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比道理更重要的,是講道理的方式

比道理更重要的,是講道理的方式

比道理更重要的,是講道理的方式

先前,北大丁延慶教授的一段吐槽女兒學習的影片火了。

丁教授從小就是神童,夫婦倆都是海歸名校生,又培養出眾多博士,但他對女兒的學業卻束手無策——儘管幾乎每天都要輔導女兒功課,他女兒的學習卻總是“跟倒數第二名有很大的差距”,“不輔導作業父慈子孝,一輔導作業雞飛狗跳”。

評論區紛紛跟進吐槽“人間真實[捂臉]”“親爹無疑[破涕為笑]”“做父親太難了哈哈哈”……

丁教授說,雖然逼著孩子也能有一點進步,但是發現女兒不開心後,就決定放棄高壓強制,希望孩子能夠發展其他方面的優勢,成為有用之才。

比道理更重要的,是講道理的方式

丁教授桃李滿天下,卻主動坦承家庭教育的失敗,沒有推卸責任,也沒有逼迫孩子,這實在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

也有網友疑惑——堂堂北大教授,竟然帶不動孩子的九年義務教育?這讓我們這些普通父母還怎麼活啊?

其實,正如早有人總結過的,世上的事可分為三種:簡單的、複雜的、超級複雜的——教育孩子毫無爭議地被歸入第三種。在家庭教育上“英名盡毀”的大師,古今中外可謂數不勝數。

盧梭的《愛彌兒》是劃時代的教育學經典,其“尊重兒童人格天性”的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但他本人在骨肉親情上,卻搞得一塌糊塗——五個孩子都被他送去孤兒院,最後不知下落。

胡適是20世紀中國思想界旗幟性人物,他擁有36個博士學位,對文學、哲學、史學、倫理學、教育學都有精深的研究。但在孩子的教育上,胡適卻是一個徹底的失敗者。

大兒子10歲時,就被胡適送到蘇州寄宿學校。因為功課不佳,胡適忍不住對他體罰。小兒子留學8年,換了兩所學校,沒拿到文憑,被遣送回國。歷史動盪之際,小兒子甚至宣佈與胡適斷絕關係——胡適至死都不願承認這是兒子的本意。

20世紀美國心理學家、教育學家華生,創立了心理學行為主義,貢獻了很多轟動世界的實驗和論文,但他的幾個孩子都有自殺傾向,這和家庭教育的失敗不無關係……

可見,成功的親子教育,固然離不開正確的教育理論,也確實需要父母和孩子講各種道理。但實際上,對早已接受了現代教育理念的家長,知道怎樣和孩子講道理,要比道理本身更重要。這或許就是“道理知道了那麼多,依然教育不好孩子”的主要原因。

▌中國式父親,為什麼不能和孩子好好講道理?

教育的目的,不外乎是讓孩子懂得一些道理,以便他在遇到挫折時不走絕路、少走彎路,獲得幸福的人生。

父親愛孩子,這是人類的天性。但是“中國式父親”要賺錢養家、應付柴米油鹽和車貸、房貸,還要操心父母的身體、孩子的成長。而中國式孩子,在校被老師填鴨,回家還要被父母灌輸各種道理,最後,父親越講越無力,孩子越聽越叛逆——社會嚴重內卷,親子教育近乎無解。

給孩子講道理是父親的天職,道理也都是很好的道理,然而中國式父親,卻總是不能好好和孩子講道理,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用說教的方式講道理

“灌輸”“說教”似乎是我們的傳統文化基因。中國傳統講修齊治平、父為子綱,父親的說教被稱為“庭訓”。

現代社會競爭殘酷,父親希望孩子能成才,以後少受苦。於是,他們難免會對孩子學習以外的事失去耐性。孩子失去了快樂,道理自然聽不進去。

更深的原因在於,人天生就排斥單調重複、缺乏趣味的資訊、知識和觀點——這是基本的人性,東西方都一樣。因此,把深刻的道理講得生動、有趣味,這是任何溝通、交流都需要修煉的基本功課,和孩子講道理更是如此。但現實是,很多父母要麼沒意識到,要麼缺乏這樣的訓練。

◎被“代溝”阻斷的“道理”

孩子很小時,父母親是他們眼中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英雄,但是隨著孩子知識的增長,父子間“資訊不對稱”的現狀被打破,孩子的叛逆期一旦開始,就會輕視父親的權威。

除了年齡、成長背景的差異以外,網路資訊的流轉速度、青年亞文化的興起,也在不斷拉高親子溝通的門檻。父親搞不明白孩子在想什麼,孩子也很難理解父親的思想認知,為何如此的古怪、不可理喻?

這種代溝一旦形成,爸爸要講的那些道理,不是孩子聽不進去,而是孩子根本就不給爸爸講的機會。

◎當孩子啟動“心智防禦模式”

最近,“躺平”一詞成了年輕人表達自己態度的網際網路熱詞。其實,

先“躺平”的,還不是年輕人,而是他們的父輩

——有多少人,在成年後就放棄了繼續學習和成長,更做不到給孩子分享道理,和孩子一起成長。

很多家長,看著孩子一天天的長大,越來越淘氣,越來越叛逆,與孩子的對話交流越來越力不從心,最後乾脆放棄了精神層面的交流。當精神層面的對話越來越少,孩子就會被迫開啟“心智防禦模式”——嘴上應付著,心裡抵抗著,行動敷衍著。

在以上三種合力下,中國父親講道理的方式越來越簡單粗暴,這些正確的道理在孩子的心中也越來越蒼白,最後兩敗俱傷——父親講得窩火,甚至拳腳相加,孩子聽得厭煩,直至反目成仇。

和孩子好好講道理,我們先要梳理下,親子教育中,都有哪些一定要和孩子講的道理,以及與之對應的道理的“講法”。

▌“道理”的三個層次:

知識、見識、價值觀

爸爸一定要給孩子講的道理雖然很多,但透過趙洪雲老師的《爸爸與小孩》——一份非常成功的親子關係,長達18年的“體驗記錄”,這些道理大致可分為三個層次:知識、見識、價值觀。

◎知識(智力)層面的知識

:關於世界是什麼的知識。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回答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它們是孩子認識世界的開始。

◎見識(精神)層面的道理

: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考試挫敗、早戀、失戀、同學關係緊張,等等。孩子怎樣看待、解決這些問題,既直接影響孩子的成長,也和孩子成年後的性格和心智直接相關。

◎價值觀(人生意義)層面的道理

:價值觀是關於是非、善惡、美醜、意義的東西。一套邏輯自洽的價值座標,在孩子面臨各種艱難抉擇時,它能起到導航的作用,讓孩子分別是非、權衡輕重,作出正確選擇。

三個不同層次的道理,大致對應孩子成長的三個階段,趙洪雲老師用《爸爸與小孩》,為很多糾結的父母提供了一整套可參考的體驗:

從孩子牙牙學語,直到孩子讀完高中,考上名校,趙爸爸一直重視孩子的內在價值,以平等、共同成長的姿態,用自己的誠實和智慧浸潤著孩子,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與心智,塑造讓孩子受益一生的價值觀。

▌比道理本身更重要的,

是方式

每個父親在知識、修養以及價值觀,在對孩子的表達上各有側重,但本質上都是智慧與耐心的澆灌。

智慧是什麼?是巧妙地處理孩子千奇百怪的問題,引導孩子積極主動地思考;是確保孩子不犯同樣的錯,把方法論用合適的方式教給孩子。

耐心是什麼?是永遠允許孩子嘗試,允許孩子犯錯,是用愛陪孩子一起成長。

這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沒有經歷過的人,難免會“站著說話不腰疼”。

但是趙爸爸卻將這項“富有挑戰的高尚事業”,持之以恆地堅持下來了:

◎智力層面的知識如何講?

——既要準確,又要有趣

智力層面的知識,一向是灌輸式教育的主戰場。白天老師站在講臺上照本宣科,晚上家長輔導作業時聲嘶力竭,孩子學得痛苦,家長教得辛苦。

但知識的道理從來不是靠填鴨,而是啟發。

孩子是天生的哲學家,他們天性充滿好奇,對自己的所見所聞總是有不懈的求知慾。比如孩子們經常會問,這是什麼東西?那是什麼事情?為什麼會這樣?

面對孩子的提問,只要父親懂得順勢而為,就一定能有所作為。

舉個例子。假設父親帶孩子去爬山,孩子看到山頂上有根避雷針,問父親這是什麼東西,這時作為父親應該怎麼回答呢?

如果由一般家長來回答這個問題,通常也會答一句“這是避雷針”,最多再加幾句“如何避雷”的相關知識,話題就被“終結”了。

但趙洪雲是怎麼回答的呢?

他說,這叫避雷針,一端露在空中,一端接到地下,可以把雷電引入地下,保護塔身不遭雷擊。

孩子又問,是像保險絲那樣,犧牲自己,保護別人嗎?

他說,保險絲是用弱點保護別人,只保護一次生命就結束了。避雷針是用長處保護別人,所以可以長久保護。

短短几句話,不僅準確地解釋了避雷針的作用,甚至還蘊含了為人處世的智慧,姿態上一點沒用力,卻把道理深深烙印在了孩子心裡。

這是講道理的“高手”,不當“話題的終結者”,不僅啟發孩子繼續發問,而且將自然知識遷移到了更高的層次——關於“如何保護他人”的思考 :用自己的弱點去保護別人,不僅容易犧牲自己,而且無法長久地保護。

◎精神層面的道理怎麼講?

——既要傾聽,又要共情

孩子是天生的詩人,內心多愁善感,情緒變幻無常。能否正確應對孩子的情緒,幫助孩子更好地感知、處理情緒,就成了一個父親是否會講道理的試金石。智慧的父親會成為孩子可信賴的諍友,他的警醒不是說教,而是共情。

《爸爸與小孩》這本書裡有這麼一個故事,有一天,孩子的舅舅來家裡做客,談完事就急著回家,但是孩子很喜歡舅舅,哭著不讓他走。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一般可能會急著說教、甚至訓斥孩子,“舅舅有正事要做”。但作者卻帶著孩子去送舅舅,在回來的路上,藉著孩子對夏天天氣為什麼這麼炎熱的疑問,把背後的道理告訴孩子。

他說:“因為到夏天時,太陽離地球會更近一些。幸好地球離太陽沒有更近,不然夏天會更熱,也幸好太陽離地球不會比冬天時更遠,不然冬天就會更冷。其實,相互喜歡的人也是這樣的,只有與他保持適當的距離,他才會覺得舒適,才會自由快樂。”

這一番話既溫暖又慰貼,孩子一下就理解了邊界對於關係的重要。

像這樣講道理,才能四兩撥千斤。既把“溫度的知識”非常巧妙地移換到了“人際關係的體驗”,又讓孩子在不知不覺間學會了“將心比心”。

◎人生層面的價值觀

——既要肯定,又要引導

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一些更復雜的、涉及價值判斷、人生選擇的問題開始出現在孩子面前。

比如,孩子開始思考,他要怎麼過這一生?將來要選擇什麼樣的愛人?當他在學習上、生活上遭遇挫折時,怎麼才能獲得繼續前行的力量?

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其實就是這些原則性的觀念地基。

如果說,知識量決定了孩子思考的廣度,那麼這些原則性的價值觀,就決定了孩子人生的高度。

比如,所有孩子遲早都會遇到一個問題:情感與學習衝突了,怎麼權衡取捨?只談戀愛不學習,成績毀了;強壓感情硬學習,心態毀了。

在這個關鍵路口,父親的建議,對孩子來說特別重要。

趙洪雲曾和兒子有過這麼一次“關鍵對話”:

有一天兒子突然說,爸,我想談戀愛,班上好多人都在談戀愛。

如果是一般家長面對孩子早戀的衝動,通常都會下意識地陷入錯愕和擔憂,然後瞬間開始說教和批判,“你現在是好好學習的年紀,等將來……”“你現在不珍惜光陰,將來就……”

於是,你得到的將來是——孩子再也不跟你交流了,甚至在成年後都會留下“戀愛恐懼症”。

趙洪雲是怎麼做的呢?

他笑著說,戀愛很美好啊。

接著又問道,你是真心喜歡那個女生,還是隻喜歡談戀愛的感覺?

兒子思考著,沒說話。

爸爸說,孩子,你其實還不瞭解自己真正喜歡什麼。多去參加一些有意義的活動,找到你最愛的、最讓你自信的那件事吧。等你放下了迷惘,堅定了目光,你才有十足的把握,確定那個她是誰。

這樣講道理,就是潤物細無聲——既有關愛,又有道理;既肯定了孩子嚮往愛情的合法性,又指出了孩子現階段應該努力的方向;不僅贏了父子感情,還提升了孩子的認知——讓他有勇氣在合適的年歲,去追求更可靠、更美好的愛情。

趙洪雲是一位很平凡的爸爸,卻把與孩子相處的最深刻的智慧、最考驗耐心的體驗,積累成了一本輕鬆、實用的小書——也是一本平靜的、一點不著急的書。

他說,和孩子相處,大人的內心也會變得純粹。

他還說,在許多問題上,我們都是孩子,成長是一輩子的事。

▌父親給孩子最好的成長禮

歸根結底,好的親子關係,從來不是什麼高深莫測的理論,而是一種實實在在的體驗。《爸爸與小孩》這本書,不是育兒權威,也讀不出高深的教育理論,但幸好不是——

這套書就是

一個“平凡而偉大”的父親用他的親身經歷寫出的一份參考答案

——

寓教於樂,絕不空洞地講道理,這套書可以教會我們——如何與孩子持續對話,改善親子關係。

最稀缺的父愛最“簡單”,最深刻的教育最平凡,這套書可以啟發我們——如何解決孩子遭遇的問題,引發孩子思考,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和小孩探索世界,每一次關於思想和精神的交流,就是一次成長,這套書可以督促我們——孩子在每個成長階段都有爸爸的存在,我們也藉著孩子的成長而得到成長。

買一本放在枕邊,隨手翻一翻,就像在看一個就在我們身邊的“模範父親”,他是怎麼使用語言,把一個道理說進一個孩子心裡,與孩子共同成長。

識圖掃碼,即可一鍵收藏。

比道理更重要的,是講道理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