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孩子沉迷遊戲我不敢管,怎麼辦?

孩子沉迷遊戲我不敢管,怎麼辦?

漫長的假期到來,孩子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增多,家長可以“盯”著孩子的時間減少,孩子玩電腦,愈發成為這一時期很多家長最頭疼的問題。

親愛的家長,不管此時此刻您面臨的情況如何,請您給自己十分鐘時間,什麼也不要想,耐心把這篇文章看完。

我們曾遇見過這樣的家長:孩子平時上學幾乎沒什麼時間玩電腦,而孩子放假了,稍微玩玩電腦,家長就焦慮地跑來問我們:

“我的孩子得網癮了,怎麼辦?”

對於這樣的家長,我們真是感到哭笑不得。

即使擔心孩子會得網癮,首先應該問的問題,也應該是:

“我的孩子這樣的情況,是否算是網癮?”

“我怎樣做,才能避免孩子得網癮?”

“我怎麼才能做到讓孩子既能放鬆玩電腦,又不會得網癮?”

只有這樣問問題的家長,才是真正愛孩子,是真正想走近孩子的內心,會考慮孩子的內心需要的家長。

而前面說的那一類“不管青紅皂白”、劈頭蓋臉就說孩子“得網癮”的家長,

愛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

因為他們的潛意識就是:

“你就該給我好好學習!”

“不好好學習,你將來怎麼上大學,怎麼找到好工作?”

做父母的擔心孩子學習不好,很多時候是怕自己丟臉;擔心孩子上不了大學、找不到工作,很多時候是擔心自己的未來,擔心自己不能安定,所以說他們其實愛的是自己。

從另一個角度說,被家長貼了標籤“得網癮”的孩子,可能他們玩電腦就只是單純想放鬆一下,可能他們頭腦裡從來沒有想過“網癮”這個詞,而家長竟然那麼不通情達理地、那麼“冤枉人”地、一遍一遍地說“你網癮了”,那孩子就會這樣想(並且也這樣做)

“好吧,那我就網癮吧!”

基於以上所說,今天這篇文章,就從“到底是愛玩遊戲,還是真的得網癮”開始吧。

1

愛玩遊戲和網癮不是一回事

現在的孩子學習壓力很大,

如果他們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緩解壓力的方式,在家庭中又缺乏充滿愛的氛圍

,這樣的孩子就很容易出各種問題。

對很多孩子來說,回到家,能玩一會兒電腦遊戲,他們就能放鬆下來,從而可以有更好的精神狀態去面對下一天或是下一週繁重的課業。

如果做家長的,能放心地、放手地給孩子這一點自由,而不是緊繃著那根神經“怕孩子出問題”,孩子還給你的,就是自律自覺地處理好自己該做的事。

換句話說,家長以“相信你能管理好自己”的充分信任投以孩子,孩子就會以“我一定能管理好自己”的感激行動報以家長。

可惜很多家長不明白這個道理。

如果家長不給孩子理解,不給孩子這點放鬆的自由,受到壓制、委屈的孩子把這些不良情緒積累到一定程度,就一定會全部爆發出來。

把你原來“給”他的,一次性統統“還”給你。

相信從“稍微玩一會兒電腦”和“早戀、不上學、嚴重網癮、嚴重叛逆家長、嚴重違反校紀校規、抽菸、染黃頭髮、拉幫結派、聚眾滋事”之中選擇,你一定願意選擇前者。

然而我們見到的很多現實情況卻是,當孩子出現了“早戀、不上學、嚴重網癮、嚴重叛逆家長……”的問題時:

家長追悔莫及地說

“要是我不總是要他學這學那就好了。”

“要是當初我能理解一下他就好了。”

“要是當初我能給他一點自由就好了。”

……

所以在這裡,我要鄭重地告訴家長們,你們一定要明白:

愛玩遊戲和網癮不是一回事。

網癮是一種病,有病態的表現,而愛玩遊戲不過是一種緩解緊張的娛樂方式罷了。

家長們千萬不要怕孩子玩遊戲。

2

“怕”沒有用

,積極引導孩子才有用

不管面對孩子的什麼問題,包括玩電腦的問題在內,“怕”都是沒有用的,“怕”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家長們要學習正確引導孩子的方法,比如:

正確引導

練習信任孩子;

學會和孩子“約定”玩遊戲的時間,並能做到讓雙方都嚴格遵守約定;

培養孩子養成良好時間觀念;

等等

【關於和孩子的“約定”,可以參看鄭委老師《父母做對了,孩子才優秀——教育孩子的十大原則》一書,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5月版。】

網癮,

家長應該怎麼辦?

孩子得了網癮,可以想象做家長的一定會非常無奈、著急、焦慮、痛心,但也請家長們要清楚地認識到

首先,

比你們更痛苦的是孩子。

因為孩子們是極其無助的,若非如此,他們不可能跑到網路裡躲起來。

其次,

孩子們因為無助而淪落到了這樣深的痛苦中,做家長的是不是應該負首要的責任?

在這裡,“負責任”的意思並非是追究家長的過錯,而是想告訴家長們:解鈴還需繫鈴人!

孩子的痛苦是因你們過去的無視和無知所造成的,那麼要解除孩子的痛苦,這份責任也只能由你們來承擔。

承擔責任才是積極應對問題的心態。

那麼怎麼承擔呢?

1

停止怨天尤人

很多家長家裡出了網癮孩子後,直接的反應就是

怪網路,這實際上是推卸自身責任的一種表現。

因為在這個時代,只要不是偏遠的山村,每個孩子都出生、生活在有網路的環境裡,

為什麼有的孩子沒有網癮,有的孩子卻網癮了呢?

根本原因就是家長的不同。

關於這一點,前面已經說了很多,這裡不再贅述了。

在此要給家長們明確的就是:家長們現在唯一要做的就是“盯自己”!

怪網路只會讓你們情緒越來越差,情緒越差越不利於積極面對問題,不利於重建良好的親子關係,不利於找到適合的解決辦法。

2

宜疏不宜堵

我在課上常常會跟家長們說一句話:“任何的成功都彌補不了婚姻和家庭的失敗。”

專業人士能幫助你更準確地找到問題的癥結,給出最適合你具體情況的方案,並能督促你付諸行動,因為有效的行動才會有效地解決問題。

孩子沉迷遊戲我不敢管,怎麼辦?

2000年,我國一條突如其來的“遊戲機禁令”殺了剛剛起步的遊戲界一個措手不及。國家的下令、各路媒體為博人眼球寫出的報道,無疑使那個資訊閉塞年代的人們對遊戲產生了一種完全負面的看法。

如今孩子出現問題,遊戲往往都成了家長心目中的“罪魁禍首”,雖然來錄製節目的家長,表面上都上一副我已經接納孩子玩遊戲了,但我能察覺到,那是一種被迫的接納———

我不接納能怎麼辦呢?我不接納孩子就康復不了啊!

那遊戲是什麼?

遊戲為什麼為讓人“沉迷”?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遊戲”?

耐心看完你會發現這篇文章一定與其他之類的文章都不同,我會結合各方面,回答家長的這些問題。

我們對未知的東西才會恐懼,所以希望透過這篇文章能緩解你的焦慮。

孩子沉迷遊戲我不敢管,怎麼辦?

遊戲與藝術

我認為,遊戲和書籍是一個很相似的東西。有單純為了賺錢的書籍,比如說各種網文爽文,這種書籍會運用一套爽文模版刻意設定一些爽點,讓讀者像上癮一樣情不自禁的閱讀下去;遊戲同樣也有為了賺錢的遊戲,像是爽文的爽點一樣,這種遊戲也會設定很多正反饋的機制,也能讓你像上癮一樣,情不自禁的想要去得到這些正反饋。

同樣,書籍也有單單想要傳達一些內容的書籍,這種書籍具有頗高的文學價值,內容能引人深思,甚至能成為經典名著;遊戲也一樣,有不少的遊戲同樣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目的也不在於盈利,僅僅只是想表達創作者的心境或者反映某些社會現實。

沒錯,遊戲僅僅像書籍一樣是一種內容載體,承載的是什麼,取決於遊戲創作者。

在資訊不發達的年代,人類公認的七大藝術有文學、音樂、舞蹈、繪畫、戲劇和建築。後來電影出現了,電影同時可以擁有文學、音樂、舞蹈、繪畫、雕像、戲劇和建築,這種動態的表達形式讓電影可以富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那麼遊戲呢?可以同時包含電影、文學、音樂、舞蹈、繪畫、雕像、戲劇和建築這八種藝術形式,這種可以互動的內容載體只要有創作者想要去創造,完全可以創作出藝術價值方面不亞於任何一種七大藝術的內容。

電影也有傳達價值觀不好的電影,書籍也有讓人沉迷到食不安寢夜不能寐的武俠小說。難道因為這部分的存在就定論電影和書籍就是不好的、讓人沉迷的嗎?

那麼有些家長該發問了,孩子又不具備辨別哪些是讓他沉迷的遊戲,一旦陷在裡面就無法自拔了!

那這個時候家長和社會就應該起到一個篩選作用,哪些遊戲不適合哪些遊戲適合。可是現在遊戲都成了一個談虎變色的存在,又何談篩選呢?

孩子沉迷遊戲我不敢管,怎麼辦?

遊戲與被看見

我認為商業遊戲的各種正反饋機制只是促使你玩下去的手段,真正讓人想在遊戲中獲得並沉迷的是遊戲中的社交。

在主機遊戲界,有一個統計,不含聯網社交的遊戲,銷售額最高沒有突破2000萬的,而一旦加入聯網功能,銷量可以翻一倍不止,玩家粘性和上線次數都會有顯著的增高。

在我們“心理訪談”第十期的節目中,母親提到,女兒在家和父母的交流很少,交流的話也只是談遊戲。遊戲方面,會去談自己在遊戲裡和遊戲中認識到的朋友的事情,以及自己在遊戲中的榮譽。

其實你會發現這兩個話題都與社交有關。首先在遊戲中交朋友肯定是社交,那為什麼想要在遊戲中獲得榮譽也是社交呢?

我們所有的情緒都是從社交中得到的,出現問題休學在家的孩子更是。這種孩子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很敏感,在現實生活中,他的情緒沒有被接納,他的努力沒有被看見,排名第一有什麼用?

家長老師也沒有人看見,也沒有人誇我,我排名第一獲得的不是高興,而是對於下一次測試的恐懼!

在遊戲中就不會,我達到了什麼成就,這個成就就是會變成一個勳章一個頭像框一個面板或者一個頭銜放在我的主頁,所有人都能看到,所有和我接觸到人都能知道我的努力我的優秀。

而在現實生活中呢?你碰到一個陌生人,無法向他證明你的優秀,你首先要表現一次才能證明,如果在他面前表現失誤了,他就可能會認為你不優秀,這樣的話我的之前的努力都白費了。

而在遊戲中不會,我得到的徽章就是會一直掛在我的主頁,有陌生人碰到我,我不需要擔心證明失敗,因為我不用再一次證明了,我空間的徽章代表了一切,

我的努力被人看到了。

我在現實生活中努力不僅沒有被看見,我還要擔心下一次失利會導致之前的努力都白費。

所以說孩子一直玩遊戲的根本原因就是想要自己的努力被看見。

問題出在哪?

問題就出在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太低,由於自己在現實生活中拼命的努力,沒有被看見,沒有辦法從群體中獲得自我認同,獲得的只有對於下一次失敗的焦慮和恐懼。

遊戲幫助孩子補了這些他曾經缺失的東西。家長此時能做的就是看見孩子的努力,孩子和你分享遊戲中成就的時候其實也是想被看見,這個時候,你不給孩子傳達焦慮,看見孩子的努力,看見孩子的情緒,當孩子感受到他的努力有被看見,他就會自然而然的離開這些商業遊戲的。

這些遊戲中的正反饋機制僅僅只是讓孩子努力下去的一種推動力罷了,不存在成癮這一說法的,孩子希望得到的就是那一個能證明他努力的東西。

孩子沉迷遊戲我不敢管,怎麼辦?

遊戲與自我療愈

上面提到的遊戲都是擁有聯機功能的社交類遊戲,大部分是以盈利為目的,孩子在遊玩那些遊戲的時候可以很好的獲得成就感,努力可以被別人看到。

但是還有另一類遊戲,大多數為獨立遊戲,這些遊戲沒有社交屬性,流程很短,重開性不高,所以幾乎沒有成癮這一說,通關之後就不會再玩了。

這種遊戲會透過畫面和音樂,來表達創作者的想法,

一些完全具有正念療愈的效果。

我曾經在玩“gorogoa”和“紀念碑谷”的時候感受到無與倫比的心靜,那種畫面,那種音樂,那種劇情,再配合讓讓人驚歎的關卡設計,讓那時因為畢業焦慮的我少有的沉靜了下來,身心完全放鬆,跟著遊戲中的小人在美輪美奐的關卡中遨遊,全部通關之後依舊意猶未盡。

我也曾在“靈魂旅者”中感受到親人分離到痛苦,郵輪在通往已故親人的路上,我對生命做了次重新思考,看到遊戲結束時,跳出的不是製作人員名單,而是製作人員已故親屬的名單後,我感受到了製作組是真的想讓人敬畏生命,好好對待自己和周圍的人。

在遊玩“我的戰爭”的時候,我不是像別的射擊類遊戲扮演士兵狙擊手,而扮演了一名戰爭時期很普通的平民,我在貧窮危險的時代生存,面臨著種種道德和生存的考驗,困難而又精彩的遊玩過程讓我意識到了不僅僅是像其他遊戲一樣扮演將軍衝鋒作戰勇猛殺敵才精彩,普通人一樣有自己的使命,現實生活中也一樣。正如遊戲名字一樣,我們每個人都在參戰,參與著一場屬於自己的戰爭。

遊戲作為一種獨特的內容載體,他可以讓你站在不同的事物不同的時代去體驗不同的經歷:

你可以是一滴水,看盡世間汙染;

你可以是一搜載著靈魂的船,聽乘客講述世間離別;

你可以扮演一位盲人,體驗盲人生活的不易;

你甚至可以只是當一個農場主,放下所有負面情緒,享受屬於自己的、快節奏之外的悠閒生活。

這些體驗會反過來讓你沉靜下來,去思考自己,去思考社會,這是除了有很強代入感的遊戲以外,所有的內容載體都很難做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