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未來的企業|萬物雲能否當好城市服務商?

【編者按】“未來”以時間為底,以未知為題。以奇蹟當註腳,以敢為當步伐。

作為“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2021年中國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發。

“十四五”規劃和遠景目標綱要提出,要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域性中的核心地位。要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可以預見,未來五年創新驅動將是經濟發展的主基調和動力源。

2021年,以何創新驅動發展?在網際網路新技術與各行業快速融合與變革的當下,我們聚焦製造、生命、能源、金融、空間與海洋等深具影響的領域,透過挖掘企業創新的故事,尋找中國經濟增長的源動力,饋未來以啟示。

中新經緯12月20日電 (薛宇飛)提到萬物雲,你會想到什麼?是阿里雲、華為雲,還是騰訊雲、微軟雲?萬物雲與這些網際網路巨頭的雲產業有什麼不同?未來又會出現在什麼地方?

2021年11月5日,萬科A公告稱,計劃分拆子公司萬物雲到香港聯交所上市,這也將是萬科第一次分拆單個業務板塊進行上市。這次公告,讓外界得以窺見被萬科寄予厚望的新興業務的成色。

不止物業

從1990年8月18日萬科天景花園交付、萬科第一個物業管理處成立開始,“萬科+物業”誕生了“萬科物業”,它也是“萬物雲”的前身。在萬科工作22年、萬科集團合夥人兼物業事業集團(BG)首席合夥人、CEO朱保全後來回憶說,萬科以前是做貿易的公司,一開始建的房子質量一般,為了彌補這點不足,就要把服務做好。

最開始的萬科物業只服務於萬科交付的專案,到2011年以後才承接獨立第三方的專案,並將服務範圍從住宅小區拓展至商業物業。萬科不斷地輸送已交付專案加上自身的對外拓展,讓萬科物業常年穩居物業服務行業前列,併成為首個營收規模突破100億元人民幣的物企。

近兩年,逐漸做大的物業服務公司紛紛上市,特別是2020年,上市潮更是風起雲湧。機構資料顯示,2018-2020年,A、H股共有6家、12家、18家物企上市,截至目前,2021年上市的物企也有十幾家。頭部物企中,恆大物業、融創服務、華潤永珍生活等都趁著2020年的高估值登上資本市場,一時間,物企風光無兩。

但在物企上市潮中,始終沒有萬科物業的身影。對於萬科物業遲遲不上市的原因,外界也一直在猜測:它在等什麼?

不管是萬科董事會主席鬱亮、執行長祝九勝,還是朱保全,都不止一次被問及具體的上市計劃,但他們一直沒有鬆口。對於IPO傳聞,鬱亮在前兩年始終表示:“沒有千億市值,不會上市。”

中新經緯注意到,截至目前,總市值達到過千億港元的物企只有碧桂園服務、恆大物業、華潤永珍生活,如今還在千億港元以上的則只有碧桂園服務。鬱亮的千億市值目標,足以透露出萬科物業要牢牢佔據行業最頭部的野心。

除了規模,萬科物業已經不滿足物業公司的概念,鬱亮在2019年9月說,“一定要等到大家認同萬科物業是一家‘城市服務商’才上市,要區別於傳統物業公司,它的價值才能得到充分肯定。”朱保全在2021年5月也說,“我們一定會上市,但如果還是用物業概念上市,我覺得不一定合適。”

未來的企業|萬物雲能否當好城市服務商?

萬物雲。來源:萬物雲官網

城市服務商概念,很多家物企都提過,但其模式一直還是模稜兩可,在這個時候,萬科物業給出了自己的答案。2020年10月底,朱保全正式對外宣佈,萬科物業更名為萬物雲時他說:“在紮根物業服務30年的基礎上,萬科物業升級為萬物雲的時機已成熟。從品牌角度看,‘萬科物業’作為服務品牌,不應該讓它更綜合,而是更專注,更好地服務客戶。從科技角度看,萬物雲已有兩家科技子公司被認定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獲得了百餘項專利,Tech(科技)模組已經成型且具備BPaaS(流程即服務)輸出能力與廣泛的IoT(物聯網)連線能力。”

如今,萬物雲包含Space(空間)、Tech(科技)和Grow(成長)三大模組。Space模組包含歸屬社群空間服務的“萬科物業”“樸鄰發展”,歸屬商企空間服務的“萬物梁行”“祥盈企服”,以及歸屬城市空間服務的“萬物雲城”。Tech模組包括“萬睿科技”“第五空間”等,分別提供軟硬體服務能力、數字運營和行業人工智慧服務、搭建社群住戶&商戶線上服務平臺。Grow模組的“萬物成長”是公司的孵化器,持續連線成熟企業、孵化創新企業。

完成更名後,外界也認為,萬物雲已完成上市所必需的組織框架、業務版圖乃至品牌矩陣的搭建,距離登陸資本市場僅一步之遙。一年後的2021年11月,分拆上市計劃正式公佈。

截至2020年年末,萬物雲的在管面積達5。66億平方米,全年實現營業收入182。04億元。2021年上半年,萬物雲實現營業收入103。8億元,同比增長33。3%。朱保全透露,公司2021年的收入將同比增長37。4%到250億元,利潤達20億元左右。

新舊故事

在2021年11月底的萬科臨時股東大會上,鬱亮說:“萬物雲目前在‘城市服務商’方面已呈現良好發展勢頭,今年增長特別迅速。如果萬物雲以‘城市服務商’的戰略定位出現,我覺得意義是非凡的。而且傳統住區物業服務裡面,每年新增面積中由萬科開發的專案已不足一半,所以我覺得萬物雲已經成熟了。”

未來的企業|萬物雲能否當好城市服務商?

萬科集團合夥人兼物業事業集團(BG)首席合夥人、CEO朱保全。來源:萬物雲官網

鬱亮所說的城市服務商,與萬科集團的“城鄉建設與生活服務商”的戰略定位是保持一致的,協同效應可想而知。朱保全則將萬物雲看作是服務業,“我們叫披著物業外衣,或者說帶著歷史基因的住的消費和企業服務。”

不過,從萬物雲當前的經營資料去分析,被視為傳統的、舊的物業服務業務,依舊起到壓艙石的作用。在2021年上半年103。8億元的營收中,住宅物業服務收入達57。1億元,佔比55。0%。雖然服務商業物業的起步較晚,但自2019年底萬物雲與戴德梁行合資成立萬物梁行後,在商業物業及資產管理服務上就實現了快速地跑馬圈地,加上寫字樓等商業物業的服務費較高,業務規模迅速壯大。在2021年上半年,商業物業及設施服務實現營收31。6億元,佔万物雲總營收的30。4%。

其他業務方面,今年上半年,智慧城市服務實現收入6。3億元,佔比6。1%;社群生活服務實現收入5。6億元,佔比5。4%;萬物成長實現收入3。2億元,佔比3。1%。

新業務的規模雖然不大,但萬物雲將科技、雲服務視作未來重點投資的方向。按照計劃,萬物雲旗下住宅物業應該靜心做品質服務,控制增速在30%以內,商業物業應該在30%-60%的增速,城市物業應該大於60%的增速。以上為Space板塊的發展規劃,不包括Tech板塊和Grow板塊。

最能體現萬物雲城市服務商定位的,就是“應該大於60%增速”的萬物雲城業務板塊。2020年10月,“萬物雲城”品牌正式對外發布,這是國內第一個以城市服務為定位的全新品牌,在當時,就定下3年內落地100個城市服務專案的目標。

城市服務業務始於2017年12月底,當時,朱保全與珠海橫琴的管委會執法局局長見面,對方提出“大執法,大物業”的概念,說想像物業小區一樣治理城市,雙方一拍即合。經過多輪溝通,萬物雲與珠海橫琴在2018年5月正式簽約。

“政府把城市管理的執法權收回,把對接下面整個城市服務的供應商交由我們總包商進行統籌管理”,朱保全介紹,“這樣儘可能把城市管理變成城市服務,我們把一個城市裡面的水系統、城管系統、城建系統、環保系統以及社群基層治理系統就能給打通。這件事在政府裡有一句話叫‘九龍治水’,幾個部門之間往往是樹型機構,這個時候如果透過企業在當中穿針引線,效率就可以得到大幅度提高。”

簽約珠海橫琴,並不能讓他十分確定城市服務模式的可複製性,之後,萬物雲又簽約雄安新區,這才讓他有了底氣。朱保全在今年10月底稱,已經簽約40個城市,百城計劃可以提前完成。

此外,在Tech模組中,此前做智慧硬體整合商的萬睿科技,已成為國內首家集設計、研發、施工、運營一站式的服務公司。

“很多人都在問,萬物雲未來的競爭對手會不會是阿里雲、華為雲、騰訊雲、微軟雲,其實,這些公司做的都是底層的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並沒有去做具體的雲運營。對萬物雲來說,華為雲、阿里雲、騰訊雲全是合作伙伴,萬物雲是不會去做IaaS的,而是在這些雲的基礎上構建基於城市服務、工單管理的雲服務。”朱保全還稱,與大型的雲服務廠家有幾個最大的不同,一是萬物雲有線下服務,二是有人工運營,三是有硬體的施工能力,做的是一體化服務。

目前,萬物雲已經在武漢建立了全國遠端運營中心,把物業管理服務的各項流程逐步透過AIoT(人工智慧物聯網)形成遠端閉環。例如,遇到颱風、暴雨天氣,系統根據天氣預報、攝像頭對各專案積水情況進行播報,並由系統根據具體情況向業主傳送資訊。

今年5月,萬物雲釋出了安防機電服務品牌“萬御安防”,這是Grow模組孵化出的首個產業鏈。萬御安防的前身為萬科物業的安防機電運營中心,後由萬物雲與海康威視於2019年底孵化成立,此次分拆並獨立運營,意味著萬物雲將對外輸出其安防機電服務能力。

另外,由萬物雲組建的睿聯盟也是一個重要的孵化平臺,參與聯盟的成員可共享萬物雲的程式檔案、作業步驟、客戶資源等,萬物雲也會戰略投資睿聯盟成員企業並支援其上市,由此實現做物業界“平臺”的設想。截至2020年10月,睿聯盟擁有54家成員企業。

得失之間

雖然外界對萬物雲上市已有預期,但萬科在2021年11月突然宣佈分拆,市場多少還是有些意外,尤其是放在房地產市場不太景氣的背景下。面對一些猜想,鬱亮也澄清道,萬物雲在萬科的資產和利潤佔比只有1%-2%左右,此時分拆上市,並不是要解決萬科的資金問題。

從物業服務行業看,由於受到地產行業等多方面因素的拖累,下半年以來物業股的股價出現集體回撤,板塊整體估值已不如2020年年末及2021年年初。頭部物企中,碧桂園服務的股價在2021年6月29日創下85。2港元/股的歷史高位,如今則徘徊在50港元/股,總市值跌破2000億港元。華潤永珍生活的股價在2021年6月30日創下55。25港元/股的歷史高位,如今跌至40港元/股左右,總市值跌破1000億港元。

有聲音認為,萬物雲之前一直不急於上市,是在為自身積蓄力量,既在規模上佔據行業最前列,又逐漸擺脫物企的屬性,在科技、雲服務有所突破。但市場的快速變化,也讓其錯過了上市的最佳時機。

從目前看,能與萬物雲一決高下的只有碧桂園服務,而就在過去幾年,碧桂園服務正藉助上市公司的融資便利,大肆收購中小物企,實力得以快速擴充。2018年上市後,碧桂園服務透過配股、發行可轉換債券等方式,累計向市場募資超290億港元的資金,之後便是其在收併購上的長袖善舞。

截至2021年上半年,碧桂園服務在管面積達到6。44億平方米,合約面積達12。05億平方米,加上下半年收購的富力物業及彩生活服務的核心資產,管理規模再度大幅提升。

中物研協總經理楊熙在近期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尤其在2021年物業併購市場的特殊視窗期,當資金鍊緊張的開發企業不得不甩賣“未來”,將旗下優質物業企業出售之時,碧桂園服務成為最大最好的“金主”。而沒有及時上市的萬物雲,在面臨這波突然湧現的併購視窗期時,可能會錯過一些急需大量現金的優質物業標的。這也是為何與陽光城的交易時,萬物雲選擇了股權置換而非現金交易。

從經營資料看,碧桂園服務已經開始超過萬物雲。2021年上半年,碧桂園服務實現營業收入115。6億元,淨利潤21。13億元,萬物雲同期的營收為103。83億元。萬物雲預計今年全年的營收會有250億元,利潤達20億元左右,而外界預測碧桂園服務今年的營收會達到300億元。

不過,對於行業內收併購,朱保全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當前的收併購價格很高,並會帶來非常嚴重的隱憂。在資本對賭之下,收併購一定會談未來幾年的經營利潤率,這個時候,賺錢是第一位的,那些物業服務中看不見的地方的投入有可能是能省則省,這恰恰是對整個資產最嚴重的踐踏。萬物雲則會按照住宅物業增速控制在30%以內,商業物業控制在30%-60%的既定節奏,靜心做下去。

萬物雲的上市仍在推進之中,外界預測,參照碧桂園服務當前1800億港元的市值,並以萬物雲在市場上的地位及口碑推算,大機率也可以給到萬物雲相當的估值水平。(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以其它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