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不保本保息!銀行理財銷售遇冷,這類產品受追捧

轉自:中國證券報

“不保本保息”“已經打破剛兌”“淨值會有波動”……近日,記者走訪北京十餘家銀行網點諮詢理財產品時發現,對於產品的風險提示幾乎是每位理財經理對記者說的第一句話。

記者調研發現,相比理財產品,存款類產品再次成為銀行銷售人員和投資者的偏愛之選。

客戶贖回理財買存單

“已經把到期的理財產品都贖回了,準備把錢攢一起,買國有行的大額存單。”投資新手小浩告訴記者,去年購買了10萬元的理財產品作為試水,年化收益率在4%左右。“對比身邊虧了本金的朋友,已經算是很好了。但經歷了去年的淨值波動,今年還是以安全為主。”

過去一年,越來越多投資者傾向於保本保息的“儲蓄存款”。據央行公佈的資料,2022年全年人民幣存款增加26。26萬億元,同比多增6。59萬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17。84萬億元,刷新歷史紀錄。

對此,銀行的銷售人員有著明顯的感受。“我大概有八成的客戶都選擇定期存款。”南京銀行北京豐臺區客戶經理賈明(化名)對記者表示,經歷了去年的淨值波動,不少客戶無法接受本金虧損,所以在理財產品到期後選擇贖回,並將資金投向了定期存款。

“追求穩健收益的話,還是比較推薦定期存款。”工商銀行北京東城區理財經理小司對記者表示,儘管此前已跟客戶強調理財產品非保本,但去年的淨值波動讓不少客戶對此有了實感,“算是一次投資者教育吧。現在跟客戶推薦產品的時候,還是以求穩為主。”

銀行理財壓力仍存 多種舉措進行應對

儘管當前多數理財產品的淨值已企穩回升,但從資料來看,銀行理財子公司仍面臨一定的贖回壓力。

廣發證券固收首席分析師劉鬱指出,從2022年11月14日開始,銀行理財已經連續十週淨賣出。從月度資料來看,銀行理財的淨賣出規模在2022年12月達峰,為4905億元,而2023年1月(截至20日)的淨賣出規模下降至949億元。不過其他資管類機構(部分為理財產品的通道)1月賣出規模仍在接近1800億元的高位,相對2022年12月的2300多億元僅略有下降,可能體現出理財面臨的贖回壓力並沒有明顯減輕。

面對贖回壓力,理財子公司主要透過自購旗下產品,推出攤餘成本法及混合估值法理財產品,以及增強投資者教育進行應對。

自購產品方面,此前已有多家理財子公司採用自有資金購買旗下產品,提振投資者信心。自購產品是基金公司和券商資管常用的舉措,具有較好的示範作用。

估值方法方面,除2022年底各家理財子公司密集發行攤餘成本法產品外,近期工銀理財、招銀理財等理財子公司已推出“混合估值法”理財產品。所謂混合估值的理財產品,是指部分資產採用攤餘成本法進行估值,保證產品淨值相對平穩,而部分資產採用市值法進行估值,透過資本利得增厚收益。其特點在於,基本配置盤攤餘成本法估值,持有期間淨值平穩性更高,輔助增厚盤市價法估值增強產品潛在收益彈性。

投資者教育方面,除了理財子公司紛紛推出“致投資者的一封信”,在銷售端,理財經理會反覆向投資者強調“非保本”以及“業績比較基準不代表實際收益”。此外,調研過程中,也有理財經理向記者表示,“建議在購買產品時,仔細閱讀理財產品說明書,檢視產品的資金投向。“債市調整後,部分產品的調倉方向發生了變化。加大了對於存款類產品的投資佔比。”某城商行理財經理對記者表示。

巨豐投顧高階投顧陳昱成向記者表示,投資者將銀行理財轉為存款的原因在於,經歷“破淨潮”後,偏股類和偏債類理財產品出現大面積淨值回撤,相對安全的存款儲蓄再次成為多數投資者的選擇。

編輯:鄭雅爍

不保本保息!銀行理財銷售遇冷,這類產品受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