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最全面的:陽虛詳解(理解陰陽)

【免責宣告】圖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最全面的:陽虛詳解(理解陰陽)

1。什麼是陽

《內經》雲: “陽受氣於天,以溫面板分肉之間。”顧松園說:“凡通體之溫者陽氣也。”章次公說:“回陽之說為恢復體溫。”根據以上之說,陽即體溫。但李老認為陽指人體整個熱力而言,非單純指體溫計測量之溫度。

2。什麼是陽虛

李老認為陽虛即人體熱力不足。

3。陽虛的原因

(1)稟賦不足。

(2)飲食生冷過度(為脾胃陽虛之主要原因)。

(3)出汗過多(造成衛陽虛的主要原因)。

(4)服寒涼藥品失當。

(5)房室過度(腎陽虛的主要原因)。

(6)陰虛:陰陽互根,陰虛日久,也必然引起陽虛。

(7)氣虛(陽虛須補氣的通理)。

(8)氣候寒冷:衣服單薄(如凍死即亡陽之死)。

4。陽虛的種類

(1)腎陽虛。

(2)脾陽虛。

(3)心陽虛。

(4)肺陽虛。

(5)胃陽虛。

(6)衛陽虛。

(7)肝陽虛。

(8)表陽虛。

(9)裡陽虛。

(10)真陽虛脫。

(11)陰盛格陽(於上,於外)。

(12)膀胱陽虛。

(13)亡陽。

本文來自《百名老中醫之李翰卿》

5。陽虛的症狀

(一)陽虛的全身症狀

頭部:①頭痛(如陽虛頭痛),頭頂如冰。②面色赤(如戴陽證).

鬢部:汗出鬂潤至巔。

面部:色青,面白如刮,面赤(如塗丹),面部覺熱。

目部:睛突,眼黑,倦視,目視無光,目中有光。

耳部:先鳴後聾。

鼻部:鼻衄。

口部:不渴, 口吐沫,噁心欲吐,口雖渴而不欲飲,吐痰多清稀,吐血,嘔吐。

舌部:舌脹,舌苔雖有必滑。

牙部:齒牙浮動。

咽喉:咽喉腫痞疼痛。

頸部:頸項如冰,頸項粗大。

胸脅:胸脅刺痛,脹滿。

腹部:腹痛,膨脹,臍腹作痛,小腹如卵上下走痛,疝痛,腸絞痛,腸管麻痺,腹痛腸鳴,腹肌攣急。

背脊:背惡寒。

腰部:腰脊酸困腰痛。

大小便:小便清白,小便不禁,小便清長,癃閉(膀胱麻痺),大便溏瀉,下利,便秘,飲一溲一。

四肢:手足逆冷,腳氣,腰膝酸困。

全身:體冷畏寒,周身青紫,自汗淋漓,多汗,易感冒,多寒,痘瘡頂陷。

神識:沉默,神氣不足,神疲氣怯。

感覺:多寒,面部覺熱。

睡眠:蜷臥,晝日煩躁不眠,夜而安靜。

喜惡:喜熱畏涼,惡寒,喜引衣,喜陽光,向火,喜熱食。

脈象:脈沉小遲,微細,浮大無根,右尺部沉小遲。

呼吸:喘,氣冷,咳嗽。

面板:肌肉粟起,浮腫,身熱,按之筋骨之間反覺寒。

肌肉:肉(目閏)。

筋骨:筋惕。

血:吐血、衄血必有黑點。

腸胃:飲食稍冷即溏瀉。

飲食:食慾減少,口不渴,或渴不欲飲,雖思涼性飲食,但索而不食(個別亦有索而食者,但舌必不燥)。

衣服:雖暑月,不離復衣(甚者著棉衣者)。

房事:性慾減退,房事後呻吟不已。

按:以上之證有陽虛之證(陽虛則寒),亦有陽虛火不歸原,真寒假熱,內寒外熱,而出現吐衄面赤等假象者,所以不能單憑某一點即認為是陽虛,當以主症為依據(陽虛之證亦要考慮是否熱之假象)。

(二)陽虛的主症

1.頭痛:多清晨痛,併兼有其他陽虛證候,頭喜熱物包裹之,遇陰遇寒即痛。

2.目中有光:真陽外露之象。無論睜眠或閉眠,自己看到目中有光彩的樣子。

3.先鳴後聾:腎虛不能閉藏,陰氣充塞於陽竅也,尺脈必弱,宜桂附地黃丸加磁石、菖蒲、蓯蓉之類。

4.噁心嘔吐:為腎陽虛,陰火上衝,宜正元丹。

5.口吐涎沫:如系陰虛者,口必渴。

6.齒牙浮動:這是由於腎陽虛,虛火上逆所致(若服涼藥必加重)。

7.大便洩瀉:多為黎明瀉,或下利清谷,或溏便如鴨溏。

8.大便秘:有寒結者。有腎陽虛兼腸結者。

9.手足逆冷:時厥時溫的不是陽虛,當細辨之。

10.咳嗽:陽虛喘咳者極少。 (凡是慢性虛寒咳嗽都是陽虛。)

11.喘:陽虛喘者較少。陽虛氣喘多屬危候,因為它是真陽上脫的主症。

12.飲一溲一:這是三消中的下消。

6。診斷

1.必須瞭解陽虛的主症和一般症狀。

2.陽虛必須和陰虛各證互相對照衡量之。

3.陽虛必須和氣虛互相對照衡量之。因中醫很多地方陽虛和氣虛有關係,其實不同,故須加以鑑別。

7。機制

陽虛則氣虛,陽虛則血也虛,不能運化精微以生氣血。(陽與氣的關係,氣屬陽,氣有餘即化火。)

陽虛則陰也虛:陽生則陰長。

陽虛則生外寒:如經常怕冷,易感寒邪(抵抗力不足)。

陽虛則濁陰上千:濁陰之象瀰漫,胸中易生喘嗽痰壅胸滿。

陽虛水泛為痰:腎陽虛易形成痰飲。

陽虛則喜陽助:如早輕暮重之象。

陽虛則陰必走:為大吐大衄之病。

陽虛則元氣不能自攝:陽上脫多喘。

脾陽虛則溼不化。

8。陽虛各證

(1).表陽虛(即衛陽虛):主症:自汗惡寒(自汗為陽虛,汗之後惡冷)。常用方劑:黃芪六一散或玉屏風散加附子(氣虛加人參),芍藥甘草附子湯(汗後陰陽兩虛)。

(2).心陽虛:心經之火虛也。原因:水飲克火,發汗太過,肝不生木,子虛不能益母。主症:心中覺寒涼,驚悸,六脈細弱,汗後叉手冒心,心悸欲得按。常用方劑:真武湯。苓桂術甘湯,桂枝甘草湯。

(3).腎陽虛:命門之火虛也。原因:先天不足,色慾過度,發汗太過,久病纏綿。前兩種為主要原因。主症:腰膝痠軟,陰部發冷,精滑自出,無子,小便不禁,膚腫,無苔,脈遲或浮大無根。常用方劑:桂附腎氣丸,二加龍骨湯。

(4).肺陽虛:原因:外感風寒日久不愈,稟賦不足,形寒飲冷(生冷過度)。主症:咳嗽,氣短,吐痰清稀,天稍冷、飲食稍冷即加重,但必須是日久不愈(春夏輕,秋冬重等),或具有陽虛之主症(不能與感寒之咳嗽混為一談)。常用方劑:保元湯,六君子湯加乾薑五味,兼腎陽虛者,真武、腎氣之類。

(5).肝陽虛:肝火不足也。由於命門火不足、心火不足引起。主症:寒疝,髒寒魂怯,精神耗散,遺精驚悸。常用方劑:桂甘龍牡湯,當歸四逆加吳萸生薑湯。

(6).脾陽虛:服生冷過度,熱性病用涼藥過多。主症:水谷不化,大便溏,痰涎鬱結,吐利厥冷。常用方劑:六君子湯加香砂,小建中湯,理中湯,補中益氣湯。

9。陽虛主要方劑用法

1.參附湯:人參一兩,炮附子五錢,生薑,大棗。治腎陽虛自汗,喘急肢冷。(《校注婦人良方》)

2.四逆加人參湯:炙甘草二兩,乾薑兩半,附子一枚,人參一兩。治腎陽虛自汗,喘急肢冷,兼有下利清谷,脈微欲絕者。

3.四逆湯:炙甘草二兩,乾薑兩半,附子一枚。治下利清谷,肢冷,脈微細。

4.真武湯:人參、乾薑、炙甘草各三兩,白朮一兩,附子一枚。必兼小便不利或見浮腫、悸眩咳等症。

5.理中湯:人參、於姜、炙甘草、白朮各三兩。治脾胃陽虛,下利,腹滿,無壓痛。

6.吳茱萸湯:吳茱萸一升,人參三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二枚。治胃中虛寒,食少欲嘔,或胃腹作痛,吞酸嘈雜。

7.六味回陽飲:人參數錢至二兩,炮附子、炮姜各兩三錢,炙甘草一錢,熟地五錢至一兩,當歸身三錢。水煎服。治陽微將脫證。(《景嶽全書·新方八陣》)

8.芪附湯:炙黃芪四錢,炮附子四錢,生薑十片。水煎服。治衛陽虛自汗。(《赤水玄珠》)

9.既濟湯:熟地、山萸各一兩,生山藥、生龍骨、牛牡蠣各六錢,茯苓、白芍各三錢,附子一錢。治陰陽兩虛,喘促自汗,目睛上視,心擺擺如懸旗,或失精、遺尿、滑洩等。(《醫學衷中參西錄》)

10.理飲湯:白朮四錢,乾薑五錢,桂枝尖、炙甘草、茯苓、白芍各三錢,附子一錢。治心腎陽虛,脾溼不升,胃鬱不降,飲邪氾濫等。

11.黑錫丹:治陽虛上浮,喘急欲脫,下元虛冷等。

12.附子湯:附子二枚,茯苓三兩,人參二兩,白朮四兩,芍藥三兩。治陽虛寒溼內盛,肢體骨節疼痛等。

13.敦復湯:黨參、山萸、補骨脂(火中搗)各四錢,烏附子、核桃仁各三錢,生山藥五錢,茯苓、生雞內金各錢半。治脾腎陽虛,腰膝痠痛,黎明洩瀉等。(《醫學衷中參西錄》)

14.正元丹:治命門火衰,不能生土,吐利厥冷、胸滿、面赤熱、眩暈等陰火上衝諸症。

15.小建中湯:桂枝三錢,炙甘草二錢,大棗卜二枚,白芍六錢,生薑三錢,飴糖一兩。治虛勞裡急證,或虛勞陽虛發熱之證。

文源:醫品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