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萌萌噠”是病,得治

“萌萌噠”是病,得治

“貓耳朵”“女僕裝”“大眼睛”

“萌”這個詞,迄今還沒有明確的定義,一般來說,它的本意是指讀者在看到美少女角色時,產生一種熱血沸騰的精神狀態,後來就成了對這一類可愛、幼稚的形象的形容。“萌”的物件通常指的是具有甜美、純真、討人喜歡、入世未深、脆弱特質的人或事物。

“萌文化”約在2003年,以日本東京秋葉原為中心開始流行開來。2004年和2005年,“萌”當選為當年日本全國第一新潮用語。

所以,從“萌”開始流行,到“萌萌噠”席捲網路,都不過是近十年的事。

美少女可以萌,小動物可以萌。對漫畫人物來說,“貓耳朵”、“女僕裝”、“眼鏡”“大眼睛”都是萌的元素。

萌文化為何能在東亞大行其道

雖然萌文化能在東亞大行其道,但在日本學界,關於萌文化興盛原因的研究中,卻充滿了憂思,並且始終離不開“消極”、“自我封閉”等字眼。

有研究表明,日本社會整體瀰漫著一種“不想長大”的情緒。許多年輕人都希望能滯留在十九歲不再長大,即使長大也不想成家。英國學者Kinsella於1992年在日本進行的調查指出,青年人對社會及成人世界的想象傾向負面。在青年人眼中,成長意味著“自由活動時間減少”、“受制於社會規範”等令人不快樂的特質。所以,“萌”被看作是一種可愛的反叛。

社會如此可怕,那乾脆就到幼稚的世界裡躲一躲吧。然後,在日本就有了高達70%的男女在“可愛商品”中尋找心靈慰藉。

在中國,“賣萌”還被認為是一種“示弱”的智慧,因而廣泛應用於營銷、公關領域。諸如美女城管執法隊、企業形象擬人化、明星自黑扮蠢都成了效果良好的營銷案例。

此外,在東亞各國普遍等級觀念森嚴,規矩繁多的背景下,偶爾賣個萌也可以成為人際關係的“潤滑劑”。例如在日本職場,可愛的下屬容易得到上司的喜愛,同時,上司也不會把可愛的下屬視為威脅,這樣上下級關係就變得比較融洽。

日本人在反思“萌萌噠”

“萌”在東亞大行其道,但是在它的誕生地日本,卻已經引起了很多批評,甚至警告。

日本動漫大咖宮崎駿老師創造了很多看起來很“萌”的女性角色,但是他本人卻是個女性主義支持者。他認為女性角色不應該只是可愛,還得有勇敢堅強、足智多謀的一面,把女性描繪得像寵物一樣是“無恥的方式”。

過分氾濫的“萌”,日本人還有更多的批評,比如“以幼稚為可愛,將天真降格為愚蠢”。評論家福田和也說,如果幼稚不是缺陷,反而是“可愛”,那麼人真沒有理由要求自己必須長大。小說家清水義範寫了一本叫《大人的消失》的書,說遍佈日本的“幼稚文化”,讓日本成了一個心智不成熟的、沒有大人的國家。大前研一干脆抨擊這種現象為“低智商社會”、“白痴化”。

在這些人眼中,“萌萌噠”真的已經是一種病,得吃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