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達安科普:分子診斷技術的雙靶標精準檢測讓隱匿性肝炎無所遁形

乙肝表面抗原(HBsAg)是公認且臨床應用最多的判斷HBV感染的關鍵指標,但隨著新檢測技術不斷髮展,越來越多研究發現,部分HBsAg陰性患者,在肝組織或血清中仍能檢出HBV DNA。由於抗原陰性,容易漏診,故被稱為“隱匿性HBV感染(OBI)”。

達安科普:分子診斷技術的雙靶標精準檢測讓隱匿性肝炎無所遁形

隱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是指透過目前的檢測方法,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檢測陰性者的肝臟和(或)血液中,檢測到具有複製能力的HBV DNA。OBI在不同人群和區域之間的流行率存在顯著差異。相關研究估計,中國至少存在2100萬OBI患者。

HBV DNA基因組包含4個開放閱讀框(ORF),分別為S、C、P、X,可編碼已知的全部HBV蛋白。S區全長1167nt,由Pre-S1、Pre-S2和S基因組成,分別編碼前S1蛋白、前S2蛋白和HBsAg。S區主要親水區(MHR, aa99-169)具有免疫原性,檢測HBsAg抗原的主要靶點“α”決定簇(aa124-147)就位於MHR中。

達安科普:分子診斷技術的雙靶標精準檢測讓隱匿性肝炎無所遁形

形成OBI的機制尚無定論,目前認為HBV低水平復制、抗原表達量低、HBV整合、HBV前S/S-ORF突變、宿主應答異常、共同感染等均是可能的機制。其中HBV基因突變與OBI關係密切,S區“α”決定簇的一些氨基酸替換也已被證實與HBsAg抗原性呈負相關,突變可削弱HBsAg捕獲抗體與血清中HBsAg的結合效率,導致免疫逃逸,影響試劑檢出能力。

OBI患者外周血中的HBV DNA載量通常低於200 IU/ml。《慢性乙型肝炎基層診療指南(2020年)》指出, OBI患者血清HBsAg呈陰性,診斷主要透過HBV DNA檢測。

在肝組織中檢測cccDNA被認為是診斷OBI的金標準,但肝穿是有創檢查,而隱匿性乙型肝炎人群症狀較輕,在臨床實踐過程中難以廣泛透過肝穿來診斷。目前多采用基於分子診斷技術的高靈敏血清HBV DNA檢測,血清中HBV DNA水平能較好地反映肝臟中的cccDNA水平,幫助發現OBI患者,提高HBV診斷率。

達安科普:分子診斷技術的雙靶標精準檢測讓隱匿性肝炎無所遁形

除了採用高靈敏的基於分子診斷技術的核酸檢測,增加靶標擴增也有助於OBI患者的檢出。S區的“α”決定簇是OBI相關突變的“熱點”,突變易造成漏檢誤診,而在其他基因上增加靶標,即使S區發生突變,也可保證核酸準確擴增,不同靶標相互驗證,降低假陰性的風險。

達安科普:分子診斷技術的雙靶標精準檢測讓隱匿性肝炎無所遁形

在實現“2030年消滅乙肝”這條路上,評估OBI的流行趨勢及檢出OBI患者對乙肝防控至關重要。基於分子診斷技術的雙靶標、高靈敏HBV DNA檢測試劑助力實現“2030消滅乙肝”!

達安科普:分子診斷技術的雙靶標精準檢測讓隱匿性肝炎無所遁形

釋出於: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