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評分8.2,古裝歷史正劇復活?

明末清初,在黃河附近生活的老百姓,每天都過得提心吊膽。

因為長期的戰亂,

基礎設施難以及時維護

,黃河河道年久失修,發大水成了常有的事兒。

學者彭雨新統計,

順治年間,黃河大的決口就有15次,康熙年間達到46次,光是康熙登基那年,就發了6次大水

評分8.2,古裝歷史正劇復活?

雖然清軍入關後,在治河上沒少下功夫,但不光沒啥進展,反倒是越堵越漏。原本最富的江南六府,成了水患的重災區,百姓苦不堪言。

這期間,最嚴重的一次當屬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夏天。治水的工程還沒修好,持續的大雨就「撲面而來」。黃河、淮河水位並漲,導致各地決口多達30多處。

災害的影響,基本達到了近幾百年的高峰。

更絕望的是,官方運錢基本靠水路。官員和軍人的工資,又基本靠受災地的漕糧供應。所以大水這麼嚴重,糧和錢進不來也出不去。

時間長了

,百姓食不果腹,將士苦不堪言。

《天下長河》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個風雨飄搖的關鍵時刻。

評分8.2,古裝歷史正劇復活?

回顧古裝劇的歷史,以康熙為主角,改編那段歷史的不少。可講治水這件貫穿中華文明的大事兒,應該是屈指可數。

加上自編自導的張挺,以

清康熙十五年

起筆,登基第十五年,作為古代君主統治的關鍵節點,黃仁宇曾

寫出過《萬曆十五年》這樣的「神作」。

所以從選題和視角看,張挺敘事野心不小。那參考已經完結的《天下長河》,創作者的野心實現了麼?

以故事展現封建之失

先說故事。

話說年少的康熙

(羅晉 飾)

,眼看大水要衝得大清「國破家亡」,下達了務必守住河道,「潰決者,依照失城罪論處」的死令。

但比洪水還難測的,是人心。

活著沒有工資,死了也沒撫卹金的河工們,拼死堵住缺口。但貪得無厭的黃河總督王光裕

(寧小花 飾)

,不但不露面、不出力,不出錢,還有跑路的打算。

就在水災再次襲來,看似要無能為力時,安徽巡撫靳輔

(黃志忠 飾)

挺身而出,冒著抗旨滅族的風險,決定炸堤洩洪。他的兒子靳治豫

(李昕哲 飾)

也身先士卒,和其他勇士一起,消失在了驚濤駭浪中……

評分8.2,古裝歷史正劇復活?

隨著一聲巨響,大水過境,河岸保住了。首功之臣靳輔卻被王光裕構陷,皇帝欲殺之而後快。靳輔本人,也被大水沖走,生死未卜。

好在天無絕人之路,靳輔失蹤,衝進大水的靳治豫僥倖生還。

他划著孤舟在水上尋找父親的蹤跡。水上滿目是被淹死的屍體,倖存者坐在搖搖欲墜的屋頂,也隨時有死亡的風險。

但巨大的災難中,百姓反倒沒有哭號,只有可怕的沉默。這種集體失語,或許才是封建社會,百姓苦難的真實寫照。

評分8.2,古裝歷史正劇復活?

而後,導演並沒有續寫苦難,而是鏡頭一轉,接了一場索額圖

(梁冠華 飾)

和明珠

(公磊 飾)

在御前鬥法的橋段。

在輕鬆的配樂、臺詞和表演下,雙方吵得你來我往,康熙看得也饒有興致。但細聽下來,即使生靈塗炭,在他們看來,重要的也不是如何治河,而是派哪方的人去治河。

在戲劇層面,這場偏輕喜的劇情,既舒緩了觀眾緊張的情緒,又展示了當朝兩位「集團老大」的性格特徵和對抗方法,為後續的劇情埋下伏筆。

但在表達層面,張挺似乎繼續展示著封建社會殘酷的一面。

這些上位者,可以為了自己的利益,把治水當成頭等大事,康熙甚至在景山上淋雨,為民祈禱。可遠離真正的苦難,他們無法和百姓感同身受,自然也就無法站在大眾立場上決策。

評分8.2,古裝歷史正劇復活?

換句話說,就是百姓的生死,在他們心中激不起漣漪,決定他們命運的,只是自己的利益。

因此,真正為民請願的,可能成為受害者。加害者,反倒可以獨善其身,甚至封官加爵。

封建社會

造成的錯誤和悲劇,乃至

「吃人」的一面,通過幾個人的嬉笑怒罵,以及上個鏡頭中百姓家破人亡,屍骨飄零的反差,展現的淋漓盡致。

創作者在時代和治水議題上的野心,也得以實現。

以人物對映時代之殤

隨著故事展開,《天下長河》從單純的治水故事中剝離,覆蓋到了整個時代。

張挺曾在採訪時表示:“要把治河的這段歷史梳理出一個輪廓來,前因後果非常複雜,而且治河專業性很強,還要戲劇化,和單純的宮廷劇不同。像劇中‘

朝政清,黃河才能清

’等臺詞,是提綱挈領的話。”

所以如果想講明白治水,就不能繞開朝堂的鬥爭,以及其他外部因素。

順著這個思路,創作者開闢了兩條敘事線,強調人物的塑造。

第一條是「宮鬥組」,由索額圖和明珠的明爭暗鬥組成;另一條是「治河組」,由靳輔和陳潢

(尹昉 飾)

領銜。

評分8.2,古裝歷史正劇復活?

其中在文中登場過的靳輔,作為安徽巡撫,本沒有上一線抗洪的責任,但他既敢於身先士卒,又善長穩定軍心。

譬如支援兒子捨命炸堤的決定,把上供的人參分給官兵和百姓等等。

黃志忠曾在《大明王朝1566》中飾演過名臣海瑞,對標正史,劇中的靳輔可以稱得上是「情商、能力plus」的版本。

而生在河裡,一身治河本領,性格卻頗似「草莽英雄」的陳潢,更簡單直接。第一次面聖,他就和康熙介紹了「束水攻沙之法」。期間,也沒藏著對治水不力的嘲諷。

劇中,有一句臺詞可以算作陳潢個人觀點的縮寫:“這個天下真不是他的,黃河也不是。再過一百年、一千年,地上的皇帝比天上的星星都多,黃河就一個。”

兩位凡事為人民著想的實幹派,具有當好官的一切特質,也為治水的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可正是對人民的「尊崇」,未來將把他們推向深淵。

評分8.2,古裝歷史正劇復活?

評分8.2,古裝歷史正劇復活?

「宮鬥組」在劇中的主要作用是插科打諢,其中對話間的明爭暗鬥也頗有學問。

從豆瓣與其他社交媒體看,這是作品高口碑的原因之一。

但如果探究二人的本心,第一次出場,就專為皇上演了一場淋雨戲,以表忠心和決心的明珠,看似有保國安民的抱負,可所做的一切,都不是為了賑災,而是對抗索額圖,討好康熙。

索額圖更是表面想剷除奸臣,實則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黃河大水,在他看來不是百姓的災難,而是獲利的途徑。

這兩個身處高位的大官,動機上和專心治水的靳輔和陳潢完全相悖,但命運卻把他們推向了另一邊。

評分8.2,古裝歷史正劇復活?

如果單拎出索額圖的人生走向,這位權傾一時的重臣,在劇中犯錯無數,貪贓枉法、結黨營私自不用說,謀害忠良也是常見的事兒。

但導致他「滅亡」的原因,並非是對百姓與官員的殘害,而是溺愛太子,過早站隊,沒有一直和康熙站在一邊。

創作者以角色的經歷,做了一場「封建社會的官場生存法則實驗」:不愛民是貫穿索額圖一生的「定量」,但忠君與叛君的「變數」,才是決定他命運的關鍵。

加上始終愛民,卻難逃悲劇宿命的陳潢和靳輔,死亡也因他而起,所以忠君>忠民,或者說批判視人命如草芥的時代之殤,

或許也是《天下長河》更深層的表達。

製作與配樂是加分項

當然,以影視劇的方式呈現,不能讓觀眾齣戲,所以《天下長河》的製作絕不能落在下風。

為了讓觀眾體會到黃河水災呼嘯而來的絕望感,不少畫面劇組都採用實景拍攝,譬如在橫店挖了一條佔地幾十畝地的「黃河」、並壘起一條六米左右的堤壩。又如到內蒙古拍攝黃河區域性的真實景象等。

而且據張挺透露,幾場大的水戲,劇組都是用四臺鉤機造出的洪峰。拍攝現場,大約兩噸水從大滑梯奔騰而下,砸在演員身上。黃志忠、尹昉等演員每次都冒著被水流擊飛的風險,只為效果更加真實。

值得一提的是,劇集大水過境的特效,也把水災的壓迫感和緊張感還原的比較到位,和實景畫面相得益彰,展現出黃河的威嚴與百姓的絕望。

這份代入感,似乎是我們可以和劇中百姓共情,從而思考當時歷史侷限性的原因。

評分8.2,古裝歷史正劇復活?

同時,作品在配樂上也下了不少功夫。

為了托起《天下長河》中關於黃河、治水與歷史流變的厚重感,作曲家方崬清採用了以交響樂為主旋律,以民族音樂為襯托的作曲風格。

以片尾曲《浮生若夢·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為例,樂曲的臺詞引用了李白的名作:“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由非遺傳承人王振華率先吟唱。

而後,大提琴獨奏響起,配合的銅管介入,將情緒推向頂點。最終壎聲的收束,又留下了深邃的迴響,為作品本身的思考,添了一絲厚重的「留白」。

結語

張挺曾在採訪時說:“創作中,越深入這個題材我們越發現,幾乎很難將治水這個事情從一段大歷史裡剝離出來。當時國家正處在戰爭狀態,平三藩,收臺灣,雅克薩之戰,平葛爾丹,包括朝廷上明珠、索額圖的紛爭,甚至我們的主人公靳輔、陳潢也死在其中。”

所以對他而言,作品首先要討論治水本身。但想講清楚治水,必須要放大到那個時代,哪怕是微縮到當時的某個人,也能完成戲劇張力和內容表達的雙重作用。

那麼對於作品本身來說,能透過對封建社會的批判,呈現出如此之多的現實討論和反思,剛好也是對劇作、製作、表演、創作者野心等層面,全方位的認可。

從這點看,《天下長河》值得被更多觀眾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