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都有哪些葬玉的形式呢?

都有哪些葬玉的形式呢?

在古代喪葬文化中,要說葬玉最出名的,漢代一定排在第一。

漢代的葬玉文化達到巔峰,甚至形成了較為完備的葬玉製度。在後代考古出土的漢朝王墓中,玉的痕跡幾乎隨處可見。

那麼,漢代為什麼會無比流行這種葬玉文化?葬玉具體又是以什麼形式開展的呢?

首先,葬玉文化最主要是受到人們精神和認知的影響。古代人認為,玉晶瑩剔透,久盛不衰,自身就有防腐的作用,以玉下葬,可以保屍身不腐。

除了防腐之外,漢朝士大夫對玉懷有一種很崇敬的感情,甚至將玉作為一種純粹的存在與象徵,寄託著無盡的崇尚。

都有哪些葬玉的形式呢?

最明顯的,就是體現在漢代儒生士大夫身上“以玉比德”的倫理道德價值觀。比如,董仲舒曾經在《春秋繁露》中記載:“玉有似君子。玉至清而不蔽其惡,內有瑕穢,必見之於外,故君子不隱其短,不知則問,不能則學,取之玉也。”

玉的身上有多種美好的道德品質,甚至某種程度上成為君子的象徵,也是人們崇拜的道德楷模。

此外,漢初時期的賈誼曾提出玉有“六理”,《新書·道德說》解釋道:“道、德、性、神、明、命……寫德體六理,盡見於玉也。”

同時,漢朝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對儒家思想的尊崇也讓漢朝人們對佩玉的方式作出嚴格的等級規範——

如《禮記·玉藻》中記載:“君在不佩玉,左結佩,右設佩。……天子佩白玉而玄組綬,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組綬,大夫佩水蒼玉而純組綬,世子佩瑜玉兒綦組綬,士佩濡玟兒縕組綬。”這段記載中可以看出,這時候漢朝已經用不同成色的玉,來代表不同階層人們的不同身份了。

都有哪些葬玉的形式呢?

漢朝人們以玉作為精神寄託,也作為劃分社會地位和階層的象徵,甚至也採取不同規格的葬玉形式與規模,在人死後以玉下葬,來表示對逝者的尊敬。

既然葬玉在漢朝蔚然成風,那麼具體是採取什麼樣的形式呢?

第一種,是“玉覆面”。面部是身體最重要的部位之一,對於逝者的面部,古人也創造出以玉陪葬的方式,那就是“玉覆面”。在西漢海昏侯劉賀的墓中,就發現在劉賀的面部,有一張針織物做成的覆面,在覆面上方有多枚玉璧放置著,彷彿面具上方安置著幾顆珍貴的夜明珠。

都有哪些葬玉的形式呢?

除了以玉覆蓋逝者面部,有的甚至還製作成面具,來覆蓋到面部,以達到以玉陪葬的效果和目的。根據考古學家研究,在雙乳山漢墓出土的玉覆面,也就是濟北王劉寬的墓葬中發現的一件玉覆面,可以說是出土以來最精美的了,沒有之一。

第二種“金縷玉衣”。金縷衣大家都聽過,那句“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須惜少年時”,一下子把金縷衣的名聲打響了。金縷衣的名貴,就在於衣服是用絲絲縷縷的金線縫製而成,僅僅一件就價值不菲,極為難得。而在漢朝墓葬形式中,“金縷玉衣”也是葬玉製度中最高的一種規格。

在漢朝中山靖王劉勝之妻竇綰的墓葬中,發現了為數不多的一件“金縷玉衣”。金縷衣本就十分名貴,“金縷玉衣”還要在金縷衣的基礎上,再把每個細節點綴上名貴的玉片,製作這麼一件,就需要消耗大量人力財力了,也可見以“金縷玉衣”陪葬的逝者,身份地位是多麼不一般。

都有哪些葬玉的形式呢?

值得一提的是,金縷玉衣也是分為三個等級的,分別為:金縷玉衣,銀縷玉衣,絲縷玉衣。一般來說,只有皇帝和諸侯王這樣至高無上的皇族地位才可以使用金縷玉衣的規格,其他貴族們最高也只能用另外兩種。

因為漢朝葬玉製度發達,用玉限制明確,所以一般古代的盜墓者都不敢輕易偷盜玉,發現了也只敢抽出裡面的金線,這就導致了今天我們考古發現並沒有多少完整的金縷玉衣留存,大多都有缺失,變成了一堆散亂的玉衣片了。

第三種,就是“玉棺”。顧名思義,玉棺就是用玉打造的棺材,據考古,在河北滿城漢墓、徐州獅子山楚王陵漢墓和江蘇省大雲山這三個地方,分別出土了三具玉棺。尤其是大雲山出土的這件,據說是漢景帝劉啟兒子江都王劉非的陵墓,而且這個“玉棺”的價值比金縷衣要高許多。

都有哪些葬玉的形式呢?

第四種,是比較散亂的各種形式的“陪玉”,之所以這樣稱,就是沒有固定形式的陪葬在陵墓之中。比如西漢早期最常見的握玉、含玉和塞玉等,因為古人認為玉可以使屍身不腐朽,所以會根據具體情況,讓逝者手中握玉,或者口中含玉,亦或是往逝者身體中塞玉,以堵住逝者體內氣的流通,從而保證身體不腐。

種種,都是葬玉文化的具體體現。

總而言之,漢朝人們對玉的認識和精神寄託,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葬玉製度的發展和興衰。不可否認的是,董仲舒所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更是對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產生了不可磨滅的深遠影響。

作者:我方團隊月落星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