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阿飛正傳》的三原色:探尋“母愛缺失型”人格的三層心理維度

豆瓣評分8。5,2005年香港電影金像獎選出“100部最具代表性的中國電影”中名列第三,時光流轉30年,王家衛的《阿飛正傳》依舊是香港電影史上不可動搖的經典,它也成就了哥哥張國榮,拿到了唯一一次金像獎影帝。

《阿飛正傳》的三原色:探尋“母愛缺失型”人格的三層心理維度

《阿飛正傳》電影海報

“昏暗的燈光,鮮豔的色彩,遊離的視角,晦澀難懂的獨白”——這是王家衛電影中獨特的審美和風格,由心去感知他的電影,似乎並不太難。比如像色彩,便是《阿飛正傳》中令人過目難忘的亮點。

在這部影片中,色彩除了賦予觀眾視覺上的感官體驗之外,更是藉由色彩的寓意,巧妙地將男主角旭仔一生的悲劇都暗藏其中。

年少時,我們只能看到年輕男女在色彩搖曳世界中的相愛與錯失;經過歲月的洗禮,我們才驚覺,所有的悲歡離合、愛與不愛,其實早在童年就種下了因……

巧用“三原色原理”隱喻,歸因旭仔一生的悲劇源於他的“母愛缺失型人格”

每一部優秀電影的背後,都與色彩的精心選取、色彩的敘事邏輯以及色彩的情感與認知調動分不開。對於電影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是如此。

人眼對紅、綠、藍三種顏色最為敏感,人的眼睛像一個三色接收器的體系,大多數的顏色可以透過紅、綠、藍三色按照不同的比例合成產生。同樣,絕大多數單色光也可以分解成紅、綠、藍三種色光,這是色度學的最基本的原理,也稱三原色原理。

可以合成,但不能分解,三原色的原理可以創造出無數的可能性,而它的根源性卻只來自唯一。

《阿飛正傳》的三原色:探尋“母愛缺失型”人格的三層心理維度

旭仔單獨出現的畫面,大多是藍綠色調作為基底

三原色不僅作為色彩被運用在了影片的視覺畫面上,它們所蘊含的這種特性,也被導演巧妙地融合在了男主角旭仔身上。放蕩不羈只是他的保護色,敏感、脆弱、充滿不安全感……這樣真實的內心一直在他短暫而悲劇的一生中如影隨形。

作家葉萱曾這樣寫到:“很多命運悲劇都是源於性格悲劇。不同性格的人做不同性格的事,自然就會換來不同的結局。路是自己選的,或許跟別人有關係,但不是必然的聯絡。”

旭仔的人生悲劇也是如此。而且我們對其進行深入地剖析,會發現這樣性格的成因,就如同三原色原理那樣,創造出了無數可能性,卻指向唯一——那就是旭仔身上具有典型的“母愛缺失型人格”。

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沒有獲得母親的關注,即使物質生活再優渥,精神上也會出現難以彌補的空虛。他們會執念於尋找關愛來填補空虛,以為可以完成自我救贖,卻不知越執著越迷失。

在《阿飛正傳》裡,三原色除了從視覺感官上引領帶動觀眾的情感認知外,更是作為三層心裡維度的隱喻,去層層揭開旭仔內心中引出所有愛恨情仇的“母愛缺失型人格”……

第一層心理維度隱喻:越是明豔燦爛的色調,越是反襯出執著追尋母愛和歸屬感的笨拙

影片裡,旭仔的成長中,母愛是缺失的,這讓他遊戲人間、玩世不恭。

很多人看過電影后,都覺得旭仔和養母之間的關係勢如水火。但我卻不那麼看。

養母沒有很隨意的照顧這個被生母拋棄的孩子,保證他衣食無憂地長大。要去美國定居前,也為他今後的生活做好了安排。

《阿飛正傳》的三原色:探尋“母愛缺失型”人格的三層心理維度

在幼稚語言的表達下,表面看來是敵對,隱藏著的卻是渴望愛

而旭仔會幫養母教訓了騙錢的渣男;會在聽到養母要去美國定居時,假裝不經意地癱在沙發上,像個任性地小孩子那樣說著最幼稚的語言:“別妄想,我不會讓你走的。”“我什麼也不想要,我只要你留下來。

旭仔渴望母愛,卻因為養母不懂得如何表達,以至於他從未感受到過這種愛。

就像三原色中最為豔麗的紅色,這種在影片中表現最強烈的色彩,也表現出旭仔內心渴望的強烈。影片中雖然沒有大面積使用紅色,但在整體色調上,旭仔和養母見面的場景,總要比其他的場景在視覺色彩上鮮明很多。

暖色調的畫面,讓人感到一陣心酸:原本彼此都愛著對方的母子倆,卻偏偏用最對立的方式在相處著。

《阿飛正傳》的三原色:探尋“母愛缺失型”人格的三層心理維度

心理學上把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應該得到、卻因為一些特殊原因沒能得到的情況稱為“心理缺失”。

而童年時期的“心理缺失”,隨著年齡的增長也許會衍變成一種執念,比如從小因為家裡太窮,買不起一雙好鞋的孩子,長大後可能會非常執著於購買各式各樣的鞋。

缺失父母之愛也是如此,從未得到過,越是想擁有。

等同於三原色中紅色的燦爛畫面,竟然因為這樣求而不得的一生追尋而失去了溫度,不禁讓人唏噓。

美國十位歷史學家合著的《童年的歷史》中寫道:“童年的歷史是一場夢魘,我們只是剛從其中醒來而已,兒童其實是最無能為力的一群人。即使近100年來,孩童的地位顯著提高,父母也有心好好照顧子女,可是,許多父母並沒有正視過兒童的心靈感受……”

童年時期的心智並不成熟,那時的記憶又因為時間的久遠而變得模糊不清。因此童年時一些不愉快的經歷和缺失的遺憾,並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散,它們在不知不覺中藏入了記憶的深海。

《阿飛正傳》的三原色:探尋“母愛缺失型”人格的三層心理維度

就如同弗洛伊德所說:“這就是最可怕的深水怪獸,極有可能控制著一個成年人的言行模式,或毀掉他/她的一生。”

因而現實生活中,從小缺失關愛的孩子,長大後往往內心脆弱、敏感,情緒上容易焦慮,缺乏安全感,也缺少自信。想要獲得關注,卻在用激烈的態度或者是不信任去對待這個世界。他們用一生在治癒童年,幸運的人,也許會遇到救贖;如果不是,則可能無法好好地過這一生。

第二層心理維度隱喻:無法感知到愛的孩子,就如同一直生活在憂鬱的色彩裡,成年之後也不懂得如何去愛人

在影片中,導演給我們呈現出了旭仔與兩個女孩之間的感情,而他們在一起時的畫面,多被賦予了藍色調。

兩個女孩一個安靜,一個熱烈,都深愛著旭仔。可一旦她們有了要和旭仔廝守一生的想法後,旭仔便逃了。藍色,代表著憂鬱。就如同在這兩段感情中,其實我們看不到太多的浪漫和甜蜜。

《阿飛正傳》的三原色:探尋“母愛缺失型”人格的三層心理維度

遊戲人間的旭仔內心其實很矛盾,既渴望愛,又害怕受傷

影片裡旭仔臨死前有這樣一句獨白:“我曾經講過,沒到最後也不知我最喜歡的女人是誰,不知她在做什麼?天開始亮了,今天天氣看來挺好啊,不知今天的日落會是怎樣呢?”

這段獨白呼應了他和蘇麗珍最後一次見面時,珍問他:“你到底有沒有喜歡過我?”

而他答道:“我這輩子還不知道會喜歡多少個女人,不到最後我也不知道誰是我最喜歡的。”

旭仔沒有過心動嗎?我覺得他內心一定有心動過,甚至圓滿的happy ending也在他心中描繪過好多次。可不懂如何去愛人的他,最終還是選擇了當逃兵,只能幼稚地透過訓斥現女友穿了前女友留下的拖鞋,來作為自己心中矛盾的情感和錯失的遺憾的宣洩途徑。

三原色中的藍色調,象徵著沒有救贖的希望。在陰鬱的色調裡,無法走進親密關係中、以此彌補心中缺失的旭仔,只讓人留下一聲嘆息……

《阿飛正傳》的三原色:探尋“母愛缺失型”人格的三層心理維度

臺灣作家張德芬曾說過:“在親密關係中,我們都會無意識地把愛人當成小時候的父母,繼續和他完成我們未完成的課題。”

我們的親密關係、婚姻、情感模式往往來自於童年時期與父母之間互動的心理經驗。一個人在原生家庭中所缺失的部分,往往會在成年後拼命加倍找回,甚至帶入到未來的戀愛、婚姻中,給親密關係帶來困擾。

金像獎影后春夏,從小父母的離異,父親坐牢死在獄中。成長中沒有得到過關愛、總是被孤立、被欺負的她,在節目中談到面對親密關係時,她說:

“幸福的婚姻是什麼樣子的,我沒見過。我害怕親密,不想花精力去維持一段關係,因為擔心自己沒有維持幸福的能力。那些幸福的瞬間怎樣被放大和延伸,這個辦法我沒有學過。”

《阿飛正傳》的三原色:探尋“母愛缺失型”人格的三層心理維度

一個人對待親密關係的方式,往往來自於童年時期和父母的互動。而父母關愛的缺失,讓孩子合理需求長期得不到迴應,他們便會剋制自己的需求,進而把自己封閉在可以自我滿足的世界裡,抗拒著透過建立親密關係來讓自己的需求得到滿足。

或許透過曼徹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埃德·特洛尼克著名的“靜止臉實驗”,我們能夠更深刻地感受到父母與孩子互動的缺失,對孩子會造成多大的傷害——

作為實驗物件的母親和孩子,先是一起親密互動。這時的孩子很開心,積極地響應著母親的逗樂。

《阿飛正傳》的三原色:探尋“母愛缺失型”人格的三層心理維度

再緊接著讓母親收起臉上的表情,不論孩子做什麼都保持面無表情,也不迴應。

《阿飛正傳》的三原色:探尋“母愛缺失型”人格的三層心理維度

這時孩子會嘗試著用各種表情、動作來吸引母親的注意,當發現不論自己怎麼努力,都得不到母親的迴應時,還是開始崩潰大哭……

《阿飛正傳》的三原色:探尋“母愛缺失型”人格的三層心理維度

《阿飛正傳》的三原色:探尋“母愛缺失型”人格的三層心理維度

觀看實驗的過程,讓人全程屏住呼吸,直到母親再次和孩子互動時,才能鬆一口氣。

孩子在童年時期,受父母的影響十分明顯,尤其是在人格形成之前。

他們會以父母作為自己的映象,把所有喜怒哀樂的情緒和心理狀態都與他們緊密相連。

父母能及時迴應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孩子互動良好,這樣的孩子會在成長中獲得感知愛的能力,內心充滿自信和安全感。

《阿飛正傳》的三原色:探尋“母愛缺失型”人格的三層心理維度

而對於從小缺失關愛的人來說,這種感知愛的能力也是缺失的,所以他們會拼命在找尋“愛”,終其一生地追逐求索。而當愛真正降臨時,他們又開始質疑:“無端的愛意必定有所圖謀”、“這種幸福不可能發生在我身上”……

總之,他們很難進入良性的親密關係,也很難和另一半形成良好的情感聯結。

第三層心理維度隱喻:當生命之色失去了生機,當沒腳的小鳥終於隕落,我們應該思考如何釋放心中的愛,療愈成長過程中的傷

三原色中的綠,原本應該是一個充滿生機的顏色。但在影片臨近尾聲的時候,大片充滿南洋風情的綠色叢林,卻並沒有讓人看到希望,反而顯得十分悲涼。

旭仔還是去了菲律賓找尋自己的生母了,可能是心中多年的執念想要畫上一個句號,然而生母卻沒有見他。

《阿飛正傳》的三原色:探尋“母愛缺失型”人格的三層心理維度

他負氣離去的背影,是漸漸隱沒在叢林中,畫面也隨之變得黯淡,如同他此刻的心情。

以前,以為有一種雀鳥

一開始飛便會飛到死才落地

其實它什麼地方也沒有去

那隻雀鳥一開始便已經死了

火車經過綠色的叢林,畫外音是旭仔的這段獨白。他一直以為自己是那隻孤傲的雀鳥,為了掙脫內心的困苦只能選擇努力高飛,卻直到臨死前,才恍然大悟:原來他一直都被困在自己的心識中,所有自以為的努力都是徒勞。

《阿飛正傳》的三原色:探尋“母愛缺失型”人格的三層心理維度

法國著名思想家羅曼· 羅蘭曾說:愛是生命的火焰,沒有它,一切將變成黑夜。

愛與被愛是人類永恆的話題,因為有愛,才會讓人感受到這個世界的美好。而面對童年時因為關愛缺失對心理造成的創傷,最好的治癒辦法,也是要喚醒釋放出內心的“愛”。

那我們要如何做,才能避免和旭仔一樣的悲劇收場呢?或許我們可以試試,從這三個方面去改變——

《阿飛正傳》的三原色:探尋“母愛缺失型”人格的三層心理維度

(1)敢於直面心中因缺失造成的創傷,是走出心識束縛的第一步

英國諾丁漢大學心理學教授史蒂芬·約瑟夫博士在其提出的創傷後自我療愈步驟中講到:“暫時不去接觸與創傷有關的事情,一味地選擇逃避創傷,短時間來看確實可以減少痛苦。但如果迴避時間太長,次數太多,就會陷入惡性迴圈,讓人更加難以面對自己的創傷,導致永遠也無法與創傷抗衡,永遠也走不出痛苦。”

過去的事已經發生,我們無力穿越回去改變它,倒不如選擇接受現狀,去主動打破心識的束縛。

日本作家東野圭吾曾在《時生》中寫到:“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儘量打好它。”

或許這就是我們為什麼直面創傷最好的解釋。

《阿飛正傳》的三原色:探尋“母愛缺失型”人格的三層心理維度

(2)拒絕“討好型人格”,建立真正的自信感

童年缺少愛的人,在成長過程中會拼命去尋找愛。因為從小渴望愛而不得,於是總想盡自己的努力,去獲得更多的愛與關注。這就使得他們容易養成“討好型人格”。

可基於這樣的經歷,反而更容易受到傷害。只要別人稍微的示好,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社交禮貌,都容易把感情和希望寄託在對方身上。

這樣得來的感情依託,本身就是不穩固的。人的安全感要來自於自身,而真正的安全感來自於自信感的建立。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的卡爾•羅傑斯在他的人本主義治療理論中指出:“只要一個人建立了真正的自信感,他就能向自己敞開心扉,成為一個能接受自己內心的缺憾,並且積極追求自我實現的人。而建立真正的自信,則來自於情感的溫暖。”

童年的創傷已經要讓我們花費很多時間去療愈,在成年後就更應該注意保護自己不要再一次次受到傷害。而把握好社交中的分寸感,讓情感和希望都掌控在自己手中,是療愈內心創傷的好選擇。

《阿飛正傳》的三原色:探尋“母愛缺失型”人格的三層心理維度

(3)和心中的創傷和解,重新找回愛的力量

學習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時候,我們知道了自己用了多大的力氣出去,就會得到同樣的反作用力回來。同樣,我們在執著於創傷上有多用力,就會一直被同樣的反作用力傷害著。只要自己放不下,這樣的傷害就會一直存在。

所以我們如果想要過好這一生,最好的辦法是和心中的創傷和解。試著放下心中缺失帶來的不良體驗,嘗試著去感受生活中現有的美好,找尋良好的感覺。

良好的感覺不僅僅是暫時擺脫壞心情,積極體驗還有修復功能,能夠修復消極體驗帶來的影響,心理學家芭芭拉·弗雷德裡克森將其稱為伴隨著積極情緒而來“抵消效應”。

“抵消效應”伴隨著“愛”而來,“愛”既能促使人與人之間建立良好的關係,又能對身心產生積極的影響,這種雙重優勢抵消了壓力和鼓勵帶來的危害。它就像一種藥物,調低了我們的身體和思想的緊張節奏,加速了我們從艱難時期的恢復過程。如果說愛能治病聽起來像陳詞濫調,但愛也許有一種無與倫比的力量,可以治癒之前的緊張和創傷。

寫在最後的話:

《阿飛正傳》的三原色:探尋“母愛缺失型”人格的三層心理維度

旭仔一生的悲劇,我們一定不要重蹈覆轍

旭仔為了搶奪一本美國護照而死,而美國則是養母定居的地方。也許在分開的日子裡,他終於感悟到了養母的愛,但一切為時已晚……

如果旭仔是因為成長過程中的“母愛缺失型人格”而造成了一生的悲劇,那麼我們一定不能重蹈覆轍。趁著還來得及,勇敢地去直面因為關愛缺失而造成的心理創傷,開啟心扉面對直接,獲取感知愛與幸福的能力。

我是

@閃光少女電影院

這裡有好看的電影和有趣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