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為什麼谷愛凌總在最後一跳完美?答案才是對咱普通人最有用的

文 | 悠悠媽

公眾號| 悠悠媽德國育兒

為什麼谷愛凌總在最後一跳完美?答案才是對咱普通人最有用的

要說谷愛凌身上有什麼能力,是我最希望自己的孩子擁有的,那毫無疑問,是她的“

大心臟

”。

冬奧會上奪得兩金一銀的她,有兩項獎牌都是最後一跳逆襲而來的。

尤其是在自由坡面障礙賽那次,谷愛凌第二輪不慎摔倒,再加上眾多對手滑出的超好成績,她排名甚至都下滑到了第11位。

為什麼谷愛凌總在最後一跳完美?答案才是對咱普通人最有用的

倘若第三輪有一點兒閃失,就與獎牌無緣了。而且要知道,在這個專案上,是有無數的觀眾在期待她拿金牌的。

誰換位思考一下,都明白壓力之大不言而喻。

結果谷愛凌偏偏在最後一輪中,毫無閃失,穩穩地把自己的優勢展現出來,摘得了銀牌,與第一名僅僅0。33分之差。

而且這次絕非偶然,看看她的紀錄片就能發現谷愛凌一直是壓力越大、發揮越好。甚至在她有時還刻意地需要一點壓力,稱“

壓力能幫我做得更好。

為什麼谷愛凌總在最後一跳完美?答案才是對咱普通人最有用的

這種“化壓力為動力”的能力難道也是老天賞飯吃麼?還是說後天修煉也能達到?

其實谷愛凌在採訪中,也多次談到過壓力。她覺得壓力其實是一種能量,無分好壞,你可以選擇怎樣去感知和運用這種能量。

,時長00:39

“這是我的能量,我要把它放到身體裡,讓它幫我做得更好。

“這也是自己在學習自己的頭腦,學習壓力的過程,是可以學習,可以克服的一件事情。”

所以,她其實是在有意識地、刻意地去學習管理自己的壓力,讓自己在壓力的狀態下發揮到最好。

如果說透過谷愛凌,我們能明白抗壓能力其實是可以學習的,而且是有技巧和方法的,那對於孩子,甚至我們自己來說,都會是件受益終身的事情。

為什麼谷愛凌總在最後一跳完美?答案才是對咱普通人最有用的

在很多人眼裡,壓力是個壞東西。當遇到時就想逃避,恨不得將它清零,覺得它就是失敗的預兆。

如果做不到,可能又會在心裡暗自鬱悶“自己的抗壓能力不行”,又在想“為什麼看別人都好好的,偏偏我緊張的不行了?!”

話說當年在學校時,有些同學就是屬於

大考超常發揮型

,而有些又是屬於平時成績很好,一旦

大考卻發揮失常

的那種。

還記得我一個高中同學,她平時成績其實挺好的,可一到高考就失利,以至於總沒考入理想的學校,又不甘心,兩次都選擇了復讀。周圍人在聊到她時,就會替她惋惜地說道:

“她呀,就是抗壓能力太差了!”

《自控力》這本書估計大家即使沒看過也聽到過,它的作者凱利·麥格尼格爾是斯坦福大學的健康心理學家,還寫了另一本書,叫做

《和壓力做朋友》

在斯坦福大學,麥格尼格爾有兩門非常受歡迎的心理學課程,分別是自控力科學和在壓力下好好生活。

為什麼谷愛凌總在最後一跳完美?答案才是對咱普通人最有用的

在《和壓力做朋友》中,麥格尼格爾指出:

想要化壓力為動力的第一步,就是要意識到壓力的正面作用,不再把它看成是唯恐避之而不及的東西。

回想一下你經歷過的壓力很大的場景,你會開始心跳加速,呼吸變得急促,可能還會出汗···

通常,我們會把這些症狀視為

緊張

,或者

不能很好處理壓力的徵兆

但是如果我們改變自己的想法呢?把這些身體感覺理解為

身體在給我們補充能量,幫助我們來迎接即將到來的挑戰。

哈佛大學的一項壓力測試中,有一部分參與者被提前告知:壓力是正常的,而且是有利的,因為這是你的身體在給你賦能。

而在接下來的壓力測試中,這些視壓力為有利情況的參與者抗壓表現明顯好很多,他們感覺壓力小了許多,不那麼緊張,更加自信了。

為什麼谷愛凌總在最後一跳完美?答案才是對咱普通人最有用的

從生理角度來看,高壓狀態下,肝臟把更多的脂肪和糖分解,為血液加油;呼吸加深為身體匯入更多氧氣,心跳加速又將氧氣、脂肪和糖輸送到肌肉和大腦,壓力荷爾蒙幫助肌肉和大腦更有效地接收和使用能量。

簡言之,

這些方式能讓身體釋放出遠遠高於平常的能量。

就像谷愛凌在採訪中說的,有些時候她會刻意地需要一些壓力,才能幫助自己做得更好。

這還真不是凡爾賽,正是因為這些突然釋放的能量,身體才有可能突破極限,刷新出一項項人類的記錄。

為什麼谷愛凌總在最後一跳完美?答案才是對咱普通人最有用的

通常,認為壓力有益的話,我們更願意積極主動地應對壓力;而秉持壓力有害觀念的人,更可能透過逃避來應對壓力。

我喜歡給自己定目標,並且會適當定高一點,用目標驅動自己去儘可能發揮最大的潛能。

雖然是小小的思維模式轉變,但在成千上萬次的積累後,就會明顯地改變我們的狀態。而對壓力的習慣式抱怨,其實是我們對自身潛能的一次次浪費。

為什麼谷愛凌總在最後一跳完美?答案才是對咱普通人最有用的

也許你會說“思維轉變了,我相信壓力有益,然後呢?”

思維總有點抽象,讓人無從下手,有沒有什麼具體可以執行的方法和技巧呢?

谷愛凌在美國《紐約時報》網站上發表的一篇文章

《我承認,我愛上了恐懼》

為什麼谷愛凌總在最後一跳完美?答案才是對咱普通人最有用的

從裡面,我發現了我們可以馬上學以致用的兩點。

“雖然從事極限運動的運動員很容易被貼上‘無畏’或‘任性’的標籤······我們並非無視恐懼,而是要培養深刻的自我意識,並進行深思熟慮的風險評估,從而與恐懼建立起獨特的關係。”

自我意識和風險評估,下面我來分別聊一聊。

1. 自我意識

首先當壓力來的時候,我們需要能夠察覺到它,而提高對身體的敏感度,是非常好的辦法。

壓力出現時,在

生理上

心理上

都會出現警告,而且

生理的反應往往會更先出現,但又是我們最容易忽視的。

當你的心跳稍微加速,渾身肌肉緊繃,難以集中注意力,胸口那兒總有一團東西堵著的時候,你可能不會把這些跟壓力想到一起;

當你心裡出現了各種負面的情緒時,比如煩躁、焦慮不安、緊張伴隨恐懼,這時你才會覺得自己有壓力。

谷愛凌也在文章提到她對自己身體感受的捕捉:

“在我嘗試一個新的技巧動作之前,我會感到胸腔(準確地說,是在我的喉嚨底部和膈肌頂部之間)有一種緊張感。”

——喉嚨底部和膈肌頂部之間,這個位置也太精準了吧!

“在完成“具象化”的幾秒之後,我胸腔中的緊迫感會有一陣上下的波動,然後開始擴散。”

——她能隨時體會和捕捉身體的細微變化。

“不完美的準備會使我的手心出汗,並使得我之前所說的那個感到緊張的位置被轉移到自己的胃裡,從而使你的每次呼吸都比上一次更淺。這種感覺不是恐慌,而是某種類似於畏懼的感覺。”

——緊張位置的轉移和呼吸的深淺,這些都是身體的語言。

我們能看出谷愛凌不僅身體有著非常敏銳的察覺能力,而且極其重視體會這些感覺,她自己也說:

“如果這些感覺能被識別和積極地利用,那麼每一種感覺中都有一些微妙的指標可以幫助你成功,而如果其原理被忽視,那麼這些感覺可能就會是你受傷的前兆。”

為什麼谷愛凌總在最後一跳完美?答案才是對咱普通人最有用的

對我們來說,即使不是運動員,察覺自己的身體感覺同樣重要的。所有感受都會透過身體的語言告訴你,但是首先你得聽到它。

想要讓身體變得敏銳,無它,就是日復一日地練習。多多提醒自己向內看,把注意力放到身體裡,每時每刻都是練習的好時機。

當清晨醒來的時候,亦或晚上躺倒床上時;

當你有個重要的演講要開始了,緊張不安時;

當孩子無理取鬧,覺得自己崩潰到要發怒時···

冥想

也是一個很好的辦法,我有時清晨會稍微早起個十分鐘,在其他人都還沒醒時,開啟音樂,自己坐在瑜伽墊上冥想。

堅持了一段時間,我發現自己的感知力提高不少。要是剛開始不知道如何進行的話,網上也能找到一些帶著你冥想的音訊,可以試試跟著音訊去練習。

為什麼谷愛凌總在最後一跳完美?答案才是對咱普通人最有用的

對於孩子來說,我們也應該多加引導TA去感受自己的身體,把自己的感受用

形象的方法

描述出來。

這方面,我發現馬克思就特別擅長,比如小學入學儀式那天,慢熱的悠悠不願意下車,馬克思就跟她講了自己小學開學時的感受,告訴她“

肚子裡奇怪的感覺

”,其實那個奇怪的感覺就是緊張。

又比如當悠悠因為什麼事情生氣時,馬克思就會告訴她自己生氣的時候,胸口好像有個氣球,然後它在越來越大,好像大到要爆炸了。

為什麼谷愛凌總在最後一跳完美?答案才是對咱普通人最有用的

2. 風險評估

在紀錄片《谷愛凌:我,18》裡有一段在開車去太浩湖滑雪的路上,谷媽媽問還是13歲的谷愛凌:“滑雪時會害怕麼?”

她的回答是:“

我試一個新的動作的時候會害怕,然後遇到害怕的時候,我就先想自己能不能做。

要是知道自己能做,只是因為從來沒做過的時候害怕,我就是想到我以前在蹦床上,或者在練習的時候做過的那幾次,然後就沒那麼害怕了。

為什麼谷愛凌總在最後一跳完美?答案才是對咱普通人最有用的

你看,還是那麼小的時候,她就知道去評估風險,害怕時先想自己到底有沒有能力,如果有的話,就去透過身臨其境來增強自己的信心。就像在《我承認,我愛上了恐懼》中,她也提到了相同的辦法——“

具象化

”。

“這項工作的第一步叫做具象化···我深吸一口氣,閉上眼睛。當我爬上巨大的起飛坡道時,我會在想象中伸展我的雙腿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升力。然後,我要在腦海中描繪如何以相反的方向扭轉我的上半身···”

在自己的頭腦中先演練場景,就像是大跳臺中最後一跳的1620也是谷愛凌在腦子構思,但是卻從來沒有嘗試過的。

為什麼谷愛凌總在最後一跳完美?答案才是對咱普通人最有用的

其實很多時候的

壓力就是源於不確定性

,而減小的這種不確定性最方便、也最有效的辦法就是透過想象讓自己身臨其境。我還記得多年前學駕照的時候,從沒開過車的我,一開始上車非常緊張。不過當晚回到家,我就自己在腦海裡反反覆覆地演示了起來:到了路口,打著方向盤左轉,看見行人過馬路,試想右腳踩下剎車···就這樣不斷地具象化,等我第二次再去上路的時候,真的就鎮定多了,不再那麼慌亂。再比如悠悠小時候一到去體驗,就特別害怕,一進診所的門就哇哇大哭。後來,每次帶她去體檢之前,都不厭其煩地事先在家裡預演一遍,用遊戲的方式,假裝我是醫生幫她檢查。等真的到診所了,悠悠便不再擔心,反而有點喜歡體驗了。

具象化能幫助我們消除一部分的不確定性,讓我們心裡更有底,從而有更多勇氣去接受挑戰。

好了,今天就先聊到這兒。來小小總結一下:想要提高抗壓性,首先要從思維上進行轉變,相信和肯定壓力的正向作用;然後透過對身體的感知,去覺察、認識壓力;具象化可以幫助減少恐懼,更坦然更自信。其實任何一種能力的提高何嘗不是這樣的方式?先從思維上進行轉變,思維模式左右你的思考、感受和行動,接下來藉助每一次的機會去練習、去強化。它的影響就會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直到哪一天,你回過頭來看看,才發現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悠悠媽於德國2022年2月27日

為什麼谷愛凌總在最後一跳完美?答案才是對咱普通人最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