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媽媽,我不是笨小孩

每次有家長問,怎麼幫助孩子提高成績時,我的答案中總會有一條:

讓孩子多閱讀。

因為閱讀不僅能幫助孩子提高語文成績,更是讓孩子能夠閱題審題,讀懂題目的關鍵。

連讀題都不會,更別談解題了。

而最近央視播出的一部紀錄片,讓許多人第一次正式又深刻地認識到了一個家長無法輕易察覺到的病症——

閱讀障礙

孩子學習成績不好,不能好好讀書寫字,有時候不是因為他們在調皮,還可能是因為他們有閱讀障礙。

媽媽,我不是笨小孩

在適齡兒童中,大約有5%-8%的孩子有閱讀障礙的困難。即保守估計,我國有數以千萬計的兒童面臨閱讀障礙症的困擾,而這些孩子大部分被誤認為是笨或者懶。

閱讀障礙是什麼?

它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特定形式的學習障礙。閱讀障礙有多種表現形式,包括:

閱讀和書寫時無法區別形狀相似、讀音相近的字,不能理解單字在詞語或句子中的具體意思,不會造句或即使會抄寫卻不能語言表達、也不能理解所抄寫內容,不能回憶所讀內容等。

央視紀錄頻道歷時三年,對三個患有閱讀障礙的兒童家庭系統跟蹤拍攝,製作出來的紀錄片《我不是笨小孩》,總共只有3集,每集40多分鐘。

真實而深入地反映了閱讀障礙兒童的生存困境和成長變化,以及家長、教師和孩子們在矛盾中追求平衡的不懈努力。

媽媽,我不是笨小孩

校校是第一個記錄物件,他是一個特別活潑可愛的小男孩,跟媽媽有互動也有著北方人特有的幽默與豁達感。

而校校媽媽在校校一年級的時候感覺有點不對勁。一年級別人考試都是雙百,90分以下都很少的時候,校校只有65分。

再大一點,校校寫作文,一個上午只能寫20個字。

媽媽,我不是笨小孩

因為他不僅不會讀,更不會寫。

他的字不是按照筆畫順序等記住字,而是按形狀記,想起哪筆寫哪筆,想不起的就自己造。

第二個孩子群曉,自我要求很高,學習態度非常好,但他偏偏有閱讀障礙,即使他付出比別的同齡孩子更多的時間與精力,也總無法達到別人的水平,這個現實讓群曉很受挫折。

第三個孩子若汐,她有一個考上了重點中學的姐姐,她的語文卻從沒有上過60分。若汐常被老師忽略,被同學說笨,最終被迫轉學。

媽媽,我不是笨小孩

但這個紀錄片並沒有過多的聚焦在他們遭受打擊後的“悲”,而是將更多的目光放在瞭如何去掙脫這個困境之上。

主創團隊不僅是發現問題,聚焦問題,還在想方設法解決問題。這也是主創團隊的初心所在——傳遞陽光、溫暖的、給人帶來希望的力量,讓更多人瞭解閱讀障礙。

矯正閱讀障礙的一個大前提是正確認識它。

因為閱讀障礙不同於其他很多病症,用儀器檢查一下是無法看得出來的。它自身又存在很多尚未明朗的複雜性,所以如何診斷閱讀障礙患者也成為一個關鍵性的難題。

大多數人對閱讀障礙都不夠了解,在孩子的認知中他也不知道自己是屬於閱讀障礙,因此會遭受來自家人、老師、同學的誤解。

只有普及閱讀障礙的基礎知識,消除對其的誤解,知道孩子不是笨,也不是故意導亂,防止誤解與歧視的情況出現,才能更好的幫助孩子改善。

比如校校媽媽會讓校校帶同學來家裡玩,或者積極去參加戶外活動,就是想讓校校的同學朋友們更多瞭解到校校的情況,理解校校沒法考高分的原因不是因為笨,讓他們能發自內心的接受與包容校校。

然後還

需要去醫院檢測病因,然後制定對應的訓練方案。

因為閱讀障礙不是能靠打針吃藥或者動手術就能治療的,矯正的週期非常長。

所以片中專業的醫生也告訴家長,對待孩子要

溫柔而堅定。

媽媽,我不是笨小孩

家長要告訴孩子,什麼是閱讀障礙,告訴孩子他不笨,只是無法正常的閱讀寫字罷了,給與他包容、鼓勵與信心。

同時,

幫助孩子尋找其他閃光點。

校校不擅長讀書寫字,但體育方面比同學都好。

群曉喜歡上了表演。

媽媽,我不是笨小孩

若汐也積極的參加閱讀障礙輔導活動,終於取得了一次語文成績的及格。

尋找孩子的閃光點,守護孩子弱小的心靈,幫助他們重拾信心與勇氣,才能讓孩子更積極而樂觀的面對生活。

《我不是笨小孩》不僅僅是一部關於閱讀障礙兒童的紀錄片,更是一部關於教育,關於愛的啟示錄。

究竟該如何對待孩子?如何面對孩子的不完美?愛與自由的界限在哪裡?怎麼做才算是對孩子最好的選擇?

因為除了影片中的三個孩子,我國還有更多有閱讀障礙兒童。

他們中,有的被發現了患有這種症狀;有的,卻因為自己不太好的表現,被家長與老師判定為蠢、笨。

媽媽,我不是笨小孩

《我不是笨小孩》讓我們瞭解到閱讀障礙這個現實問題。

這部作品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意義就是讓很多深陷閱讀障礙之苦而不自知的家庭警醒,自己的孩子不是笨小孩!他們只是很獨特!同時也給這些飽受誤解與痛苦的孩子一線希望,能夠早日根據自己的特點尋求幫助,規劃適合自己的人生。

媽媽,我不是笨小孩

媽媽,我不是笨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