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正月十三“上燈日”,老話說“上燈圓子,落燈面”,是何意思?

元宵節又被稱為上元節,元夕,燈節或者小正節,古人把每年的正月叫做“元月”,把夜晚稱之為“宵”,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之中的第一個月圓之夜,故把正月十五叫做“元宵節”,是中國包括漢文化圈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而元宵節裡一個重要的民俗活動就是“賞花燈”。

正月十三“上燈日”,老話說“上燈圓子,落燈面”,是何意思?

但是很多年輕人可能不瞭解,元宵節的前後幾天其實都是為了“賞花燈”而做鋪墊的,它們也有獨立的節日名稱。

比如正月十二傳統裡是“搭燈棚”。

即將到來的正月十三是“上燈日”,也叫作“點灶燈”。

正月十四是“試燈日”,需要喝“亮眼湯”,看看花燈亮不亮,能不能正常工作。

到了正月十五和十六才是“正燈日”,可以正式賞花燈,吃元宵。

最後的正月十八就是“落燈日”。

正月十三“上燈日”,老話說“上燈圓子,落燈面”,是何意思?

為何有“上燈圓子,落燈面”的說法?

正月十三是傳統的“上燈日”,起源於南宋時期,民間會在這天的黃昏時分,於灶臺之下點燃一盞花燈先來“祭燈頭”,而後家家戶戶爭先點亮“頭燈”,誰家“頭燈”點亮的越早,則代表拔得頭籌,好運連連。其實說得簡單點,就是為元宵節做一個預演,以保證元宵節當天能夠燈火通明。

正所謂“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燈”是也。

古人的節日總是充滿儀式感,最直觀的就體現在飲食上,而此處的“上燈圓子”指的就是正月十三的晚上要吃湯圓,圖的就是一個“團團圓圓”,“圓圓滿滿”的好寓意。記住是“湯圓”而不是“元宵”哦,說得簡單點,湯圓是“包”出來的,元宵是“滾”出來的。

到了正月十八就是“落燈日”,所有的喧囂歡樂都將歸為平靜,取下花燈又將開始一年的辛勤勞作。

《儀徽歲時記》中有說道:“十八落燈,人家啖面,俗謂‘上燈圓子落燈面’。”

為了來年工作,生活的順利,人們會以“啖面”來做個好開頭,“啖面”就是吃麵條,寓意順順利利,條條順的意思,同時也是希望離家工作的遊子能夠和家永遠相連在一起,能常回家看看,亦有期盼家人健康長壽,喜慶歡樂綿綿不斷之意。

——結語——

除了“上燈圓子,下燈面”的飲食習俗,在南方地區還有過近四百多年曆史的“豆腐節”習俗,豆腐諧音“兜福”,有招福氣天人丁的好寓意。

這天不但要吃豆腐,還要早做準備,先去祭祖,燃放鞭炮,而後購買大量的豆腐來互相投擲,誰的身上沾的豆腐多,代表家庭來年福氣滿滿,人丁興旺,五穀豐登,好一派喜氣洋洋歡聲笑語。

正月十三“上燈日”,老話說“上燈圓子,落燈面”,是何意思?

所以在元宵節前夕的正月十三,咱們不妨先吃幾個湯圓和一份豆腐菜來圖個好寓意,老傳統都很講究,千萬不要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