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雙11涼了,麻了,Emo了?真是這樣嗎?

安排得明明白白。

雙11涼了,麻了,Emo了?真是這樣嗎?

“一個時代結束了,卷不動了,變天了,不行了,最後一屆了……”最近幾天,這是雙11的“流量密碼”。

是的,雙11變了,沒了大螢幕GMV數字轟炸、沒了一小時一次的戰報刷屏,但這就宣判雙11涼了、麻了、Emo了,是不是太草率?

要知道,去年,這群“理中客”在高喊:數字轟炸是雙11的劫持,戰報刷屏是消費主義的套路……

反正一種飯兩頭恰,梁靜茹給了勇氣,名偵探柯南給了邏輯。

當然,最終的資料還是打臉他們,雙11天貓交易額5403億元,增速8。5%,全網交易額接近1萬億元,同比增長12%。對比下來,最近3月,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平均增速僅3。73%。

同期,天貓29萬商家平均交易額186。3萬元,遠高於2019年的134。2萬元。

事實證明,有人喊“雙11變成大品牌的舞臺,中小商家再難出頭”,打臉的是:兩次雙11對比,698箇中小品牌的交易額實現從百萬級到千萬級的跨越。同樣的,薇機沒有四伏,琦虎也沒有難下。

雙11涼了,麻了,Emo了?真是這樣嗎?

拋開這些資料,第13個雙11的確不再喧囂和雞血,但多年的審美疲勞後,這沉穩有序,不浮躁,不是更好嗎?

就像《中國企業家》前主編馬鉞說的:取消了雙11GMV大屏,值得點贊,因為踩剎車往往比踩油門更難。GDP增長沒必要維持在10%,天貓雙11也可以緩一口氣,不用片面追求增長,更重要的是質量和體驗,商家賣得好,消費者買得爽就行了。

不強求,不矯情,不野蠻生長和粗放擴張,緊貼中國經濟的情境,雙11沒有PTSD,追求高質量和長遠利益,未來的大門就不會被關閉。

高質量爆發

去年開始,“內卷”這個詞爆紅,越來越多人不假思索、脫口而出。其內涵已經被極大地空心化,大量劣質和廉價的私貨填充其中。

結果,什麼是內卷,什麼是競爭都已經分辨不清。

比如今年雙11,有人說商家卷不動了。

但實際上參加天貓雙11的商家數量從25萬增至29萬。其中65%是中小商家、產業帶商家和新品牌,有7萬是首次參與的新商家。

698箇中小品牌的銷售額實現從百萬到千萬的跨越;275新品牌,連續3年翻倍增長,另外,有485個品牌銷售額突破億,2020年這一數字是342個,2019年是299個,2018年則是237個。

不錯,競爭仍然激烈,但真不是卷無可卷。

其中大量國貨新牌,十三餘、每日黑巧、繽兔等700多個新品牌,在細分賽道獨佔鰲頭,成為中國經濟的新增量。

它們享受中國製造的基礎,迅捷的供應鏈優勢,滿足大眾文化的認同,借雙11爆發,加速走向高階化、品牌化、品質化。

無它,因為多年雙11的“鍛鍊”,物流、IT基礎設施保障了貨物的履約;近3、4年運營新品,雙11推新能力大幅提升,足以給國潮新品加足Buff。

更有甚者,像生產箱包的開潤股份,與阿里供應鏈深度結合,借其數字化能力,提高製造端對資料流量、市場需求的響應速度、轉化率,轉型C2M的超級工廠,實現個性化定製、以銷定產,降低庫存。

雙11涼了,麻了,Emo了?真是這樣嗎?

此外,雙11前,傳統紡織巨頭魯泰紡織,與犀牛智造共同打造的智慧工廠也正式投產,為新商家、新品牌提供智慧化供應鏈,讓它們可以小單試款,即賣即產。

這一切就跟國內的經濟發展一樣——走出粗放增長,走向精耕細作,低成本、高效率——雙11讓創新冒頭,讓創造出位,才是真正地剋制無效競爭和內卷。

由此可見,雙11帶新品牌、新商家上分,不再是單純出貨的通道,而是消費升級的加速器,經濟高質量變革的助推器,都是順勢而為,它怎會被時代拋棄?

風物長宜放眼量

雙11已經13年,大多數人忘了它的本意是“讓商家、消費者相互回饋”。道理簡單:獨利易敗,利他則久,需要“風物長宜放眼量”。

尤其是今年,產業的大邏輯、時代的大意志都在走向“利他”,互聯互通、三次分配、“雙碳”目標成為關鍵詞,雙11的基因決定了它是天然的踐行者。

其一,碳中和、碳達峰是社會責任。雙11的物流血脈,也是節能減排的表率。

2018年雙11開始,菜鳥物流就釋出綠色計劃,全國5000個回收點,回收紙箱,借智慧演算法減少15%的包材使用,一年少用7500萬個紙箱。

2019年、2020年菜鳥聯合圓通、中通、百世等快遞公司將“回箱計劃”拓展到8萬個回收點。

而今年雙11,6萬個菜鳥驛站準備了750萬枚雞蛋,鼓勵買家將快遞紙箱留在驛站,迴圈利用。

同時,單個物流倉每日迴圈箱使用量已超過5萬個,可以替代過去每天超過20萬的紙箱和塑膠包材。

另外,雙11“華東最忙”的上海嘉定倉,採用“綠色屋頂”太陽能光伏發電,一年發電330萬度,自給自足外,還給上海電網貢獻100萬度綠電。

其二,三次分配是為了共同富裕,它在雙11“內生”,在潛移默化中完成。

今年,消費者在天貓“雙11”下單,2分錢或更多善款,將進入淘寶的“公益寶貝”專案,幫助到空巢老人或留守兒童。

許多商家自願將這種公益植入消費場景,設定商品為“公益寶貝”,設定捐贈的金額,消費者購買的同時就完成了愛心捐贈,這讓公益降低門檻,善款積少成多。

今年雙11的善款主要資助三大困境人群:為欠發達地區家庭的主要勞動力提供公益保險;幫大山深處的孩子找到“童伴媽媽”;給困境中的老人提供愛心午餐。

如此,人人出力,錦上添花,將獻愛心變成可持續、可承受、每個人力所能及的三次分配,助力共同富裕。

僅在2020年,約250萬家商家、5億消費者參與“公益寶貝”活動,捐贈總額超過4億元,累計幫扶800萬人次。

其三,互聯互通是大方向,雙11開放,是必須的立場。

去年開始,監管屢次明確,惡性競爭只會加劇資源空轉,讓格局固化、增量見底,損害大眾的福利。

今年,監管部門提出互聯互通打破封閉生態,網際網路大廠開始“拆牆”,阿里積極響應,先在很多App接入微信支付,又在今年雙11,接入了銀聯雲閃付。

這樣開放的姿態,順應互聯互通的大方向,擁抱變化的節奏,自然不會難受。

雙11涼了,麻了,Emo了?真是這樣嗎?

總之,雙11正在釋放出該有的擔當、善意,讓更多人受益。就像社會學家馬基雅維利說的:“一件事讓所有人得利,它就會成功且持久。”

即便,雙11變了,變得不再那麼狂熱,但它仍是消費的著力點,經濟的輔助擔當。它淡化數字,追求高質量、利他的發展,也是遵從產業大邏輯、時代大意志,尋求長遠的增長空間。

拿捏了這樣的節奏,雙11還怕沒有未來?

360天后的11月再見真章,那時,誰是元素週期表第51號元素,誰是莎士比亞沒有“士”,就更清楚了,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