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孩子“軟硬不吃”?別再用這3種教育方式,不如巧用“暗示效應”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孫女士是一個生活不拘小節,鮮少發脾氣的人。平時她幾乎沒有對孩子發過脾氣,跟孩子在一起相處就像朋友一樣。其實和孩子之間的矛盾已經積壓已久,前段時間孩子期考結束,就是一個“導火索”。

成績公佈出來後,孩子的成績實在是慘不忍睹。晚上下班之後,孫姐和丈夫兩個人找孩子進行了一次深刻的談話。但結果卻是差強人意,不管她和丈夫怎樣苦口婆心地去和孩子說教,孩子都是一副“你說你的,我玩我的”的樣子。

孩子“軟硬不吃”?別再用這3種教育方式,不如巧用“暗示效應”

這下可把兩個人給氣得夠嗆,再想到之前孩子的種種“光輝事蹟”,內心的怒火更是怎麼也壓不下去。從小到大,兩個人也沒有真正地打過孩子,這一次實在太生氣就把孩子給打了。

打完後,孩子哭著說:“我不要你們了,你們是壞的爸爸媽媽,我要去找姥爺姥姥去。”立刻給他姥姥打電話,舅舅大晚上地開車把孩子給接走了,還說:“這麼小的孩子,你們倆都打,這段時間外甥由我來照顧,,你們兩個就好好面壁思過。”

孩子“軟硬不吃”?別再用這3種教育方式,不如巧用“暗示效應”

孫姐和丈夫打完孩子也後悔了,不住地抱怨道:“唉,孩子都被長輩給寵壞了,打不得罵不得。”這馬上就到五年級了,本來現在小升初的競爭就很厲害,孩子再不努力,哪還有和其他學生競爭的資本呢?

孩子“軟硬不吃”?別再用這3種教育方式,不如巧用“暗示效應”

孩子寒假做作業又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一不注意,要不就是跑出去玩,要不就是拿手機玩遊戲。在學校班主任比較嚴格,他不敢輕易地去犯錯誤。可是,一在家裡簡直就變身成了“混世小魔王”,誰的話都不聽,軟的硬的都用過了,一點用都沒有。

我們常說教育是一門學問,父母對孩子小時候大都教育方式,影響孩子以後的性格和三觀。其實孩子並不是軟硬不吃,而是家長經常使用這3種“世上最沒用的教育方法”。

▲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

教育孩子的方式有多種多樣,在教育家盧梭看來,最沒用的3種方式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和刻意感動。

講道理

“道理”是我們用成年人的經歷,讓孩子少走彎路的一種告誡,但是孩子卻未必會聽父母講所謂“大道理”。因為他們沒有經歷過,又怎麼可能明白這些大道理呢?很多成年人每天都聽著心靈雞湯、各種大道理,但這一生還是過不好,成年人都是這幅模樣,更何況是一個不諳世事的孩子。

孩子“軟硬不吃”?別再用這3種教育方式,不如巧用“暗示效應”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看到這樣一幅場景,幾個小朋友在一起玩,家長沒有經過孩子的同意,直接把自己孩子的玩具,拿給別的小朋友玩。孩子看見後,直接哇哇大哭,家長這時候還會說一句話:“不能這麼自私,要跟小朋友學會分享。”可是孩子沒有感覺到被尊重,自然體會不到分享的樂趣了。孩子年紀再小也有自己的判斷,而不是父母強加於孩子身上的大道理。

發脾氣

每當孩子犯錯之後,很多家長都會發脾氣,然後就是一套“三部曲”:一說,二批評,三打罵。但是使用多了,孩子也逐漸摸清了家長的套路。第一次有效果,兩次、三次可能就沒有用了,因為孩子已經知道自己不管犯了多麼大的錯誤,都是這個套路。還有可能產生逆反心理:頂多就是打一頓,有什麼大不了的。以至於,後來錯誤越來越大,孩子就更加不服從家長的管教了。

孩子“軟硬不吃”?別再用這3種教育方式,不如巧用“暗示效應”

刻意感動

父母對孩子的付出,應該是不圖任何回報的。但是卻有很多家長會發生這樣的狀況:當媽媽辭掉自己的工作,專心在家陪伴孩子的時候,會對孩子說“媽媽辭掉工作,就是為了讓你好好上學”,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學,會說“媽媽不累,再辛苦媽媽都是為了你”等等之類的話。

父母對孩子付出是理所應當的,但是如果父母是說“自己為了孩子放棄所有”,無形中給孩子增加巨大的心理負擔。在孩子以後做人生選擇的時候,就不是為了自己而活,而是因為父母而活了。父母總是刻意感動的後果,就是孩子對父母的那一套說辭越來越冷漠,甚至逆反。

孩子“軟硬不吃”?別再用這3種教育方式,不如巧用“暗示效應”

小時候,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很有可能會伴隨孩子的一生。當孩子“軟硬不吃”的時候,父母別再用這3種沒用的教育方式了,不如巧用“暗示效應”。

▲孩子“軟硬不吃”,父母巧用“暗示效應”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暗示效應”。從字面意思看不難理解,所謂暗示效應就是不直接對人施加行為,而是用間接、含蓄的方式,對被暗示者的行為和心理產生影響,從而使其自覺或不自覺地按照暗示者的意願做出反應。

孩子“軟硬不吃”?別再用這3種教育方式,不如巧用“暗示效應”

☆感染型暗示

為什麼很多的小孩子,都喜歡大哭大鬧,這是因為在孩子闖禍的時候,家長在孩子面前大發雷霆,情緒波動很大。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作為家長,最先要學會的就是遇到問題的時候,平靜地處理問題。當孩子犯錯誤,父母不要一味發脾氣、指責孩子,而是透過感染型暗示,讓孩子認識和接觸好的行為。比如旁邊有別的小朋友的時候,父母這個時候就可以表揚別的孩子,這下孩子就會轉移注意力,看看別的小朋友是什麼行為,從而改正自己的錯誤。

孩子“軟硬不吃”?別再用這3種教育方式,不如巧用“暗示效應”

☆期待型暗示

孩子小的時候,會無比信任父母的話,因為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具有一定的權威,因此,孩子犯錯的時候,往往不敢告訴父母,他們害怕父母的責罰;同時,當孩子表現好的時候也會期待父母的誇獎。那麼父母就可以利用期待型暗示,讓孩子知道,只要自己做到了父母要求的事情之後,他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這樣孩子就會聽從父母的“命令”。

孩子“軟硬不吃”?別再用這3種教育方式,不如巧用“暗示效應”

☆幻想後果型暗示

孩子小時候,對周圍的一切事物有著很旺盛的好奇心,總喜歡這裡摸摸、那裡動動。很多父母,看到孩子這樣都會去制止,其實這樣做,反而會加重孩子的好奇心,也會打擊孩子探索未知的積極性。正確的做法就是,讓孩子知道他亂摸亂碰東西的後果是什麼,孩子一旦知道危險之後,他就不會再去亂摸亂碰了。

孩子“軟硬不吃”?別再用這3種教育方式,不如巧用“暗示效應”

總之,孩子不是天生就乖巧聽話,而是需要經過後天一步步地培養才能長大成材。在孩子軟硬不吃的時候,家長再去採用強硬的手段,只會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孩子與父母之間的矛盾也會越來越深。

今日互動話題:對於孩子“軟硬不吃”的態度,你們還有什麼好的方法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

本文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