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要避免“交學費”,避開投資理財中的坑

沒有人不覺得通貨膨脹可怕吧?

看看三十年前的1萬塊,相當於現在的多少錢呢?可以簡單地透過對比1990年和2020年GDP總量,便能夠得知這一答案。1990年我國GDP總量約為2萬億元人民幣,而2020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為101598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9年增長2。3%。而三十年間,我國GDP增長了50倍之多,那麼,三十年前的1萬塊就相當於現在的50萬元!

所以有句至理名言:你不理財,財不理你。這句話一點也沒有錯。目前國內通貨膨脹率水平一直維持在較高的位置,大家只好寄希望於理財能實現自己資產的增值和保值。於是沒有投資軌道的人將錢存入銀行,做定期存款;穩健投資者則購買國債和銀行的理財產品;有較高風險意識的基民則買基金;超高風險意識的股民則買股票。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要避免“交學費”,避開投資理財中的坑

但是,我們在平時理財的過程中,經常會碰見各種各樣的“坑”,不小心掉進去,賺不到錢事小,虧損本金事大。

所以要儘量避免這些理財“坑”!

第一、不要相信低風險高回報的事情。天上不會掉餡餅的,如果一個人向你推薦一款理財產品,並且告訴你這個產品沒有絲毫風險或者超低風險,而獲得的回報在8%以上,那麼基本上就可以斷定這個人是在騙你,無論他是陌生人還是親朋好友。

承諾高額回報是騙子誘惑最典型的特徵。他透過花言巧語,讓投資人產生“高收益,零風險”的幻覺。而參照目前銀行正規理財產品的回報率,市民只要碰到年回報率超過6%的產品或者投資專案,並且“甲方”敢於承諾“保本保息”,就要引起高度警惕,立即遠離並打電話報警。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要避免“交學費”,避開投資理財中的坑

因為,投資回報高低與風險係數是一一對應的,投資回報率越低,風險係數越低;反之,如果投資回報率越高,風險係數就越高。不可能會出現風險係數很低,而投資回報率卻很高的任何理財產品。

第二、超出自己認知範圍的理財不要去投資。在股市裡有句話,叫做“你永遠賺不到你認知之外的錢”。很多人在股市低迷時根本就不在意股市,等牛市來臨了,透過旁人知道股市現在有了賺錢效應,就匆匆忙忙地拿了血汗錢投入股市。一開始投入一點點,等嚐到甜頭後,不斷重倉投入,最終虧損後才發現自己站在牛市的高點上。

所以,如果你要搞投資理財,一定要去做自己比較熟悉的品種,如果是自己不瞭解的投資領域,最好就不要去碰了。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要避免“交學費”,避開投資理財中的坑

第三、“越級”投資。銀行或者基金以及券商等投資機構通常會在客戶購買理財產品或者基金及股票時,都會預先對你進行風險承受能力評估。只要投資者能夠真實地按照自身情況來進行評估測試,就能準確知道自己是屬於哪種型別的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有多強。

風險承受等級將投資者分為保守型、穩健型、平衡型以及激進型等四類。保守型投資者,風險偏好最低,厭惡風險,害怕任何投資本金損失,適應投資於國債,銀行固定預期收益理財產品;穩健型投資者,風險偏好一般,認識風險,可以承擔投資本金小幅損失,適應投資於銀行固定預期收益理財、信託、基金等理財產品;平衡型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較高,可以承擔投資本金損失,適應投資於銀行固定預期收益理財、信託、基金、股票等理財產品;激進型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最高,投資風格比較激進,可以承擔投資本金全部損失,適應投資於銀行固定預期收益理財、信託、基金、股票、期貨、期權等理財產品。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要避免“交學費”,避開投資理財中的坑

所以,根據測試結果,千萬不要“越級”去做投資理財。因為風險承受能力評估的測試內容會根據你的性格做綜合判斷,它具有非常大的參考性。如果,風險承受能力評估的結果判定你是位保守型投資者,而你卻硬要進行股票、期貨甚至期權等激進型投資者才能做的事,那最終結果可想而知。

綜合來說,對於個人投資者,投資風險與回報率明顯不對應的理財產品千萬不要去投,超出自己認知範圍的理財產品也不要去投,更不要去投超出自己風險承受等級的理財產品。因為在錯誤的路上越走越遠,越虧越多,等明白時才知道“交了學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