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發揮民俗文化功能,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本文轉自:中國文化報

本報駐廣西記者  賓  陽

望虎歲已贏千般好,看兔年更上一層樓。今年春節,生肖兔主題活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文物展、生肖郵票、主題公園、藝術沙龍、群體遊戲、剪紙、攝影比賽、詩會和微影片展播等,民俗文化融入現代生活,活動一個接著一個,各地群眾線上線下盡情暢享,熱熱鬧鬧。

在華人文化圈,兔是十二生肖之一,對應地支的第四位。兔外表溫順可愛、天真活潑、機智靈敏,屬兔的人也給人機智、謹慎、溫和的印象,工作兢兢業業,有高度的責任感。

十二生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已經深深地烙在中國社會和人們心裡。十二生肖的起源與動物崇拜有關。漢代《論衡·物勢》載:“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這是最早記載與現代相同的十二生肖的傳世文獻。事實上,先秦時期就有比較完整的生肖系統存在。1975年湖北雲夢睡虎地和1986年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秦代竹簡,均清楚記載了十二生肖。

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反映了早期人類的動物崇拜意識,以及與動物和諧共處的自然觀,是中華民族古老生命記憶的延續,是中華民族創造力、想象力和智慧的結晶。隨著歷史的演進,生肖發展成為民俗文化中的形象哲學,如婚配上的屬相、廟會祈禱、本命年等。鼠的靈活、牛的勤勞、虎的氣勢、兔的機敏等,人們從正面解讀生肖文化內涵,寄託一種美好的精神信念。如今,更多人把生肖作為春節的吉祥物,並以此為主題推出了兼具趣味性與知識性的文化活動。

和十二生肖一樣,以二十四節氣、各民族的傳統節慶和習俗為代表的民俗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改革發展過程中有效推動了社會經濟、文化與藝術的發展。民俗文化符合人們生活的需求,代表了民族或區域的一種慣性風俗內容,是人們在生活中物質與精神的寫照,具有文化、經濟、社會及藝術價值。其中,包括展現地方風土人情、民眾信仰價值和倫理道德;成為特色傳統文化資源,推動文化和旅遊發展;影響著人們對生活態度、事物觀點及價值觀的理解和行為;促進人們的藝術審美進步。

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首要的就是提供民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產品和服務。民俗本身就具有公共性,民俗為民眾所創造,並由民眾集體傳承和享用。民眾作為民俗生活的主體,是民俗文化的持有者和實踐者。在新時代,民俗文化擁有了更為活躍的空間場所和更為多元的主體參與,社會效益、經濟效益更加彰顯,也能使全民更好地共享民俗文化成果。

我國是一個人口數量龐大的多民族國家,推動民俗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尊重民俗、尊重民俗主體、促進民俗文化持續開展,對正確處理民族關係、維繫民族感情、增強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維護社會穩定和民族團結至關重要。其次,民俗文化是人類創造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歷史積累,是一種重要的經濟資源和消費力,可以發展文化產業經濟。再次,民俗文化豐富了當地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動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風氣好轉,增強文化自信,助力鄉村振興。

如何發揮民俗文化資源的功能優勢,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可以從幾個方面著力。

一是依託民俗文化資源,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群眾性文化活動不僅可以滿足基層民眾的社交、休閒等基本需要,對促進基層的文化繁榮、凝聚人心、維繫社會穩定也具有重要作用。比如,透過春節的舞龍舞獅、清明的踏青祭拜、端午的賽龍舟、中秋的團圓賞月等節日儀式來開展群眾文化活動,活躍文化生活,促進文化繁榮,實現文化傳承。同時,倡導推動民俗節慶與時俱進,實現傳統文化的現代轉換,融合現代需求和現代審美,這是接地氣、低成本、高效率的公共文化服務。

二是建立符合民族、地域和時節的文化品牌。依託民俗文化資源,提煉民俗文化精髓,開發相應的文化產品,包括節慶、活動、創意產品,建立民族或地域特色品牌,拉動經濟並促進文化發展。比如,廣西的壯族三月三、雲南的傣族潑水節都成了知名的文旅IP。

三是加強特色傳統文化遺產的挖掘,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將傳統的民俗文化進行創新、轉變,引入公共文化場所,讓民俗文化融入百姓生活。可以設立與民俗生活相關的主題專案,透過互動體驗模式,結合人們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就醫、生態保健等所需,提供相關的文化知識服務,指引人們在生產生活中實踐。

四是傳承民俗文化因子,推動民俗文化和現代生活與科技融合,實現創新性發展。民俗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因子,延續其民族元素,發揮其理念與價值是我國文化發展的趨勢之一。隨著網際網路、物流、交通和先進技術的發展,現代生活變化巨大、日新月異,傳統民俗文化傳承需要符合現代生活特點,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比如,推出普及性強、可讀性高的文化讀本或電子刊物,並透過微信公眾號推送、文化App、讀本贈送或購買等方式,使其融入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釋出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