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建成一批國際一流體育場館,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約2.6㎡……上海市體育發展“十四五”規劃詳解

在9月23日舉行的市政府新聞釋出會上,陳群副市長介紹了《上海市體育發展“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相關情況,市體育局局長徐彬、市發改委副主任陳石燕、市教委副主任閔輝、市體育局副局長許琦、市體育局一級巡視員趙光聖共同出席新聞釋出會,並回答記者提問。

建成一批國際一流體育場館,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約2.6㎡……上海市體育發展“十四五”規劃詳解

建成一批國際一流體育場館,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約2.6㎡……上海市體育發展“十四五”規劃詳解

建成一批國際一流體育場館,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約2.6㎡……上海市體育發展“十四五”規劃詳解

建成一批國際一流體育場館,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約2.6㎡……上海市體育發展“十四五”規劃詳解

一、

《規劃》編制過程

2019年4月,上海啟動了體育“十四五”規劃的研究和編制工作。在此之前,聚焦全球著名體育城市建設內涵,對標國際公認的體育城市,本市還編制了《上海全球著名體育城市建設綱要》,提出了上海體育未來30年的中長期發展目標,確定了上海建設全球著名體育城市2025、2030、2050“三步走”戰略,為體育“十四五”規劃編制打下了良好基礎。在文字起草階段,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效果導向,根據國家和上海體育發展新形勢新要求,對接全市“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深入調研論證,廣泛徵求意見,明確了“十四五”上海體育的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和重大專案,繪出了基本建成全球著名體育城市的發展藍圖。

《規劃》由1個體育總體規劃和全民健身、體育設施、體育產業、青少年體育等4個子規劃,以及體育賽事、體育人才、體育資訊化等多個專項規劃共同組成。

二、

體育“十四五”時期

發展目標

《規劃》注重加強與《上海全球著名體育城市建設綱要》之間的銜接,延續體育“十三五”發展基本框架,進一步提出了“五位一體”的發展目標。

一是繼續提高全民健身普及率。

“十四五”時期,全市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達到46%以上,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6平方米左右,市民體質達標率保持在全國前列。

二是持續增強競技體育競爭力。

穩步提升上海運動員代表國家參與國際大賽的貢獻度,注重發揮科技對競技體育的助力效應,力爭每年進入國家集訓隊的上海運動員數量保持在120名左右,“十四五”期間獲得世界三大賽的冠軍數量繼續保持在全國各省市前列。

三是顯著提升體育產業貢獻度。

基本建成國際體育賽事之都,體育產業總規模比2020年翻一番,增加值佔全市GDP的比重達到2%左右,年度重大體育賽事經濟影響達到200億元左右。

四是不斷增強體育資源配置能力。

加快建設體育資源交易平臺,建成一批國際一流體育場館,引進培育一批國際體育組織辦事機構和體育跨國公司地區總部。

五是穩步提高體育文化軟實力。

努力把體育打造成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上海城市精神的重要載體。

《規劃》同時明確了12項評價指標,涵蓋體育發展主要領域,不片面追求數量,更注重質量提升,體現引領性、科學性和系統性。

三、

體育“十四五”改革發展

主要任務

《規劃》聚焦重點領域,把握關鍵環節,加快補短板、促攻堅、提質效,明確了一系列重要舉措,可以概括為

五個方面↓

加快“四化”建設

促進全民健身煥發新活力

貫徹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同步編制《上海市全民健身實施計劃》,打造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

一是促進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均等化。

推進“15分鐘社群體育生活圈”建設,實現市、區、街鎮三級體育場地設施、體育健身組織、體育賽事活動全覆蓋,社群體育服務配送、智慧健康驛站和體質監測服務網路街鎮全覆蓋。

二是推動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標準化。

完善全民健身場地設施、賽事活動舉辦、健身指導、社群體育工作等服務標準,積極開展全民運動健身模範城市(城區)、全民運動健身模範街鎮建立活動。

三是推進全民健身公共服務融合化。

健全全民健身工作機制,推動體育與教育、養老、衛生健康、文化旅遊、農業農村、綠化、科技等領域融合發展。

四是引領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數字化。

加快智慧體育場館設施建設,實現市民線上預約體育場館功能,推進社群體育設施、群眾體育賽事活動、體育社會組織、科學健身指導、體質監測等全民健身大資料系統整合,推動體育民生保障更均衡、更精準、更充分。

強化科技支撐

構建競技體育發展新體系

2019年6月,市政府出臺《關於構建本市競技體育發展新體系的實施意見》,《規劃》在《實施意見》基礎上,強調發揮科技助力作用,進一步明確了建設競技體育科研中心和體育運動醫療康復中心等重點任務。

在專案佈局上

,著力推進奧運優勢專案、傳統基礎大項、集體球類專案和城市特色專案發展;推進“三大球”等重點專案職業化,最佳化職業俱樂部經營環境、股權結構和法人治理結構。

在人才培養上

,加快構建普通學校、傳統體校、社會力量辦訓三種模式協同發展的體育後備人才培養體系;深入推進學校體育“一條龍”體系建設,完善青少年體育賽事體系,實現人才發現、培養、跟蹤、輸送緊密銜接。

堅持賽事引領

開闢體育產業發展新藍海

一是大力發展競賽表演業,加快打造國際體育賽事之都

,積極爭取承辦新的、更多的國際重大賽事,引導各區差異化佈局體育賽事,支援新城舉辦高水平、專業化的體育賽事。創新體育賽事管理方式,建立體育賽事品牌認證制度,定期釋出體育賽事影響力評估報告。

二是著力推進體育產業集聚區建設,最佳化體育產業空間佈局

,壯大市場主體,引進培育體育產業頭部企業,發展體育智慧製造,培育數字體育等新產品、新業態。

三是推動國家體育消費試點城市建設

,持續拓寬體育消費空間。

拓展體育功能

展現服務國家戰略新作為

一方面,加快發展冰雪運動,打造冰雪運動“南展西擴東進”橋頭堡。

大幅提高冰雪運動普及率,顯著提升冰雪運動競技水平,加快推動冰雪運動產業發展,為冬奧會舉辦作出積極貢獻。

另一方面,努力推動長三角體育協作發展。

加強體育規劃銜接,拓展體育領域合作,聯合申辦、舉辦頂級國際體育賽事,努力建設長三角體育高質量發展示範區。

統籌場地資源

開創體育設施建設新格局

加大體育設施供給力度,加快構建

“四極、三片、兩帶、一環、多點”

的公共體育設施佈局。

“四極”

,即徐家彙體育公園、虹口足球場、市民體育公園、東方體育中心,著力滿足重大賽事需求,打造公共體育活動聚集區,形成發揮體育綜合效益的帶動極。

“三片”

,即環澱山湖片區、環滴水湖片區、崇明陳家鎮片區,完善競技體育訓練和市民運動休閒功能,打造具有全球知名度的國際水上運動中心和體育特色小鎮。

“兩帶”

,即結合“一江一河”建設,重點佈局市民身邊的體育健身設施,打造黃浦江濱江、蘇州河濱河體育生活秀帶。

“一環”

,即外環綠帶,深化體綠融合,加強公園綠地的體育功能建設,拓展更多休閒健身空間。

“多點”

,即包括源深體育中心、江灣體育場、市體育宮、上海國際體操中心、臨港奉賢足球訓練基地等在內的各級各類公共體育場館設施。

特別是要最佳化新城體育設施佈局,確保每個新城至少擁有1個市級體育設施。還要新建改建一批功能特色鮮明、事業產業聯動、綜合效益顯著的都市運動中心,實現全市16個區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