會威脅建築物。最經典的例子是短命的美國塔科馬吊橋,1940年才通車4個月的大橋借風勢蕩了下鞦韆,啪一下就沒了。

風沒多大,樓卻晃得厲害,可能是這種好看的物理現象在作怪 | 把科學帶回家

1940年塔科馬吊橋倒塌 | 圖源:

Wikipedia

這個案例過去還被寫進了教科書,作為卡門渦街的範例。然而,後來的研究者發現,事故發生時的渦旋頻率和吊橋固有頻率並不滿足共振條件,導致吊橋倒塌的更可能是高風速引發的顫振。

為了避免風給建築物,尤其是高層建築帶來災難性破壞,建築設計師和工程師花了不少心思。

減輕振動最常用的方法是安裝

阻尼器

,它的作用相當於汽車上的安全氣囊,可以吸收緩衝一部分風或地震帶來的振動衝擊。

風沒多大,樓卻晃得厲害,可能是這種好看的物理現象在作怪 | 把科學帶回家

臺北101大樓中的阻尼器 | 圖源:Wikipedia

臺北101大樓在90層左右的位置安裝了一個730噸的金色大擺錘,這是一種

調諧質量阻尼器

(tuned mass damper,TMD)

風沒多大,樓卻晃得厲害,可能是這種好看的物理現象在作怪 | 把科學帶回家

阻尼器在臺北101大樓中的位置 | 圖源:Wikiped

ia

每當強風侵襲,樓開始有晃動傾向,液壓系統便推動擺錘朝反方向晃動,以抵消部分對樓的振動。

風沒多大,樓卻晃得厲害,可能是這種好看的物理現象在作怪 | 把科學帶回家

風往這邊刮,擺錘就往另一邊晃 | 圖源:wiki。chssigma

很多高層建築在外形和基本結構上已經重點考慮了風力的影響,即使出現一定幅度晃動也不會坍塌,安裝阻尼器更多時候是為了住戶的舒適度,以免引起恐慌。

例如哈利法塔由數個高度不一的筒狀結構組合在一起,不規律的結構擾亂了氣流,讓它們無法有組織地形成規律渦旋。

還有一些大樓很有“紳士風度”地給風讓道,在樓體上開洞。

風沒多大,樓卻晃得厲害,可能是這種好看的物理現象在作怪 | 把科學帶回家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 | 圖源:Wikipedia

賽格大廈採用的

鋼管混凝土結構

——外層鋼管,內層混凝土,理論上也是一種相當穩固的結構。樓體側方受力時,外側拉伸得最厲害,那裡的鋼管耐拉伸,可以抵抗彎折;而內層混凝土不耐拉伸,但垂直方向的抗壓能力強,在內部起承重作用。

據專家推測,賽格大廈的這次晃動除了可能因為“逛了下卡門渦街

,地鐵執行帶來的震動和溫差劇變導致的鋼結構形變,以及抗側力構件失效等因素,都可能助推了這場波瀾。好在它還不至於造成像金剛大戰哥斯拉那樣,大樓傾塌的災難。

風沒多大,樓卻晃得厲害,可能是這種好看的物理現象在作怪 | 把科學帶回家

圖源:《金剛》1933年

在修建超高層建築前,工程師必須充分考慮當地歷年來的環境條件,對建築模型進行風洞實驗,確保大樓能挺過至少半個世紀的風雨。

儘管有時人算不如天算,

也可能不夠預算,

但安全永遠應該放在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