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21部動畫片查出1465個問題,小豬佩奇也沒幸免,調查結果你咋看?

初看到這則訊息的時候,我是有點懵的,把控尺度就把控尺度,查問題就查問題,怎麼連《小豬佩奇》《奧特曼》等這種經典動畫片,不僅僅是眾多育兒博主口中的育兒寶藏,還是經常出現在一些App平臺的推薦榜單甚至榜首的動畫片,也在把控範圍內?

再來看看這次詳細的調查動畫列表,是根據“你小孩平時喜歡看哪部動畫片”進行調查的,看看這結果,頗有一番“你沒在榜都沒資格說你有名”。

21部動畫片查出1465個問題,小豬佩奇也沒幸免,調查結果你咋看?

都說槍打出頭鳥,自然這次也毫無懸念,這21部最受孩子歡迎的動畫片,也就成了重點調查物件,只是接下來魔幻的一幕出現了,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

21部動畫片,1465個問題。

至於具體什麼問題,直接貼出原文讓大家細細品味。

位列第一的,是80。7%的家長表示市面上動畫片的放映尺度需要進一步嚴格把控,因動畫片內時常設計Bao力F罪元素,而首當其衝的就是《迪迦奧特曼》。

21部動畫片查出1465個問題,小豬佩奇也沒幸免,調查結果你咋看?

作為一個幾乎算是小時候唯一的動畫片看著長大的女孩子,當我看到奧特曼被點名的時候就差直呼好傢伙了。

“持械毆D、多人K嚇、Z火爆炸”,要不是這新聞,說實話我都不知道奧特曼的劇情還能用這些詞形容,果然不得不呼一聲,有文化出口就是不一樣,內行啊,要不然他們怎麼能從這正義的劇情中看出這麼多“不一樣”的東西呢?

第二點,24。4%的家長表示孩子會經常模仿動畫片裡的人物、動作,44。1%的家長表示孩子有時會模仿。

21部動畫片查出1465個問題,小豬佩奇也沒幸免,調查結果你咋看?

但對於這個資料我是比較存疑的,因為“映象神經元細胞”的存在,每個孩子都天生有著模仿他人言行的能力,這是一種不需要訓練的先天能力,所以“模仿”的比例按理說應該是百分比。

但等我再仔細看下去,才發現家長或老師們更在意的模仿,是孩子模仿動畫人物打鬥的負面影響,所以不知道是否可以理解為,少部分家長就因為動畫片對孩子有不好的影響,就可以否認動畫片給孩子帶來積極影響,合著壞影響都是動畫片搞得,好影響都是應該的。

再說回動畫片,在“模仿”這一負面影響中,被拎出來說的是《小豬佩奇》里人物做出開啟飛機艙門,衝浪等危險行為。

21部動畫片查出1465個問題,小豬佩奇也沒幸免,調查結果你咋看?

除了絕,我也不知道該說啥了,我承認,開艙門不對,但是你非要說佩奇是“人物”,那我也就不能認同了,她明明是一隻豬啊,她全家都是豬。

再者,因為我家娃正好在4歲,我覺得非常有權威去說一句,孩子可能年紀小,閱歷少,但他們真的不是傻子呀,從他們3、4歲開始,他們就已經能大致分清什麼是現實中可能的,什麼是假的,佩奇是豬不是人,就是孩子跟我反覆強調的,再者如果孩子實在分不清,家長稍微引導一下,他們也就立馬清醒了。

比如開飛機艙門這種事,甚至都不需要飛機,你直接把孩子往一個稍微高點的地方讓他跳下來試試,等孩子自己在高臺上嚇得頭昏眼花尿褲子,他自然就知道跳飛機這種事可不是什麼開玩笑的,所以重點是什麼,你家長犯懶不去引導,非說誰給帶壞的,這簡直甩的一手好鍋啊。

第三點,38。6%的家長表示動畫片內容過於成人化,陰暗黑化元素需要警惕。

21部動畫片查出1465個問題,小豬佩奇也沒幸免,調查結果你咋看?

說到這,我就想起童話大王鄭淵潔那句被老師開除的經典語錄“早期的鳥兒有蟲吃,早期的蟲兒被鳥吃”,明明就是同一件事情,怎麼就只允許你從你的角度說,不能從我的角度說呢。

比如原文中提到,部分動畫片人物受到驚嚇表現的鏡頭劃分比較誇張,涉及陰暗、驚悚、懸疑,然後我去看了擷取的片段,就說說其中擷取的《芭比夢幻屋冒險旅程》的一個片段吧,3個小女孩去到一個類似山洞的地方,一個女孩跟另外2人分頭了,結果一回頭,那個女孩發出了驚叫聲,於是另外兩個急忙跑去看怎麼回事,結果路都沒看清,跟第一個女孩一樣掉了下去,隨後她們就被困在了黑呼呼的地底下。

21部動畫片查出1465個問題,小豬佩奇也沒幸免,調查結果你咋看?

至於後續是什麼,我也沒看過,但他們把這個片段截出來給安上陰暗什麼的,我也不是不能理解,但是這樣的片段認為不適合給孩子看,我就不能贊同了,多好的教育片段了,就因為你們的正義給整沒了。

不看路——摔倒——被困地下,雖然挺驚悚陰暗,但多好的教育時機啊,讓孩子行事前多動腦多留心,讓他們知道衝動解決不了問題還會製造出更大的問題。

如果你非要說這樣陰森的畫面會讓孩子做噩夢,那我也只能佩服你孩子是個勇士,因為我家孩子看到這類黑一點的畫面,早就要麼快進,要麼跑來找我們給他注入勇氣的力量了,單獨看到做噩夢?也太小瞧娃娃們的求生本能了!

第四點,強制植入廣告氾濫,但21部只發現142次我覺得也已經非常良心了。

21部動畫片查出1465個問題,小豬佩奇也沒幸免,調查結果你咋看?

儘管對於動畫片中廣告植入有所反感,尤其是一些玩具類節目“快叫爸爸媽媽C值來解鎖/帶寶貝去購買同款跟XX一起玩吧……”尤其頭疼,但也不是不能理解,畢竟創作需要回報,另一方面,孩子不可能永遠活在真空中。

今天我能替他提前擋掉這些誘惑,但明日我又能如何在超市門口將他拉離“大甩賣”的圈套,孩子總歸要成長,總歸要明白什麼是可能的,什麼是不可能,學會“被拒絕”,也是孩子人生路中,一趟不可或缺的課。

還好,在之後的問題分析中,文章提到一個我認為應該是本次分級制度最關鍵的點,那就是“什麼情況會允許孩子看動畫片”的資料,50。9%的家長勾選了自己有其他事情顧不過來孩子、課餘閒暇的獎勵,45。6%的家長會在孩子吵鬧時,為分散其注意力而允許,因此總的說來,

與其對動畫片進行什麼分級什麼封禁,都不如家長的陪伴來的有效。

21部動畫片查出1465個問題,小豬佩奇也沒幸免,調查結果你咋看?

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是,77。2%的家長在孩子看動畫片方面會把決定權全權交給孩子,36。8%的家長基本不會留意動畫片內人物語言和動作,只有43。9%的家長偶爾會留意,因此要說起分級制度的意義,總的來說最大程度上考慮的還是一些父母無法兼顧的孩子,尤其留守兒童家庭,能在整體上起到淨化孩子周邊習慣風氣的作用,能讓孩子們在更大範圍程度上所處的環境安穩而不出亂子,但對於父母有足夠時間和精力引導的,這樣的分級其實意義並不大。

最後,說說動畫分級制度的概念,因為近八成家長的呼籲,社會也在探索建立動畫分級制度的思考,希望針對動畫作品的不同受眾,按年齡段加以區分分級,並對不同級別的動畫作品規定相應的播出範圍、播出時段和收看受眾的制度。

出發點,不可否認是好的,但具體實施,其實不難想象有很長一段路可走。

首先隨著電子裝置的興起,播出時段這種電視專屬名詞幾乎毫無意義,想看什麼,網站或各種app隨時都能找到,現在哪個孩子還有耐心圍著電視機轉。

21部動畫片查出1465個問題,小豬佩奇也沒幸免,調查結果你咋看?

再者,分級這種概念其實由來也不短了,不少app早就有了兒童模式、青少年模式等,但真正用起來的時候才發現,根本沒有想象中的稱心如意,比如當我進入兒童模式時,能看的節目就只有一些非常低幼的佩奇、汪汪隊,還有就是一些玩各種玩具的節目,而一些比較經典的紀錄片、稍微大製作一點的比如《獅子王》等,都不在該頻道。

從我自己處境和角度看來,其實總的來說分級制度對於大多數家長必定是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但對於一些尺度把控問題,我卻並不十分苟同。

最後,貼上一個在某乎上看到的一個回答,覺得說得特別在理,截圖跟所有家長一起分享。

21部動畫片查出1465個問題,小豬佩奇也沒幸免,調查結果你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