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柏拉圖的愛:精神應勝於肉體

曾經人類想要反抗眾神,

於是宙斯便提議將人切成兩半,

進而削弱他們的力量。- 柏拉圖《會飲篇》

柏拉圖的愛:精神應勝於肉體

柏拉圖為我們解釋了「每個人都有遺失的另外一半」,進而提出「愛應該是追求我們遺失的另一半」這樣的說法,也就是說,世上一定有另一個傷口能與自己完全吻合對應的人,像靈魂伴侶、雙生火焰、映象靈魂(由主靈魂一分為二,這兩個靈魂本質上一致,但又各有獨特之處),我們畢生都在尋找另一個心靈與自己完全契合的人,那個人能讓我們在相遇之前就有了思念,都是因為本來就和自己有著一模一樣的傷口,這種想要去追尋、找歸屬、尋根的「慾望」就是愛情,是愛情讓我們敢於赴湯蹈火,當我們尋到了靈魂中的另外一半,那就是不顧一切、視死如歸、至死不渝的。

你會深深的受他們吸引,無法解釋對他們的迷戀,即使素未謀面,但直覺會告訴你,你們早已結識。他們會顛覆你的思維,因為他們,你勇敢的拋開舊有的觀念,以嶄新的角度和他們討論任何想法,接納更多意見。

他們就像你的避風港,一旦遇見他們,你會覺得彼此早已相識,就像兩個原為一體的靈魂終於相遇。你們之間的熟悉感令你明白,你們就是同類人,你可以放心的交託自己。你們是「陰」和「陽」的縮影,他們可以填補你內心空虛的部份,二者作為一陰一陽,彼此完全平衡,恰到好處。你們的關係會發展神速,一旦你們遇見彼此,此生都難以忘懷,感情只會隨著時間增厚,當你對他們的瞭解越深,你就越難自拔。他就像你丟失的那塊拼圖,終於使你變得完整。

《會飲篇》所提到的愛之形式,認為精神應勝於肉體,不是愛著某一特定人物,而是普遍欣賞人類的美。我們之所以用「柏拉圖式的愛情」來形容「純潔的愛」就是源自於此。泛指:不需要肉體關係的也能構成的精神式戀愛(可有可無),但或許以現代愛情觀來講,更貼近一點的說法是「比起慾望,我更在乎我能跟這個人心靈契合」。

在柏拉圖眼裡,最崇高的思想與智慧,必須用來造福城邦人民,因此在他心中最理想的愛,是對「政治」與「哲學」的愛,懷抱理想的治國哲學、不遺餘力貢獻社會來讓世界更好。而我們必須找到和自己有相同願景的人,同樣的頻率、想法、層次,能夠為彼此激盪出不一樣的火花,也只有這樣的物件,才有能力和自己共同孕育出同樣心靈品質的子女。

這就是柏拉圖眼中「最理想的愛」。

欠缺哲學思考的人,在愛情中往往是盲目的,「一見鍾情」以後的人們,很可能會為自己的衝動而承擔後悔莫及的結果,在「世俗愛」裡「瘋狂、激情、忌妒、佔有慾、情緒勒索」都會使人無法在愛中跟更好的人往來、成為更好的自己,「世俗愛」讓我們被侷限,而不是看見更寬廣的世界,唯有自己能夠跳脫「世俗」圈套、變得理性,才能同頻共振,找到另一個理性的人。理性的另一半會引導你走上人生的正途,激發你的潛能、讓你發現全新的自己、而不是讓你變得自卑抑鬱、懷疑自己、格局越來越小、道路越走越狹窄。

愛是追求一種永恆美好的特質。

柏拉圖論證了愛是一種慾望、一種追求理想與歸屬、真善美的慾望,並希望這份美好得以永恆,絕不是「以失去為前提」的追求(只求曾經擁有)。

他認為愛應該是愛某種「美好的特質」,不是盲目的追求「愛情」,盲目的追求愛情很可能讓我們失去判斷,從而導致為了戀愛而戀愛的結果,並不能真正讓心靈獲得滿足,而是應該把追求愛的熱情,拿來追求那個「美好的特質」也就是從內尋找自己的需要,讓自己擁有它,不應錯認目標、虛度光陰。因此,當我們說我們愛上誰的時候,我們愛的絕不會是他的缺點,而必定是他身上那個讓我們感受到認為是永恆美好的特質,為了永遠而愛。

沒有「世俗愛」裡的特徵,唯有希望能夠透過成熟的智慧,來創造出永恆美好的生活未來,追求讓周圍的每個人都能過得更好,這就是柏拉圖所認為的「最理想的愛」,也是我心目中最嚮往、也認為最浪漫的關係。

希望在餘生當中,我們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靈魂的另外一半,春天時看春暖花開,夏日炎炎一起吃冰,秋高氣爽時牽手散步,冬天一起看白雪皚皚,不同時節,都能牽著同一隻手,不論人生的計劃如何變化,始終都能走在同一條道上,一起變老回顧走過的腳印,無須多言、無可取代、心照不宣的默契,一直到彼此都白髮蒼蒼,永遠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