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據說這樣可刺激嬰兒大腦發育,真相是……

前幾天,我在公眾號後臺看到一條留言:

據說這樣可刺激嬰兒大腦發育,真相是……

小不媽你好,我是一個8個月的寶媽。最近一直在糾結將寶寶面朝前背到底好不好。因為經常剛背上他時候很興奮,手腳揮舞,發出尖笑聲,但是過了一會,他好像又有點煩躁不安,扭來扭去,好像想回頭看我,而且感覺他的身體總是向前傾,如果我的手不扶著他的話,就感覺他是吊在肩帶上。但是身邊的人都說寶寶喜歡朝前背,而且可以讓他看到前方的風景,能夠刺激大腦發育,我有點糾結到底要不要朝前背,所以特地來問你……

讓孩子面朝前到底有沒有問題?

面朝父母阻擋孩子看世界了嗎?

我們結合科學理論,分別從心理和生理舒適度的角度分析,幫大家解除疑惑。

一種育兒態度

許多父母以為,孩子喜歡新奇,喜歡看風景,面朝父母阻擋了他的“180度無死角景觀”。因此,在背孩子的時候,他們喜歡將孩子面朝外背,希望孩子能像自己一樣享受眼前的整個世界。

澳大利亞悉尼科技大學兒童和家庭健康護理學教授Catherine Fowler認為,這樣面朝前不看父母,帶來的可能不是快樂,而是不安和迷茫。

“想象一下,如果你被綁在某個巨人的胸口上,只能揮舞你的腿和胳膊,毫不受你控制地“走向”充滿陌生巨人和陌生事物的公共場所,這有多可怕。”(CBS 2011)

小嬰兒會受到來自陌生事物的“連續性轟炸”(a bombardment of stimulus),並且迫切需要“向你求助”。“那些不考慮嬰兒視角的父母,無意中對孩子造成了心理上的傷害”(CBS 2011)。

心理學、教育學和醫學界已經有不少研究證實,父母與嬰兒之間的早期互動模式,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深遠的影響,影響範圍達社交、認知、語言、情感和神經系統等能力;而“面朝外背寶寶”這樣的互動模式,並不能正面促進嬰幼兒社交、語言、情感等能力的發育。

01.

依戀理論

依戀理論認為,在一個新生命的最初幾年,與一個主要照料者(primary caregiver)建立強烈的情感和身體聯絡對其長遠的發展有舉足輕重的作用(Bretherton 1992; Kennedy & Kennedy, 2004)。

如果這種聯絡十分緊密,彼此相依,那麼嬰兒就可以安全地探索世界。相反,如果聯絡十分薄弱,ta就會感到不安。

據說這樣可刺激嬰兒大腦發育,真相是……

(Mary Ainsworth等人將依戀理論分為四種類型)

依戀理論的先驅Mary Ainsworth女士發現,如果嬰兒出生後的幾個月,母親能夠長時間地溫柔地擁抱他,那麼在嬰兒在12個月大時,就能和母親建立起牢固的情感關係。相反,如果母親不怎麼抱孩子,並在這一年來讓ta有不快樂的經歷,孩子會形成

“焦慮-矛盾”的依戀模式。

因此,我們堅持並倡導使用面朝向大人的嬰兒揹帶/背巾,因為它們加強了母親與嬰兒之間的紐帶(bond)。這種紐帶越緊密,越能幫助孩子心理獲取安全感,越有利於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即

“安全型依戀”

。當他們長大後,會更加獨立、有信心、積極地面對未知世界的挑戰。

02.

情感孤立

當將孩子背於胸前,面朝外時,我們無法注意到他的臉部。這也意味著,父母難以迴應孩子的暗示,進而影響情感能力。

2008年,英國發展心理學家Suzanne Zeedyk曾釋出一個研究結果:相比面對面互動的親子,面朝外的坐在嬰兒車裡的孩子與父母交談、笑和互動的可能性更小。這個研究是首個關於嬰兒推車對嬰兒心理影響的調研。儘管面朝外的推車風靡全球,但根據對2,722對父母和嬰兒的觀察結果,研究人員認為,這型別的推車造成孩子

情感上的孤立、語言的匱乏,這對嬰兒的大腦發育具有影響

揹帶同理。當孩子面對著你的時候,你極大可能會注意到他給你傳送的訊號(如飢餓、疲倦、尿溼、太熱或太冷等),並及時給予他迴應與安撫。然而,當孩子背對你時,

你難以察覺到他的困擾或他被過度刺激的跡象

。日積月累,這種沒有眼神交流、沒有溝通的相處方式最終會干擾父母與孩子的情感溝通能力。

據說這樣可刺激嬰兒大腦發育,真相是……

面朝內背孩子的互動

研究反覆表明,如果父母能夠在情感上和認知上對他們有所幫助,並且能夠對他們注意力和舒適度做出的微妙反應做出反應,那麼嬰兒的發育就得到了最好的培育。Schore(2000)認為,孩子與養育者的關係,無論好壞,“永久地塑造了個人以後進入所有情感關係的能力”。

與背對父母的嬰兒推車類似,朝前背的揹帶不會促進孩子的情感發展;相反,他們可能會干擾父母迅速調適嬰兒的需求和興趣的能力(Zeedyk 2008)。

03.

語言匱乏

在前面提到Zeedyk對嬰兒推車的研究中,他強調,“這個年齡往往是人生中大腦發育的黃金期。如果嬰兒花大量的時間躺在面朝外的嬰兒車上,這會削弱他們與父母溝通的能力,進而對他們長遠的發展產生負面影響。”(2008)

這種溝通能力,不僅包括聲音語言,還包括表情語言的互動。發展心理學中,有不少實驗是關於

“社會性參照”(social referencing)

的課題。社會性參照指的是,

嬰兒透過成年人的面部表情,來調節自己其對環境、人物的認知——這是嬰兒學習瞭解周圍世界的主要方式之一

。簡單來說,他們透過閱讀我們的嘴型來學語言、透過理解我們的表情來調節自己的情緒和行為。

據說這樣可刺激嬰兒大腦發育,真相是……

當將寶寶向外背時,他們錯過了觀察父母的面部來學習的關鍵機會。

嬰兒期是學習語言的關鍵期,面朝外的嬰兒可能只是聽到了你的說話聲音,但是

語言還包括了口型,面部表情,肢體語言等等要素

另外,當嬰兒遇到不熟悉的場景時,他們無法獲得父母的表情提示,進而根據父母的反應來做出自己的反應,孤獨面對陌生情況增加了嬰兒的心理壓力。父母躲在他們很難觀察到的後方。

如果以上情形在生活中經常出現,他們溝通能力、調節壓力等基本社會能力可能遭到損害,影響長遠發展。

04.

影響睡眠模式

好的睡眠對於人類(尤其是嬰幼兒)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不少研究表明睡眠對認知發展(Scher 2005)、語言能力(Gomez, Bootzin& Nadel 2006;Horváth et al。 2015)、心情(Ross& Karreker 1999)和生理發育(Taveras et al。 2008; Tikotzky et al。 2010)等方面息息相關。

新生命的頭兩年,可以堪稱是大腦發育的黃金時期,中樞神經系統在這一階段發生最劇烈的變化。因此,嬰幼兒時期的睡眠

大腦和中樞神經系統的成熟、認知、情緒和體能發育至關重要。

新生兒每日所需的睡眠時間可以長達18小時。隨著成長,他們需要的睡眠會越來越少,對外界的好奇會越來越多。

雖然外界刺激可以幫助寶寶提高大腦發育和感官運動的能力,然而,刺激不是越多越好,這種有益於寶寶的刺激應該是“適當的”。在如今的大千世界裡,外界的刺激往往是過多、不必要的大腦刺激。

將孩子面向外側時,很多“新鮮”的事物(例如拐彎遇到迎面而來的陌生人)對於他們來可能是突然而至的強烈刺激,

而他們沒有任何選擇的餘地和抵禦能力

。這可能會對孩子的情緒和神經發育產生負面影響,導致認知功能上的差異和缺陷(DeSantis, Harkins & Tronick 2011)。

當刺激過於強烈時,他們無法及時尋求到父母的安撫與幫助。這些持續不斷的刺激會對他們產生壓力,生理上會產生勞累,心理上則變得敏感、緊張和煩躁。當這些負面情緒作用到睡眠時,只會讓寶寶入睡困難,甚至驚醒於睡夢中。

此外,如上文提到,朝外背孩子的另一弊端是無法及時捕捉孩子的訊號,比如疲憊。當嬰幼兒睏倦的時候,通常會表現出眼神呆滯、揉眼睛等行為。

但因為孩子的面部不在我們的第一視線範圍內,使得我們容易忽略其面部表情和動作

。一旦錯過,他們就會變得更加難以入睡,吵鬧不止。

據說這樣可刺激嬰兒大腦發育,真相是……

(採用合適的背戴方式,面朝內姿勢可讓孩子安然入睡)

一種健康方式

05.

心貼心的袋鼠育兒,對早產兒新生兒很重要

我們先透過一個影片,瞭解一下KMC(kangaroo mother care),它也一直被世界衛生組織認可並推廣。

06.

雙腿缺少有效支撐

在選擇揹帶的時候,許多媽媽都會考慮到產品是否“符合人體工學”這一點。而揹帶所謂的人體工學設計,需要從健康和舒適度兩個角度共同評價。

從舒適度的角度,想象一下,若是你伴侶將你背在背上,是ta用雙腿將你雙腿盤起舒服呢,還是直接雙手兜住你胯部舒服?

據說這樣可刺激嬰兒大腦發育,真相是……

(托住大腿的姿勢 vs。 托住胯部的姿勢)

所以,保持孩子腿部的M造型,既是為了健康,也是為了舒適。市面上幾乎所有的揹帶都號稱支援M造型,但是實際上呢?

如果你拿起尺子測量,並且實際觸控一下,就會發現,市面上的面朝外的揹帶(腰凳),都有幾個共同特點:

背兜的

底部

偏窄

,且無法調節,往往在寶寶七八個月大的時候,底部的寬度就包不住孩子的整個大腿了,所以孩子的大腿就會往下垂。

背兜的

底部支撐力不足

,因為需要讓孩子能夠雙腿朝外,所以採用了柔軟的葉片形狀的底部,但孩子還非常幼小非常輕的時候(比如小於4個月),底部或許能夠撐得起孩子的腿部,但是當孩子稍微長大一點,腿更長一點後,支撐力就嚴重不足,孩子的大腿不可避免地嚴重下垂。

據說這樣可刺激嬰兒大腦發育,真相是……

據說這樣可刺激嬰兒大腦發育,真相是……

所以,在為孩子選購揹帶時,不要只看產品展示圖,一定要關注稍大齡寶寶的實際使用圖,確認大月齡寶寶的雙腿是否滿足M型。

市面上的多數揹帶,保持M型的能力不足,面朝外的設計更是讓這個情況雪上加霜!

07.

後背中空,柔弱的

脊椎壓力大

眾所周知,人體的脊椎不是直線型,而是呈“S”型。

新生兒的脊椎,則是呈“C”型曲線

。在子宮內時,胎兒的臀部和膝蓋完全彎曲,脊椎呈C字型。

當出生後,需要幾個月的時間嬰兒的關節才能鬆動,肌肉逐步獲得力量,學會抬頭等動作。當寶寶開始活動並開始爬行時,支撐它的肌肉會逐步發育,並發展出適當的脊椎彎曲曲線(Leveaau 1984)。

據說這樣可刺激嬰兒大腦發育,真相是……

(嬰幼兒脊椎發展曲線)

只有

緊密貼合

孩子背部的揹帶,才能自然適應孩子背部脊柱的自然曲線,為柔弱脊椎提供均勻的完美的支撐,讓脊柱保持正確造型,且不承受過多的壓力。

據說這樣可刺激嬰兒大腦發育,真相是……

(朝內背時,合格的揹帶能夠適應不同脊椎發展階段)

當選擇將寶寶面朝外時,寶寶身體前後(尤其是脊椎)無法得到有效支撐。孩子的重心會自然往外、往下偏移,呈現“

向前撲

”的佝僂狀,背部(或腰部)與父母身體之間出現空檔。孩子的重力壓力沒有均勻分佈在他的背部和大腿,而是集中在了襠部、腋下(或者脖子)。孩子是被“吊著的”,造型不佳,舒適度也不佳。

據說這樣可刺激嬰兒大腦發育,真相是……

(當寶寶面朝外時,脊椎無法得到有效支撐)

並且,由於他們的背部無法有效貼合,所以他們脊椎不僅被迫承受自己身體的重量,

還要吸收來自父母身上邁開步伐導致的力,這些使得他們柔弱的脊椎負荷過多。

或許,有些父母注意到了孩子身體前傾,於是在將孩子朝前背時,會不自覺地挺起肚子,並摟住孩子的腰。即使如此,仍然沒有真正改善狀況,孩子的頭頸部、上背部仍舊是懸垂向前的。

能夠大範圍調節尺寸,真正科學適應從1個月到36個月孩子身材,不虛標適應月齡,緊密貼合孩子背部的揹帶,市面上其實極少。

08.

老腰吃力,可能摔跤

當孩子和父母的身體貼合時候,父母會更加省力,防止腰部背部長時間承受過多向外重心分離導致的額外的壓力(

預防腰椎間盤突出

等)。

孩子面朝外時,為了支撐孩子的重量,父母會

無意識地將骨盆前傾

,這樣不僅會導致核心肌肉的用力方式不對,還會使得父母難以注意腳下視線。一旦腳下有危險(如踩空),稍不注意摔跤的話,後果不堪設想。相反,若是寶寶面向內側,父母能夠自然地擁抱住其背部,重心合一,行走更加穩健。

09.

我還是想讓孩子看世界,怎麼辦?

看世界當然沒問題,並不是非得面朝外。

我們只建議

在平靜且孩子熟悉的環境中,且確保揹帶能夠支撐其大腿且孩子已經具有獨坐能力,偶爾手抱孩子面朝外

我們可以側背孩子,有環背巾,是最方便側背孩子的工具。這樣孩子視線開闊的同時,大腿和背部的姿勢健康,還能和父母面對面互動。

據說這樣可刺激嬰兒大腦發育,真相是……

據說這樣可刺激嬰兒大腦發育,真相是……

來自大鹿媽媽和小葉子媽媽

我們還可以把孩子背在背上。隨著孩子年齡,體重的增加,把孩子背在背上,也更符合大人的人體工學,讓大人更省力。

我們更可以俯下身,和學爬學步的孩子一起,從兒童的視角去爬,去玩,去聆聽,去觸控,去聞,用五官、四肢,用喜怒哀樂,一起感知整個世界,這才是真正的“

感受世界,全方位的良好刺激

”。而面朝外背娃,僅僅是“

綁在空中獨自看世界

”。

據說這樣可刺激嬰兒大腦發育,真相是……

和孩子一起擁抱自然

當孩子離開你往外爬,往外走的時候,請和他一起爬一起走,鼓勵他探索世界,當他疲倦了回到你的懷抱的時候,請用你的全身心擁抱他,和他依偎。無論你們的距離,無論孩子的年齡,你們始終心心相印,在你的眼睛裡,我看見了微笑的自己。

Hug me! Heart to heart!

據說這樣可刺激嬰兒大腦發育,真相是……

本文由背戴之愛雙築起稿,小不媽修訂

文章和圖片版權歸背媽媽天天向上、背戴之愛所有

禁止盜用

參考文獻

Anisfeld E, Casper V, Nozyce M, et al。 Does infant carrying promote attachment?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increased physical cont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attachment[J]。 Child development, 1990, 61(5): 1617-1627。

Bretherton, I。 (1992)。 The origins of Attachment Theory: John Bowlby and Mary Ainsworth。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8, 759-775。

DeSantis A, Harkins D, Tronick E, et al。 Exploring an integrative model of infant behavior: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emperament, sensory processing, and neurobehavioral measures?[J]。 Infant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 2011, 34(2): 280-292。

Kennedy, J。 H。, & Kennedy, C。 E。 (2004)。 Attachment theory: Implications for school psychology。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41, 247-259。 doi:10。1002/pits。10153

Gómez R L, Bootzin R R, Nadel L。 Naps promote abstraction in language-learning infants[J]。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6, 17(8): 670-674。

Leveau B F, Bernhardt D B。 Developmental biomechanics: effect of forces on the growth, development, and maintenance of the human body[J]。 Physical Therapy, 1984, 64(12): 1874-1882。

M Ludington-Hoe, Susan。 “Evidence-based review of physiologic effects of kangaroo care。” Current Women‘s Health Reviews 7。3 (2011): 243-253。

Montagu, Ashley。 “Touching, the human significance of the skin。” Perennial Library (1972): 98-99。

Ross C N, Karraker K H。 Effects of fatigue on infant emotional reactivity and regulation[J]。 Infant Mental Health Journal: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World Association for Infant Mental Health, 1999, 20(4): 410-428。

Schore, A。 (2000)。 Attachment and the regulation of the right brain。 Attachment and Human Development, 2 (1), 23-47。

Scher A。 Infant sleep at 10 months of age as a window to cognitive development[J]。 Early human development, 2005, 81(3): 289-292。

Taveras E M, Rifas-Shiman S L, Oken E, et al。 Short sleep duration in infancy and risk of childhood overweight[J]。 Archives of pediatrics & adolescent medicine, 2008, 162(4): 305-311。

Tikotzky L, De Marcas G, HAR‐TOOV J, et al。 Sleep and physical growth in infants during the first 6 months[J]。 Journal of sleep research, 2010, 19(1‐Part‐I): 103-110。

Zeedyk M S。 What’s Life in a Baby Buggy Like?: The Impact of Buggy Orientation on Parent-infant Interaction and Infant Stress: Research Study[M]。 National Literacy Trust, 200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NR=1&feature=endscreen&v=h_UHkFUzHQA

https://app。dundee。ac。uk/pressreleases/2008/prnov08/babybuggies。htm

https://babydustdiaries。wordpress。com/2010/03/01/attachment-theory-and-the-strange-situation/

https://boba。com/blogs/boba-reads/nine-reasons-not-to-carry-your-baby-facing-out

https://ergobaby。com/blog/2011/02/facing-in-facing-out-a-science-based-view-on-baby-carrying-positions/

https://www。dailymail。co。uk/femail/article-2028530/Carrying-baby-facing-forwards-cruel-stressful-terrifying-claims-Australian-expert。html?ITO=1490

https://www。cbsnews。com/news/forward-facing-baby-carriers-called-cruel-why/

https://hipdysplasia。org/developmental-dysplasia-of-the-hip/prevention/baby-carriers-seats-and-other-equipment/

https://positivepsychology。com/attachment-theory/

https://www。storm。mg/lifestyle/278978

https://www。theguardian。com/society/2008/nov/21/baby-development-buggies-sutton-trust

https://www。themothersprogram。ca/infant-care/safe-sleep-sids

本公眾號內容均系本人原創,轉載請經過本人許可並註明出處,未經許可盜用必維權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