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那個厭學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我用親身經歷告訴你

文|百合媽媽

大多數問題青少年都長成了非常優秀的成年人。

——題記

我可以說是一位教科書式育兒的媽媽,差不多從兒子讀小學起就開始研習兒童心理學,並同時建立了個人育兒自媒體賬號,邊學習、邊應用、邊輸出,快速成長為一個學習型媽媽和育兒領域優質創作者。

然而,如我這般勤奮還是遇到了兒子進入青春期後厭學的“滑鐵盧”事件,我也一度因此而幾近陷入抑鬱,依仗著不斷地自我調整才磕磕絆絆走了過來。

看上去,我似乎就是別人眼中“傳說中的媽媽”,在育兒上很有心得,許多線上線下的朋友都常常向我諮詢育兒問題。但教別人是一回事,自己身處其中是另一回事,許多事情到了自己頭上,設身處地更多的則是水生火熱般的煎熬。

那個厭學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我用親身經歷告訴你

1 蜻蜓點水

孩子都是來拯救家庭的,孩子都很善良、很愛自己的父母。孩子出了問題,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在提示我們,家庭中有需要去解決或面對的問題。

孩子剛開始叛逆、厭學的時候,我一直認為是孩子敏感、脆弱、不聽話,是孩子在氣父母。

於是,我軟硬兼施,好話說盡、道理講盡無效後,又哭泣示弱、求同情,動手打孩子,還搬來權威,借老師壓制、嚇唬孩子,也照著教科書的方法逐一而試。

結果,如你所料,孩子的問題越來越嚴重,最後直接家裡蹲了,完全躺平,什麼都不做了。

我潛心研習了多年的兒童心理學知識,居然完全派不上用場。

那個厭學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我用親身經歷告訴你

2 靈魂拷問

“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的問題”,這句話你真的讀懂了嗎?

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我從自學邁入了更系統、更深層次的精神分析學習,也漸漸明白,我對於兒子只能是母親的身份,所學再多也不可能成為他的諮詢師,想要解決問題必然向外求助。

同時,我也慢慢地看清了真相,頓悟了許久以來一直以為自己懂、卻其實並不懂的育兒真諦。

比如,我真正把一直掛在嘴邊、一直在奉行、一直在傳遞的,所謂的“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的問題”這句話,實實在在地從無意識落到了意識上。

那個厭學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我用親身經歷告訴你

過去,我也會在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進行反思,但卻是一種淺層的反思,僅停留在方法論的層面,比如,某件事情這樣處理是不對的,應該按照某種方法那樣處理。

而現在,我學會了深度覺察,孩子出現不良行為,並不是育兒方法的問題,而是父母自身個人人格方面存在問題,或者父母之間的關係存在問題。

上面這句話對於許多人來說,也許不是那麼好理解,孩子的問題怎麼就成了父母自身人格的問題了呢?

簡言之就是父母需要對自身的人格進行整合,先把自己修正了,把自己的問題處理了,孩子的問題自然就消失了。

或者可以更簡單說,本質上是父母自身的成長問題。

那個厭學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我用親身經歷告訴你

3 追根溯源

每個家庭都不一樣,每個家庭存在的問題也都不一樣。

我家的問題表面上看,似乎是因為對孩子缺乏陪伴和夫妻關係不和諧,孩子3歲前一直在農村老家由姥姥幫忙帶,我和他的父親也常常爭吵。

但實際上是我們兩個人都不太成熟,或者說人格不是很完整。孩子出生後,我還處於“小女孩”狀態,沒有及時地轉換角色盡到母親的責任,甚至好長時間都停留在自己“青春期”的動盪不安裡,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沒有給到孩子足夠的養分。

親子依戀、分離、安全感這些部分都沒有幫助孩子建立好,孩子內心有很深的被拋棄、不被愛感,敏感、自卑、膽小,進而影響到了他社會能力的發展,最為突出的就是不太會與同學相處,導致學校生活不是十分順利。

那個厭學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我用親身經歷告訴你

這些問題在孩子年齡較小時尚不明顯,甚至有一定的隱蔽性與欺騙性,因為孩子沒有足夠的力量與父母抗衡。

一旦到了青春期,孩子開始追尋自我、需要發展同伴關係時就會凸顯,這種來自個體、集體、同伴的無形壓力壓得孩子喘不過氣來,最後積累到一定程度,就爆發癱瘓了。

每個存在厭學問題的孩子原因都不盡相同,表面上看,有因為學習的、人際關係的,還有身體原因等等,但更深層的原因其實在父母本身,如果能夠找到自我整合之路最好,如果實在能力有限,還是求助於心理治療師更為穩妥。

那個厭學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我用親身經歷告訴你

4 走進黑森林

心理治療師的建議是:讓孩子重新長一次。

當心理治療師很平靜地說出上面這句話時,我正處於迫切、焦慮的心理狀態,幾乎要絕望了。重新長一次,就意味著要重新再走一個十幾年,這嚇到了我,漫長、遙遙無期,這樣的等待簡直讓人崩潰。

我當時的心境真是感覺比吃了黃連還要苦,身心都像受到了重創般,感覺身心疾病都突然滋長了出來,隨後只能默默地嚥下了一個又一個黑暗的日子……

好在天無絕人之路,磨難都是讓我們成長的。

那個厭學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我用親身經歷告訴你

5 初見曙光

心理治療師又說:要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光。

我一開始並不理解這句話的深意,畢竟原本就和孩子生活在一起,而且常常都是朝夕相處的狀態。

後來,我才明白,自己要走的是一條孩子重新生長的路,是一段重生路。就像兒子剛剛出生時一樣,我們幾乎24小時生活在一起,他不去學校,也很少去戶外玩,我們就這樣高密度地相處,每天我照顧他的生活起居,他安然於當下。

在此期間,我們彼此磨合、彼此看見、彼此傾聽,我才發現這十幾年來從未認真傾聽、看見過兒子,從未真正地和他在一起,而此時的相處正是在補償兒時陪伴的缺失。

這一年,我才真正走到了母親的位置。也看見了自己的脆弱,自己的懼怕,自己的退縮,以及自己的勇敢,自己的承認,自己的整合。

那個厭學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我用親身經歷告訴你

6 與自己相遇

既活出自己的內心,也活出自己的外部世界。

有了這一段重生路,我的自性也快速地得到了發展,我不再為早期沒有給予兒子足夠的陪伴而自責,過去只要觸碰到這一類的話題,內心就會自責無比,恨時光不能倒流。

而現在,曾經的那種負罪感突然間就消失了,我原諒了那個無知幼稚的自己。曾經的自己還是個“小女孩”,在當時有限的認知裡,我已經盡力了,是不能夠做到更好了。

雖然我的無知給兒子留下了一些創傷,但那或許是不可避免卻可以修復的,儘管修復之路艱難曲折,但只要有悟性、夠堅持,終會抵達光明彼岸。

這是我生命必經的一個劫與緣。

那個厭學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我用親身經歷告訴你

7 感恩一切

安然於當下,真好。

我想我應該感謝兒子叛逆的這段時光,這無疑是一段寶藏時光,這段時光讓我們有機會直面內心的衝突,獲得更好的成長。

過去,同兒子共處一室時我總是心靜不下來,只要兒子在,我的心就始終懸著,無法安靜下來做自己的事情,無法寫作、讀書,無法做那些需要動腦筋的事情。只有兒子到了學校,我才能安定下來。

那個厭學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我用親身經歷告訴你

回頭來看,這種情形不是空穴來風,是一定有一個什麼“梗”在作怪的,只不過這個問題被掩藏起來了,我發現不了,也沒有去覺察、去找尋的意識,就那樣被無意識折磨著。

現在我頓悟了,正是因為內心的這一份負罪感,所以兒子在家的時候,我才不允許自己分心做別的事情,我下意識地把心思慌亂地全灑在兒子身上,我是在贖罪,整個人狀態不穩。

而現在我卻可以和兒子和諧共處一室,並且我們彼此都覺得舒服自在,他忙他的,我忙我的,互不干擾,卻都能感覺到彼此內心的安定。

那個厭學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我用親身經歷告訴你

8 擁抱不確定

與不確定性共處,也可以努力做到毫髮無損。

過去,面對提前說好的事情,如果兒子臨時變卦,我就會瞬間崩潰,內心特別受挫,這種反覆無常的不確定感讓我很是抓狂,內心充滿恐懼,就像一次次掉入一個深不見底的黑洞,心理十分脆弱,稍微一碰就會淚流滿面,有時還會控制不住地、歇斯底里地咆哮。

僅掌握了方法論,只能做到不怪兒子,檢討自己、否定自己、委屈自己,認為是自己內心力量不足,接不住變化,接不住不確定感。

現在,我突然就能接得住這一切了,和兒子高密度的相處療愈了這一切,變化就這樣神奇地發生了。

我可以很大膽地對兒子說:“寶貝,你試試看,如果還是不想去學校,媽媽就帶你去旅行。”我已經不懼怕任何後果。

那個厭學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我用親身經歷告訴你

9 豁然開朗

愛自己是一切的前提。

當我穩定下來才發現,兒子的厭學問題與客觀世界無關,父母就是孩子的世界,孩子在哪所學校讀書,遇到什麼樣的老師都不是最重要的,真正對孩子形成巨大影響的是父母的心態。

也就是說,不是你在哪裡的問題,只要學校差不多,你的方式才是唯一的關鍵與重點。

依據家庭的實際情況,家門口就近隨便找一所學校也是一樣的,實在沒必要為爭取所謂的優質教育資源而擠破了腦袋。

那個厭學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我用親身經歷告訴你

10 如此圓滿

育兒,最重要的不是你掌握了多少科學的方法。

而是,你的問題是否被看見、被覺察、被解決,你是否在一段親密關係或親子關係裡選擇了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