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你吃的鰻鱺,都是來自數千公里之外

你吃的鰻鱺,都是來自數千公里之外

Anguilla dieffenbachii

)丨圖:zoopicture。ru

文章:閃光鱵丨排版:清蒸魚丨稽核:開水族館的生物男

鰻鱺屬

Anguilla

),是一類

降海洄游

的廣鹽性魚類,它們的成年在淡水中度過,

產卵場

往往位於距離大陸可達

數千公里之遙的深海。

日本鰻鱺在馬裡亞納海溝繁殖,而歐洲鰻鱺和美洲鰻鱺的產卵場都位於馬尾藻海深處。

每到

繁殖季節

,肩負種族重任的成年鰻鱺們

離開

自己數年以來居住的

淡水江河

,向著大洋深處的產卵場遷徙而去,並在海中完成自己最後的魚生大事——繁衍,之後全部死去。

而那

新生的幼鰻

則在十天後

誕生在

那幽深的

中層帶

中,飄上洋麵,順著海流跨過重重阻礙,一路向著父母居住的淡水生態系統回溯而去。

鰻鱺的前後兩個世代由海水相連,而它們在海水中的千里旅途本身便是一段

史詩傳奇

你吃的鰻鱺,都是來自數千公里之外

歐洲鰻鱺的一生丨圖源:Cresci, Alessandro (2020)文章

新生的鰻鱺被稱為

柳葉鰻

,這是鰻鱺胚後發育的第一階段。由於這一階段的鰻鱺幼體

奇鰭相連

,故也被稱為

“葉狀幼體”

。柳葉鰻的

身體扁平透明

,“肌肉”由特殊的多糖構成。

其柳葉一般的軀體很適合

隨著海流飄蕩

,便是鰻鱺的大洋浮游階段。正是在這個時期中,新生的鰻鱺被海流帶往各自所屬的近海水域,為溯河做好最初的準備。

你吃的鰻鱺,都是來自數千公里之外

日本鰻鱺的葉狀幼體丨圖源:Miller, M。J。, 2009文章

在柳葉鰻隨著洋流漸漸

向近海遷徙的過程

中,它們的身體也悄然發生著一些改變。當它們最終抵達河口半鹹水地帶時,柳葉鰻們已經變成了

細長

但依然

透明的玻璃鰻

(glass eel)。

在這裡

逗留一段時間後

,玻璃鰻們繼續向著河流深入,並逐漸成為

不透明的線鰻

(elver)。

線鰻的外形已經十分接近於成年的鰻魚,只不過體型要小得多。

隨後線鰻

一路遷徙一路發育

,到達了

黃鰻階段

——也就是

體型變大

尚未性成熟

的鰻鱺。

黃鰻在

淡水中生活幾年

後性腺發育成熟,體色改變逐漸轉變為黑白兩色,就成了所謂的最後階段——

銀鰻

,同時它們要準備向著大海遷徙了。

你吃的鰻鱺,都是來自數千公里之外

歐洲鰻鱺的玻璃鰻丨圖源:SciTech Daily

值得一提的是,黃鰻向銀鰻的轉變絕非僅僅是

體色

性腺

的變化。要知道,深海是一個與河川截然不同的環境,因此在向深海洄游的過程中,銀鰻身體的許多結構也會發生改變。

它們的

胸鰭變得更長

面板變得更厚

眼睛變得更大

,甚至連

顱骨都會變得更大

以容納

擴大的眼球

,以此適應於在深海中的生存。

在一切準備就緒後,銀鰻開始停止進食,併成群結隊頭也不回地向著深海奔去。

你吃的鰻鱺,都是來自數千公里之外

產卵後的日本鰻鱺,繁殖活動消耗了大量的能量與物質丨圖源:Hiroaki Kurogi; Makoto Okazaki文章

儘管一條鰻鱺的

壽命可達20年

,但在這漫長的生命旅程裡它們

只有這一次繁殖機會

,而一旦銀鰻化的程序啟動它們就不可逆轉地開始走向死亡。

黃鰻向銀鰻的轉變可以由

類固醇激素誘導

,以人類目前的科技水平已經能夠人為地使鰻鱺

進入繁殖狀態

然而鰻鱺的

生活史過於複雜特殊

,尤其是深海生活的

柳葉鰻階段

。因此我們至今也無法讓鰻鱺在人工環境下大規模地繁殖,並把幼鰻順利養大。

儘管近年日本近畿大學成功地孵化並養活了日本鰻鱺的柳葉鰻,卻使用了一種成本聽起來就高得難以想象的食物——

鯊魚卵

,要想規模化投入生產更是無稽之談。

你吃的鰻鱺,都是來自數千公里之外

日本近畿大學成功人工繁殖的日本鰻鱺幼體丨圖:newspaper-ama

極端困難的人工繁殖,使得如今市面上所有的

鰻鱺苗種

野捕

。而那些所謂的人工鰻鱺也不過是在玻璃鰻進入河口時,將它們攔截下來並送入養殖場中育肥後上市。

顯而易見,野生的鰻鱺需要獨自面對全球

日益增長的巨大消費市場

。這些頑強的魚類穿越數千公里的旅途與我們相遇,迎接它們的卻是天羅地網。

在看似日漸火熱的鰻鱺消費市場背後,卻是

積年累月無節制的捕撈

,許多鰻鱺物種都已經不堪重負——

日本鰻鱺

美洲鰻鱺瀕危

。曾作為國內重要養殖物件的

歐洲鰻鱺

,如今更是到了

極危

的地步,並被限制國際貿易。

你吃的鰻鱺,都是來自數千公里之外

美洲鰻鱺丨圖源:blog。cwf-fcf。org

每一條鰻鱺的一生,都是一段浩瀚的旅途;時至今日,而它們的前路又將在何方?

參考文獻:

[1]      Cresci, Alessandro (2020)。 Acomprehensive hypothesis on the migration of European glass eels (Anguillaanguilla)。 Biological Reviews, brv。12609。 doi:10。1111/brv。12609

[2]      Miller, M。J。, 2009。 Ecology ofAnguilliform Leptocephali: Remarkable Transparent Fish Larvae of the OceanSurface Layer。 Aqua-BioScience Monographs 2(4)。 DOI:10。5047/absm。2009。00204。0001

[3]      Hiroaki Kurogi; Makoto Okazaki;Noritaka Mochioka; Tadao Jinbo; Hiroshi Hashimoto; Masanori Takahashi; AtsushiTawa; Jun Aoyama; Akira Shinoda; Katsumi Tsukamoto; Hideki Tanaka; KoichiroGen; Yukinori Kazeto; Seinen Chow (2011)。 First capture of post-spawning femaleof the Japanese eel Anguilla japonica at the southern West Mariana Ridge。 ,77(2), 199–205。 doi:10。1007/s12562-010-0318-3

[4]      Baan, Jochem; De Meyer, Jens;De Kegel, Barbara; Adriaens, Dominique (2020)。 From yellow to silver:Transforming cranial morphology in European eel (Anguilla anguilla)。 Journal ofAnatomy, joa。13259–。 doi:10。1111/joa。13259

部分圖片來源網路

侵權聯絡刪除

特別宣告:以上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新浪網觀點或立場。如有關於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於作品發表後的30日內與新浪網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