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教育孩子:打?還是不打?

教育孩子:打?還是不打?

父母到底應該如何教育孩子?打,還是不打?這還真是個問題。

有的家長認為,打孩子會造成不良影響。比如影響親子感情;養成暴力傾向;傷害自尊心;造成懦弱、自卑的性格;導致拘束、緊張情緒;孩子學會撒謊;讓孩子失去內疚感等等。

有的家長認為,“打”也有積極意義。比如避免放縱孩子做壞事;克服孩子自我中心的傾向,糾正任性;學會如何克服挫折,改正自身錯誤;讓孩子從小樹立起正義的觀念等等。

其實,打,還是不打,要根據具體情況來分析。簡單來說就是“四打五不打”。

五種情況下不能打孩子

1、孩子犯錯誤,是因為父母事先沒有告訴孩子不能這樣做,或者父母沒有把話講清楚。

2、孩子所犯的錯誤,父母自己也在犯。

3、父母在暴怒之下不能打孩子。

4、孩子生理與心理具有以下特殊情況者不能打:行為亢奮有神經障礙的孩子,十分敏感的孩子,曾受過情感傷害的孩子。

5、3歲以內的孩子不能打,6歲以後要儘量少打,12歲以後的孩子不能打。

教育孩子:打?還是不打?

    四種情況下可以打孩子

1、如果孩子喜歡觸控一些危險物,喜歡到一些不安全的場所,但由於孩子年齡太小,不能理解自己所作所為的嚴重性,或者理解了但管不住自己,家裡人又沒有足夠時間看住孩子時。比如:有很多孩子喜歡撥弄電源插頭、開水瓶、玩火等,如果不及時而有效地加以制止,將會發生不堪設想的後果。

2、孩子的某些作為、習慣、心理傾向,長大後有可能發展為違犯法律或不道德的行為時。比如:從家裡偷錢去買自己喜歡的東西;喜歡打人,欺負比他弱的孩子,並以此為樂。

3、過於自私、自我中心傾向嚴重,心中絲毫沒有他人的位置。有些從小被寵慣了的孩子,從來不願意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東西,不懂得要關心他人,長此以往,進學校後很難與同學相處,走上社會後,無法適應社會。對於流露出這種傾向的孩子,父母要及時幫他們糾正。

4、父母或老師已多次提醒他有規則存在,但他仍然故意犯規時,或者犯規後還絲毫不認錯,下次還想再犯時,可以打孩子。簡單地說,屢教不改時,可以打他。

教育孩子:打?還是不打?

特別提醒:孩子應該這麼打

1、及時懲罰,不能秋後算賬。要堅持隨錯隨罰的原則,這樣孩子所做的錯事就能與懲罰帶來的不愉快建立起聯結。這樣,他以後再做這些錯事時,會立刻想到懲罰帶來的不愉快體驗。

2、講明道理,告訴孩子下次應該怎麼做。懲罰時,要告訴孩子為什麼打他。打只能阻止錯誤行為再次出現,但它本身不能帶來正確行為。只有孩子明白自己的錯誤以及造成的危害時,才不會再犯。由於孩子年齡小,即使這次真心說“下次不敢了”,但可能不知道下次應該如何做。因此,父母有必要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告訴他正確的做法。而且,還要考慮到自己提出的做法是不是超出孩子的界限,給他的建議是否容易做到的,而不是孩子根本做不到的。

3、不要在外人面前打孩子。孩子儘管小,但有自己的臉面,尤其是在小夥伴面前,他是不甘落後的。一旦別人知道自己捱打了,稍大一點的孩子可能會像大人一樣覺得這是奇恥大辱。

4、不能經常打孩子。俗語道:“常罵不驚,常打不怕。”孩子要是經常捱打,由於“久經沙場,千錘百煉”,就會變得“軟硬不吃,刀槍不入”。記住,體罰絕對不是教育的主要手段。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絡 我們將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