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要想“報復”一個人, 最明智的做法, 並非暴力, 而是選擇這麼做

要想“報復”一個人, 最明智的做法, 並非暴力, 而是選擇這麼做

點選載入圖片

在這個“人心爭鬥”成潮流的社會當中,人們如何才能夠屹立不倒,做到如魚得水,這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思考的問題。

當別人欺負你之後,你到底會怎麼選擇呢?是選擇“忍一時風平浪靜”,還是選擇“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呢?

其實,這兩個選擇都是我們需要考慮的。不過,在某些情況下,該反擊的時候,還是需要反擊的。不然,我們只會被人一直欺辱,活成無膽無識的懦夫。

反擊這件事,說得好聽點就是“自保”,而說得不好聽一點,就是“報復”。

在你看來,怎樣做才能夠更有效地報復一個人呢?

有人認為,與之暴力相待就好;有人認為,直接上去硬剛就好;有人認為,自己先禮後兵就好。

在心理學中,有句話是會怎麼說的,從人的心理處入手,往往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

在兵法中,有相似的話,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只需要在心理上擊潰對方,相信對方的日子只會越來越難過。

要想報復一個人,最明智的做法,並非是暴力相待,而是選擇這樣做。

要想“報復”一個人, 最明智的做法, 並非暴力, 而是選擇這麼做

點選載入圖片

要想“報復”一個人,要找到他的軟肋

所謂“打蛇打七寸,擒賊先擒王。”

對付一個人,就得從他最為“薄弱”的地方下手。所謂“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就是這個道理。

職場中有一位特別工於心計的中年人,他待人處事的原則很簡單,那就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對於那些不與他為敵的人,他自然就不會對他們有任何的攻擊性行為。可一旦有人得罪了他,他立馬就會選擇反擊,絲毫不給對方任何喘息的機會。

有一次,他身邊的同事得罪了他,而且還讓他背了黑鍋。因此,他便選擇回擊對方。但是,他並沒有採取明面上的硬剛。

在背後,他蒐集到了對方大量的資訊,而且還把握住了對方的一些黑料。同時,他還暗中將這些黑料散佈出去,而且做到不留痕跡。如此,被“社死”的對手,直接就被他牢牢把控住了。

可以說,工於心計的人,他們絕對不會做有損自己利益的事兒,而是選擇在某一關鍵處入手,給予對方致命的打擊。

要想“報復”一個人, 最明智的做法, 並非暴力, 而是選擇這麼做

點選載入圖片

要想“報復”一個人,要做到借刀殺人

在《三十六計》中,有這麼一個著名的計策,那就是“借刀殺人”。

有些對手,你不好意思對付他,那你可以借別人的手去除掉他;有些仇人,他的實力比你要強,那你就需要用別人的刀去剷除他。

報復一個人最好的做法,並非是讓自己動手,而是讓別人動手。對方不僅不會把問題怪在你的身上,甚至對方根本就沒有想到背後的主謀竟然是你。

在三國時期,

司馬懿

張郃

的矛盾非常深,而且司馬懿也認為這張郃未來會處處掣肘自己,所以司馬懿便讓他追擊

諸葛亮

,以諸葛亮之手來除掉張郃。

果然,一切都如同司馬懿預料那般,張郃輕敵,被諸葛亮設伏擊殺在木門道。在此戰之後,哪怕魏主曹叡想算司馬懿的賬,他也無從下手。

其實,報復一個人,不妨採取“借刀殺人”的策略,既不會搭上自己的利益,也能夠實現自己報復的目的,這便是一箭雙鵰之舉。

要想“報復”一個人, 最明智的做法, 並非暴力, 而是選擇這麼做

點選載入圖片

要想報復一個人,不妨做到擾亂對方的內心

所謂“心亂則神亂,意亂則無謀。”

倘若一個人的心神被你打亂了,那這個人哪怕再有本事,他都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恢復自己的理性。在這個時候,只要你能夠趁機擊潰他的心理防線,那他就離崩潰不遠了。

在肉體上去針對這個人,其實是沒有用的。因為肉體的傷痛,永遠比不過內心的傷痛,肉體的折磨,永遠比不過精神的折磨。

試想,你打了他一拳,他過幾小時就恢復了。那麼,這樣的攻擊,終究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但是,如果你在他的心理上重拳出擊,那他哪怕想快些恢復,也不是短時間的事兒。那麼,你擾亂對方心神的目的就完成了。

下個階段,想要報復這個人,就更加容易了。

要想“報復”一個人, 最明智的做法, 並非暴力, 而是選擇這麼做

點選載入圖片

要想報復一個人,不妨活得比他更好

瞭解了上述三個做法之後,也許有人會說,這樣的做法未免有點不擇手段了,自己做不了,也不想做這樣的事兒。那麼,不採取以上三種做法,還能怎麼辦呢?

其實,我們要有這麼一個信念,只要自己活得比對方好,讓對方產生羨慕嫉妒恨的心理,那就足夠了。

你過得比對方好,對方看到之後,便會一直不服氣,甚至還會到處跟你比較,變得鬱鬱寡歡。這個時候,你啥都不幹,就能讓他自己心理崩潰了。

其實,活得比對方好,這更是自己有志氣的體現。因為人有這個信念,肯定會一直堅持下去,堅守自己的目標。如此,我們收穫美好人生的同時,也讓那些仇視我們的人心裡不好受。

面對別人的欺負,我們需要採取一定的報復。而這報復的程度,需要我們自己拿捏好。要知道,來而不往非禮也,對方如何待我們,我們便如何待他們。僅此而已。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