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單身那麼香,為什麼還是很多人最後還選擇了結婚?

每次開啟微博、抖音、公眾號,有關家庭矛盾的話題下面都會湧現大量以“不婚不育保平安”為口號的恐婚恐育族。尤其是看到家庭不和的新聞裡,讓結婚變的愈發恐懼、排斥。

恐婚作為一個非常普遍的社會現象,不是憑空產生的,一定是有基礎、有來源的。我覺得最大的基礎就是,現在網際網路太發達了,人們獲取資訊極其容易。

單身那麼香,為什麼還是很多人最後還選擇了結婚?

小時候,資訊很閉塞,只能透過電視劇和小說感受婚姻生活,那時候流行的各種愛情劇,很容易讓人看完後對婚姻生活充滿憧憬和嚮往,幻想穿上婚紗嫁給白馬王子。

但現在的年輕人,每天能在微博、公眾號、短影片軟體上接收到大量婚姻勸退新聞。

這邊“不堪PUA渣男折磨,北大女生去世”,那邊“知名美妝博主遭男友家暴”,還有“絕望主婦帶著兩個孩子跳樓”……這新聞誰看了不害怕?連00後都開始嚷嚷恐婚了!

但這些資訊都是選擇性聚焦這些吸引眼球的點,卻對同居和婚姻帶來的好處卻隻字不提,大談自己的委屈和不滿,並以過來人的姿態勸誡後來人不要步她們後塵。

這本身就是一種誤導,是有失公允的,未婚人群千萬不可偏聽偏信這類言論!

單身那麼香,為什麼還是很多人最後還選擇了結婚?

圍城裡有這麼一類人,她們吐槽婚姻是桎梏、是枷鎖、是刑具,如果放她們自由的話,她們往往是不願意的。

因為就算當初選擇了獨身,她們同樣過得不幸福,同樣會有這樣或那樣的抱怨與不滿。

並不是婚姻耽誤了她們,是她們自己把自己活成毫無選擇權的樣子。現在是自由婚戀時代,合則聚,不合則散,婚姻不背這個鍋。

但父母終會老去,總有一天,我們不僅要處理自己的麻煩,還要幫父母處理他們的麻煩,未來還有子女的麻煩。

就算一輩子不結婚,同樣需要處理各種麻煩,只是麻煩的種類與已婚者不同罷了。

單身那麼香,為什麼還是很多人最後還選擇了結婚?

恐婚的人群中有一部分人是拒絕長大的,他們年近30歲,仍然覺得自己是個寶寶。他們覺得只要不長大,就不用面對這些麻煩,就可以繼續歲月靜好。

但是,時光不會偏袒任何一個寶寶。父母會老,我們也會老,90%的恐婚族最後都會結婚,都要面對婚姻裡的雞毛蒜皮。

拒絕長大毫無意義。

結婚確實會給我們帶來一些麻煩,

人之所以是高階動物,是因為人會思考,人善於發揮主觀能動性改善生存環境。

我們首先是一個完整而獨立的個體,其次才是婚姻中的一份子。只要你作為個體的能量還在,婚姻就只是一個形式而已。

如果你未婚的時候就是一個精神獨立、生活上能獨自處理很多問題、婚戀觀也很健康的人,那麼你的能力不會因為結了婚就突然消失,你仍然可以在一堆雞毛蒜皮中游刃有餘。

如果婚前你就有各種問題,比如生活低能、情緒不穩定、自卑、社恐、老好人沒原則等等,那麼就先考慮如何克服這些問題。不要等婚後這些問題暴露出來時,再去抱怨是婚姻讓自己變成這樣。

一段婚姻如果讓人變得消極、變得更差,那麼這是一段失敗的婚姻無疑了。

單身那麼香,為什麼還是很多人最後還選擇了結婚?

不管結沒結婚,我們都應該有『人生來就是要解決各種問題』的覺悟。不管圍城裡有什麼牛鬼蛇神,我們去會一會,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只要肯思考,辦法永遠比問題多。

不要寄希望於遇見一個滿分的人、開啟一段滿分的感情,這顯然是不可能的。但遇見一個60分的人,再動動腦子動動手,把日子經營成80分是完全有可能的。

在婚姻裡受盡委屈的人,多半不是碰到什麼大風大浪、生死考驗,而是無力應對一個個不足為外人道的瑣事,無力改變伴侶,又無力調整自己。後來經過更全面的瞭解,才發現恐懼源於未知,只要你一開始選對了人,再加上一點智慧和情商,婚姻沒有想象中可怕。

『不經他人難,莫勸他人善』,如果撒潑和抱怨能解決問題、能讓你好受點,那麼不要有心理負擔,當一個關係不能繼續滋養你,而是變成你生命的枷鎖的時候,無論這個關係的物件是誰,父母伴侶孩子家人朋友領導同事等等,你都可以選擇離開它。因為離開一段糟糕的/感覺不適的關係,本身需要成熟的心智慧力、以及不敷衍/損耗自己的行動力。更何況改變本身帶來希望。離開一段糟糕的關係有兩種形式,一,換個人;二,換種模式。

但一個令人難過的事實是,“我想”≠“我能”,不是每個不想結婚的人,都有能力選擇不結婚的。

我們先來看看,一輩子不結婚的,可能會面臨哪些壓力:

1. 輿論壓力

a。 這個社會對大齡不婚的包容性太差了,尤其是欠發達地區,很多人把不婚的看作異類沒人要的,輿論壓力很大。

b。  自己的父母親戚也可能會不理解,從而施加壓力。

2.  抵禦風險的能力:家庭>個人

婚姻是一種資源整合,整合兩個人的資源達到利益最大化,所以家庭的抵禦風險能力比個人要強。

a。 兩個5分的人組成家庭後,家庭抵禦風險的能力能達到8分,但獨身女性如果想擁有8分的抵禦風險能力,自己就要做到8分甚至更多。

(大白話解釋一下,假如男方工資1萬,女方工資1萬,如果碰上突發狀況,這個家庭作為利益共同體有2萬用來抵禦風險。如果這個人沒結婚,他(她)就只有自己的1萬。)

b。 已婚的突發疾病時,身邊有人可以照應,住院也有家屬陪同和簽字。不婚的在父母去世後,就要考慮如何解決這些現實問題,尤其是獨居的時候,要提前做好風險管控。

c。 已婚的突然遭遇經濟困難,比如失業,可以得到家庭的支援和接濟。不婚的更多時候需要單打獨鬥,需要時刻保持足夠的現金流。

3. 抵抗孤獨的能力

a。 父母老去後,不婚的會倍感孤獨,時常覺得背後空無一人。

b。 到了一定年齡,發現周圍結婚生娃的朋友都不跟自己玩了,或者一聊天就是家庭瑣事和孩子,漸漸沒了共同話題。

4. 生活瑣事上的安全和方便程度

a。  出現考驗心理承受能力的狀況和危險時,比如遇到入室偷竊、騷擾、跟蹤、外送人員威脅等情況時,有伴侶在場會相對安全。

b。 還有更小的瑣事,比如傢俱安裝、縫補衣物、電器短路、照顧老人、家裡出現蟑螂老鼠等情況,當然可以花錢請專業人員來處理,但是方便程度不如身邊有一個會處理這些事情的伴侶。

當然,結婚也會面臨很多壓力,我們是沒有辦法迴避麻煩的。

擇一人共度,就要處理隨之而來的雞毛蒜皮、雞飛狗跳;選擇獨身終老,就要獨自面對大大小小的風險和挑戰。

不想為愛殫精竭慮,就要為不愛勞心受累。

單身那麼香,為什麼還是很多人最後還選擇了結婚?

我說結婚好,有人能舉出一百個例子反駁我,我說結婚不好,也有人確實婚後過得比婚前好。

所以,小孩子才分好壞,大人只做價值判斷,兩權相害取其輕,兩權相利取其重。結婚與獨身都有利有弊,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分析利與弊哪個佔上風。

所以,獨身不僅僅是一個選擇,更是一種能力。如果上面說的那些壓力你都能輕鬆闖關,那麼盡情享受獨身吧!

結婚和獨身就是兩列終點一致、但線路不同的列車罷了。列車本身沒有優劣之分,只是線路不同,路況就不同,路過的風景也不一樣。

不管大家選擇結婚還是選擇獨身,一定要確保這個選擇是綜合評估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之後慎重決定的,而不是在外界的影響下稀裡糊塗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