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莫把孩子養成仇人

相信從小看周星馳電影長大的80後90後都知道這句話,“一年一影帝,百年周星馳”。

這是粉絲對周星馳以及周星馳作品的肯定。因為相比於其他的電影作品,周星馳的電影都有很深的內涵,反覆觀看總能有不同的收穫。尤其不同年齡不同階段觀看總會有不同的感悟。

而最近的一部周星馳電影就是《新喜劇之王》了。這部被觀眾吐槽“炒冷飯”,“導演江郎才盡”的電影真的那麼不堪嗎?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莫把孩子養成仇人

周星馳電影《新喜劇之王》海報

其實,周氏電影從來都是反映現實和批判現實的。而這部電影除了深刻地諷刺了當下的娛樂圈,最出彩的莫過於女主父母對於女主的愛。

女主如夢是個智商低、情商低、沒演技還沒有天賦的人,但是本著對錶演的一腔熱愛,最後成功了。

而女主的成功不能單單歸功於她的熱愛、她的堅持和她的努力,其中她的父母對她真正的愛,給她足夠的支援和自由更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莫把孩子養成仇人

《新喜劇之王》女主獲獎時父母畫面

相比於女主,配角李洋就沒那麼好運了。他同樣是對錶演藝術充滿熱愛,最後卻不得不聽從父母的安排回去繼承家裡的事業。

現實生活中,父母經常以愛的名義干涉,控制子女的興趣和職業選擇。美其名曰是為子女好,實則是以主觀的“過來人經驗”綁架子女,讓他們失去真正的自由。

01

修學儲能,先博後淵,莫把天才養成低能兒‍

天底下,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成龍成鳳。於是,他們根據自己的人生經驗,從小就替子女做好了人生規劃。

殊不知,再小的孩子也是有獨立人格的個體,有些人生大事或許無法馬上做決定,卻也不是你替孩子包辦一切的藉口。

之前備受媒體關注的“東方神童”魏永康,就是傳統教育的“犧牲品”。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莫把孩子養成仇人

“東方神童”報道

在母親“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人生理念指導下,魏永康2歲就認識了一千多個字。4歲就學完了初中的所有課程。8歲就進入縣重點中學學習。13歲高分考入湖南湘潭大學物理系。17歲考入中科院研究所碩博連讀。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莫把孩子養成仇人

魏永康母親受訪

而這輝煌的成績背後的代價是魏永康成為了生活上的低能兒。

從小,魏永康只要想出去玩,母親就會告誡他,“你將來是要做大事的,那些小孩子過家家不是你該乾的。”所以,魏永康的童年是極度孤單的。

不僅如此,為了讓魏永康有更多的時間學習,母親包辦了他刷牙、洗臉、洗腳、餵飯等這些生活上最簡單最基礎的事。

所以,在他考上中科院後,由於連生活都無法自理,很快就被中科院勸退了。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莫把孩子養成仇人

魏永康談母親的影響

魯迅說:“讀書就像蜜蜂採蜜一樣, 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有限。必須如蜜蜂一樣, 採過許多花,才能釀出蜜來。”

陸游也說過:“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任何人來到這世上首先應該解決的是生存問題,再談生活。父母不可能一輩子都在子女身邊,培養孩子能獨立自主生活才是父母最重要的責任。

另外,讀書學習也是一樣,父母可以給子女多報幾個興趣培訓班,但是不能替子女決定興趣選擇和未來的職業方向。給子女足夠的選擇,足夠的自由,這才是對子女真正的愛。

02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莫把孩子養成仇人

生活中,有些父母為了讓子女儘快成才,替他們實現自己的夢想,他們不止包辦子女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其成為生活上的低能兒,甚至過度地使用“挫折教育”,在精神上不斷地折磨孩子。

曾獲得“英國十大傑出華人青年評選” 大本鐘獎的小提琴演奏家陳美,深受母親過度“挫折教育”的折磨,與母親決裂20年,至今仍受其影響。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莫把孩子養成仇人

陳美

陳美的母親是一位律師,同時也是一位鋼琴演奏家。為了讓女兒替她實現自己音樂明星的夢想,從小就對她實行“地獄式”教育。

其結果是,陳美年僅10歲就在倫敦皇家節日大廳完成首秀。11歲就被皇家音樂學院錄取。13歲就錄製了三張包括貝多芬、柴科夫斯基和莫扎特的小提琴協奏曲的專輯,成為了“世界上最優秀的年輕小提琴家”。18歲就在33個國家巡迴演出,並獲得了世界音樂大獎“最佳銷量古典藝人”等國際獎項。27歲登上《星期日泰晤士報》“30歲以下年輕人財富榜”榜首。

按理說,陳美獲得如此大的成就,她母親的教育方式應該是成功的。然而在她21歲的時候就與母親決裂了。至今20多年過去了,與母親依然形同路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莫把孩子養成仇人

陳美與母親

因為小時候陳美的母親為了讓女兒早日成才,同魏永康的母親一樣,包辦了陳美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僅如此,每次陳美練琴的時候,只要稍微有一點出錯,就會讓她下跪,並不停地掌摑她,直到她改正為止。甚至直到陳美20歲,母親依然採用這種身體和精神折磨的教育方式。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莫把孩子養成仇人

陳美在練琴

古人說,將心比心。現代人說,換位思考。

如果捱打和被羞辱的是你自己,試問你願意嗎?

每一個孩子都是有獨立人格的個體,羞辱式教育不但不能把孩子培養成真正優秀的人,反而會造成孩子心理發育上的缺陷。

03

真正的愛是給子女足夠的尊重和自由

法國哲學家笛卡爾說:“尊重別人,才能讓人尊敬。”

正如《新喜劇之王》中女主父母對女主的愛一樣,他們沒有過多地干涉女主的職業選擇,而是尊重女主的選擇,給予女主自由,在背後默默支援,最後也獲得女主的尊敬。

國內著名音樂人朴樹出生於書香世家,父母都是北大教授,父親還是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住在北大的家屬院裡的孩子們從小就立志成為科學家。一開始,朴樹的父親對朴樹的期待也是如此的。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莫把孩子養成仇人

朴樹一家

然而在朴樹初中還沒畢業的時候,就對父母說:“音樂比我的生命還重要。”一開始父母以為他是開玩笑的。直到朴樹把父親給他的遊戲機偷偷賣掉,用這些錢報了一個吉他班。這個時候他的父母意識到,朴樹是真的喜歡音樂。從此,他們不再過分苛求朴樹搞好學習成績。雖然這意味著朴樹的人生軌跡從此偏離了父母對他的規劃,但他的父母還是表示願意尊重孩子的興趣選擇。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莫把孩子養成仇人

年輕時‍的朴樹

大學退學後在家寫了兩年歌,然而他的父母依然沒有干涉他做什麼,只是問他要不要出去端盤子。

後來朴樹火了之後選擇隱退,只想潛心下來創作寫音樂。這時他的父母依然尊重和支援朴樹的決定。

十年後,朴樹重新回到大眾視野,在北京辦復出後的第一場演唱會。這時他的父親給朴樹的妻子轉了五千塊錢,因為怕朴樹生氣,不敢直接問他,也不知道票多少錢,就當買了兩張票。朴樹的父母說:“兒子十年沒出專輯了,我們擔心世界忘了他,這是他復出後的第一場演唱會,我們要去增加兩名觀眾。”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莫把孩子養成仇人

朴樹開演唱

同《新喜劇之王》的女主一樣,朴樹的父母透過尊重和支援子女的選擇來表達對子女的愛。雖然這愛沒有像那些為子女包辦一切的父母表現得那麼“強烈”,卻是最真實,最質樸和最有效的。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莫把孩子養成仇人

真正的愛

現實生活中,父母常常以“孩子還小”、“孩子還不懂事”為由控制子女的人生。卻不知這不是表達愛的正確方式。過度干涉子女的人生選擇只會使孩子形成自卑、怯懦、沒有主見的性格,甚至把孩子變成“低能兒”或仇人。

要想獲得子女的尊敬,就要先學會尊重子女。孩子再小也是有獨立人格的個體,給予足夠的尊重和自由才是對子女真正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