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3歲前的孩子需不需要朋友?社交能力培養並不能一蹴而就

前不久有人告訴我,自己家的孩子剛進幼兒園,確實沒哭也沒鬧,但是每一次老師拍出來的照片,都是自己的孩子形單影隻,似乎他依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並不能很快的融入環境,這應該怎麼辦?關於這個問題,應該是很多家長都關心的,或許也是很多家長所糾結的,為什麼有的孩子一進園就能成為孩子王,而為什麼有的孩子就出現交友困難呢?這值得好好思考。

3歲前的孩子不需要朋友?這是錯誤的觀念

“3歲前的孩子不需要朋友”這已經不是我第一次從別人的口中聽到的觀點了,確實,3歲以前的孩子,在意識上依然會以自我為中心,這其中有家庭原因,也有生理原因。3歲以前的孩子,更多的是在家長的指引下活動,他們更喜歡自己玩自己的玩具,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在他們的眼裡,並沒有朋友這個概念。所以他們不喜歡和別人玩耍,也大多數都沒有社交和分享的意識,所以很多人都覺得,孩子可能確實不需要朋友。

3歲前的孩子需不需要朋友?社交能力培養並不能一蹴而就

但實際上,3歲以前必須要給孩子適當的社交引導,孩子才能夠在3歲以後,更快地適應和過渡到新的環境,當孩子進入幼兒園以後,才不會出現社交困難,才更容易交到朋友,所以你是否還認為,孩子3歲以前不需要朋友呢?那3歲以前的孩子,應該怎樣給予社交引導呢?這主要分成五個階段。

階段1:0~6個月的眼神交流

6個月以前的孩子,雖然不會說話,也是處於吃飽睡,睡飽吃的階段,但是並不代表他們不會和成人進行交流,只不過他們更偏向於眼神交流罷了。我們不難發現,6個月內的寶寶,都是比較喜歡和母親深情對視的,而母親柔和細膩的眼神,也會讓幼兒感到溫暖和快樂。

3歲前的孩子需不需要朋友?社交能力培養並不能一蹴而就

當寶寶長大到3個月以後,他們的眼神交流物件不再限制在母親,而是會對其他人發出“啊啊”的聲音,這個時候的孩子實際上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與他人進行交流,如果這個時候將兩個同齡幼兒放在一起,你會發現他們會“用自己的語言進行交流”,這也是早期社交引導的一種比較好的方式。

階段2:7~12個月的語言反饋

過了6個月以後,孩子進入到了渴望與他人交流的階段,他們會特別渴望別人與他們對話,這不僅僅限於成年人,還包括其他年齡層的孩子,雖然他們不會說,但是他們會以肢體語言作為迴應。而這個時候,身邊的成年人應該創造機會,與孩子進行對話交流,所以不要覺得別人對著孩子像是自言自語一樣,覺得很可笑,實際上這只是一種與對話反饋而已。

3歲前的孩子需不需要朋友?社交能力培養並不能一蹴而就

而與這個階段的孩子交流,一定要不厭其煩,例如幼兒想要喝奶,媽媽可說:“寶寶先等等,媽媽去給你泡奶粉。”也可以在孩子哭鬧要睡覺的時候,跟孩子說:“睡吧,媽媽就在這裡陪著寶寶。”諸如此類話語,都是孩子建立語言互動的有效途徑,也是與孩子進行社互動動學習的過程。

階段3:1~2歲社交秩序建立

孩子在經歷眼神交流和對話反饋階段以後,家長就需要進入輪流遊戲來幫助孩子建立社交秩序的階段。所謂的輪流遊戲,實際上就是有先後秩序的遊戲,例如傳球遊戲。孩子在這個階段,或許並不知道什麼是社交,但是他們絕對知道什麼是玩玩具。在玩傳球遊戲的時候,媽媽要明確現在我傳給你,接著你傳給我這個順序,可以配合語言“現在輪到你了”又或者是“現在輪到媽媽”。

3歲前的孩子需不需要朋友?社交能力培養並不能一蹴而就

除了跟父母玩這型別的遊戲以外,還可以邀請別的孩子加入到遊戲之中,例如輪流滑滑梯,輪流蕩鞦韆等等,這些活動實際上也是社交活動的一種,而且是有效培養孩子的社交參與意識的活動,也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規則感以及秩序感。

階段4:2~3歲合作遊戲的參與

怎樣培養孩子良好的社交能力,這是很多家長都在思考的問題,實際上,良好的社交能力主要有兩個要素,其一是幫助他人,其二是維持與他人的一段關係。而要實現這兩個要素,就需要鼓勵孩子參與到合作遊戲之中。在3歲以前,孩子之間的合作遊戲並不能算得上是完全的合作,沒有多少個孩子能夠在3歲內順利玩過家家,實現角色的分配。

3歲前的孩子需不需要朋友?社交能力培養並不能一蹴而就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都是幾個孩子聚堆,但依然各玩各的,這是很正常的現象,也是孩子必須經歷的一個階段,而後續,孩子就會逐步過渡到與同伴的社交活動之中,實現真正的合作型遊戲。在這個階段,父母可以多邀請孩子一起參與到家庭事務當中,也可以邀請同齡孩子回家做客,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社交環境。

階段5:3歲後學會融入日常生活

3歲以後的孩子,經過前面幾個階段的引導,他們會開始有自主的社交意識,這個時候的家長,完全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參與到日常的生活當中,讓孩子看看爸爸媽媽的日常社交表現。例如可以帶著孩子到超市,讓他們嘗試去尋找自己需要買的東西,在找不到時,鼓勵孩子自己去詢問售貨員。

3歲前的孩子需不需要朋友?社交能力培養並不能一蹴而就

此外,父母日常的交際,給孩子起到榜樣的作用,父母與朋友見面時的友好交流以及打招呼,實際上是在告訴孩子,當遇到朋友時應該怎麼做。但是,當孩子出現搶奪、無故發脾氣等行為時,要堅決制止的同時,還需要找到原因,並且引導孩子改正這些行為,這是進一步提升孩子社交能力的有效辦法。

所以說,社交能力的培養是循序漸進的,不能因為孩子還小,就認為他們不需要朋友。當孩子來到這個世界,就意味著他們的交際活動的開始,而家長需要做的,就是給予孩子最好的引導,循序漸進,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而不是希望他們某一天幡然醒悟,從內向變成社交達人。與其不切實際的設想,倒不如腳踏實地的引導,你們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