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廣東鄉鎮地名的語源分類及空間分佈特徵

摘要

地名是對地表某一特定地域範圍的代稱,記錄著某一時期該地域內的自然環境與人文景觀。以廣東省21個市共1581個鄉鎮地名為研究物件,運用歷史文獻法、數理統計法、ArcGIS的鄰近度分析法,對廣東省鄉鎮地名的命名及空間分佈規律進行分析。發現廣東省地名密度與人口密度在分佈上存在一定的正相關關係;在地理類地名裡,地形類地名多分佈在山嶺崗地及沙洲島嶼之上,水文類地名主要分佈在水域、海岸附近,方位類地名因多用以指示方向所以分佈較為均衡;在人事類地名中,祥願類地名體現了中國人由古至今對安居樂業、健康平安的美好期盼;經濟類地名與河流水系的分佈存在一定關聯性,解釋了廣東人“以水為財”的觀念由來。

關鍵詞

鄉鎮地名;空間分佈;廣東省

地名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出現的一種承載單位,記載著某一區域內的自然地理環境特徵、人類生產生活情況、經濟發展貿易往來等,不同地區在自然、風俗、文化等方面的差異,賦予了地區獨特的地域名稱,承載著區域人民的精神情感,展示著區域內的特色文化,對地名的調查研究為保護區域獨特的地名景觀奠定基礎,有利於區域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有助於其可持續發展的實現。傳統地名學側重研究地名的起源及含義,這些研究大多以定性分析為主。20世紀90年代以來,數理統計和地理資訊分析等新技術被應用到地名文化的研究當中,地名的定量化研究成為新的發展趨勢。本文借鑑前人的研究方法,結合GIS技術與數理統計方法得到廣東省地名分佈圖像,結合地名語源分類結果,剖析地名空間分佈特徵,為歷史地理學、民族地理學、聚落地理學等提供一定的研究依據。

·

1 研究區概況與研究方法

·

廣東省簡稱粵,位於北緯20°13′~25°31′,東經109°39′~117°19′之間,陸地面積17。98萬k㎡。截至2018年末,全境範圍常住總人口11346萬人,人口密度為634人/k㎡,密度較大。

本文以廣東省鄉鎮地名為研究物件,地名資料來自廣東省各市人民政府網,經蒐集整理得到有效地名1581個,在統計基礎資料時主要採用的研究方法為:

(1)歷史文獻法。透過採取《廣東省志·地名志》的分類標準,將蒐集的鄉鎮有效地名按地理和人事兩大類進行分類。

(2)數理統計法。透過SPSS軟體對地名密度和人口密度進行相關性分析,其中設x為地名密度,y為人口密度,透過對x和y進行標準化後變數均值的積求得Pearson相關係數:

廣東鄉鎮地名的語源分類及空間分佈特徵

其中

廣東鄉鎮地名的語源分類及空間分佈特徵

廣東鄉鎮地名的語源分類及空間分佈特徵

為標準化變數,是樣本均值和,為樣本標準差,透過分析得出地名密度與人口密度的相關性。

(3)空間分析法。

運用ArcGIS的空間分析能力對資料進行鄰近度分析,利用座標拾取器對地名進行座標資料查詢並輸入數字化表格(所有資料皆為WGS-84座標系),建立GIS元資料庫。透過資料格式轉換實現資料庫和屬性資料一體化,運用ArcGIS工具箱模組中的分析工具(鄰域分析,多環緩衝區分析)對鄉鎮地名與河流水系進行緩衝區分析,根據需要最後輸出所需要的影象,簡潔直觀地展現分析結果。

·

2 廣東省鄉鎮地名分類統計

·

目前地名學的研究中,對地名語源型別劃分尚未出現統一標準,但縱觀地名研究,習慣性地把地名景觀劃分為自然與人文兩大類。廣東省21個市1581個鄉鎮的有效地名按地理和人事兩大類進行分類。地理類包括地形、水文、方位、生物、土壤、礦產、自然現象共7類(見圖1),其中地形類、水文類、方位類、生物類地名所佔比例比較大。人事類包括祥願、建築、合併、經濟、姓氏、傳說、人物、政治、軍事、交通、行政機構、民族、耕作、文化、干支、節日共16類(見圖2),其中祥願、建築、合併、經濟類地名所佔比例較大。

廣東鄉鎮地名的語源分類及空間分佈特徵

廣東鄉鎮地名的語源分類及空間分佈特徵

·

3 廣東省鄉鎮地名分佈特徵分析

·

3.1 廣東省鄉鎮類地名統計分析

鄉鎮是我國最基層的國家行政管理機關,佔據一定面積的土地,並居住一定數量的人口,所以推測空間面積與人口數量可能對地名數量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本文首先嚐試單獨分析空間面積與地名數量,區域人口數量與地名數量之間的關係,發現廣東省鄉鎮類地名數量的多少與其面積大小/人口密度並不存在明顯的相關性,但是將三者結合,用SPSS軟體對地名密度和人口密度進行相關性分析可知,Pearson相關性係數為0。679,對應的顯著性檢驗結果為0。001,表明地名密度和人口密度之間存在中度正相關關係(見表1,其中個案數為21)。

廣東鄉鎮地名的語源分類及空間分佈特徵

韶關市地名密度與人口密度接近於最低值,是明顯的谷值;深圳市的地名密度與人口密度最高,是明顯的峰值;佛山市至清遠市的人口密度和地名密度較低,但兩者變化趨勢較為一致。整體趨勢上,廣東省地名密度與人口密度存在一定的相關性,地名密度越大的地區,其人口密度越大(見圖3)。

廣東鄉鎮地名的語源分類及空間分佈特徵

3.2 廣東省鄉鎮地名空間分析

3.2.1基於自然地理環境要素的鄉鎮地名分析

(1)地形類地名。自然環境中,地形對人們的生產生活和居住地有無可替代的影響。廣東省地勢整體北高南低,中南部多臺地平原,北部、東北部、西部多山地丘陵,山地面積佔全境總面積的3/5以上。複雜多樣的地形決定了廣東省地形類地名佔比大,且用字豐富多樣。廣東省鄉鎮地形類別有山、石、田、崗、坪、洲、嶺等,地形類地名有448個,約佔地理類鄉鎮地名的2/5,如五山、長嶺、圭崗、長洲等,其中與“山”相關的地名最多,有60個,如油山、坪山、峽山等,約佔地形類地名的13。4%;與“石”相關的地名有51個,與“田”相關的地名有41個,與“崗”相關的地名有38個,分別佔地形類地名的11。4%,9。2%,8。5%。地形類地名在珠江三角洲地區分佈最為密集,潮汕平原地區次之,整體上分佈得較為分散(見圖4)。這是因為廣東省有粵北山地、粵東山地丘陵、珠江三角洲平原、粵西山地臺地四大地形區,蓮花山脈、南嶺山脈、羅浮山脈、九連山脈、雲霧山脈、雲開大山等眾多山脈在其間縱橫交貫,還有沿海大大小小的島嶼棋佈星陳,地貌型別多樣。這樣的地形特徵使廣東省地形類地名不只受山脈影響,還受臺地、平原、島嶼等因素影響。地形類地名用字統計發現,在粵北、東北部地區地形類地名用字多為山、崗、石、嶺等,如圭崗、合山、石狗、南嶺等,因為粵北有大庾嶺及騎田嶺的支脈,粵東北主要有青雲山、羅浮山、蓮花山等,地形複雜連綿不斷;粵西地區地形類用字多為坑、羅、田、坡、坪等,如坑梓、羅坑、福田、坡頭、坪山等,因為粵西地區山脈的海拔相對較低,河谷盆地相間分佈,且西南部雷州半島為低平臺地。而珠三角地區的地形類地名用字主要為洲、沙、崗、嶺、坪,且多與島嶼有關,因為該地區雖然地形較為平坦,但是崗丘錯落,島嶼星羅棋佈。

廣東鄉鎮地名的語源分類及空間分佈特徵

(2)水文類地名。廣東省地處低緯,河流眾多,境內的珠江流域由小部分的西江流域,絕大部分的北江流域、東江流域以及整個珠江三角洲組成,流域面積極廣,佔全省陸地面積的62。4%。除卻面積廣闊的珠江流域之外,粵東還有韓江、黃崗河、榕江等;粵西也有流量較大的河流,如鑑江、漠陽江、遂溪河、南渡河等。不定期的河流泛濫使得泥沙淤積,時間推移,貧瘠的土壤也變得肥沃,成為農業文明茁壯成長的基石,所以水與人類文明息息相關。在生產力不發達的過去,有水的地方更容易形成聚落,因此與水有關的字也成為了地名語源的重要組成。廣東省水文類地名共有366個,主要用字有江、塘、水、溪、河、湖、海、潭、灣等,如江灣、新塘、秀水、新溪、雲潭等。廣東省水文類地名點整體呈現出北部地區較為稀疏,東南部沿海地區相對密集的分佈狀況,其中尤以珠江三角洲平原、潮汕平原以及湛江的沿海平原區最為密集(見圖5)。水文類地名分佈在河流水系2000m以內的僅佔總量的45。89%,而分佈在2000m範圍以外的佔總量的54。11%(見表2)。整體上看,廣東省水文類地名點數量的多少與河流的距離遠近程度呈反比,隨著距離的增加,地名受河流水系影響逐漸減小,在分佈上更加散而廣。導致這樣的分佈規律產生的原因是:地處低緯度地區的廣東省有強盛的東南季風,能帶來豐沛的降水,加上省內地形複雜,地勢高低起伏之下形成了眾多的池塘、水坑、水潭等,且廣東省擁有長達8500km的海岸線,這也進一步削弱了河流對於水文類地名分佈的影響,所以整體上省內的水體呈現散而多的分佈特點,與水文類地名的分佈特點較為一致。

廣東鄉鎮地名的語源分類及空間分佈特徵

廣東鄉鎮地名的語源分類及空間分佈特徵

(3)方位類地名。廣東省地理類鄉鎮地名中,方位類地名共268個,經過語源分析發現,廣東省方位類地名主要受兩大因素影響:一是自然因素,聚落分佈在山的附近或水的周邊,此時地名用字多為“東、南、上、陽、口、尾、頭、角、門、背”,如衝口、海門、蓮上、蓮下、溪南、河頭等,有直截了當的普通方位詞,也有樸素生動的隱喻方位詞;二是人文因素,聚落分佈在標誌性的建築附近,此時地名用字多為“前、後、外、附、環”等,如司前、站前、環市、附城等。方位類字詞在地名中的廣泛應用體現出對一個地區進行命名時,對於明確其地理位置的重視。在為地點取名時,會將方位與實際情況結合進行使用,所以部分地名會具有對稱性,成對出現。方位類地名的對稱性詞彙中存在著一字使用多、一字使用少的情況,如陽比陰多,因為自古以來太陽就是光與熱的來源,逐漸地“太陽崇拜”便成為了中國文化中的一部分;東比西多,太陽東昇西落,所以“東”比“西”更受歡迎;“頭”比“尾”多等,因為“頭”寓意更佳,所以即便是地名舊稱中有“尾”字,人們也會將其美化,在新稱中改為“美”(見表3)。

廣東鄉鎮地名的語源分類及空間分佈特徵

綜上可知,方位地名中不僅記載著地區內獨特的自然環境,還記載著地區內豐富的人類文化,帶有鮮明的民族傳統觀念,這也是廣東省方位類地名的用字中會出現次數差異的原因之一。

3.2.2基於人文地理環境要素的鄉鎮地名分析

(1)祥願類地名。祥願類地名是人們心中所願所求的一種體現,常常反映人們的願望與追求。根據對地名的語源統計,在廣東省鄉鎮地名中,祥願類地名共有162個,主要用字有安、和、永、福、良等,這些寓意吉祥的字,寄託著人們對於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家庭和樂的期盼與祝願。對廣東省祥願類地名進行用字及數量統計後發現,“安”與“和”2字使用最多(見圖6)。這可能是因為在歷史上廣東曾為百越之地,居住過眾多的少數民族,後來由於戰亂四起、社會動盪,大量的中原漢人遷入廣東,在漢人先進生產技術傳入的同時,漢文化也為南越文化注入了新鮮的養分,促進了廣東地名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因此漢人對於安定生活的強烈願望也在祥願類地名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2)經濟類地名。廣東省經濟類鄉鎮地名有79個,用字主要為市、圩、鋪、埠、坊等,用字質樸,卻真實地記錄著廣東省歷史上的經濟活動。地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地區的經濟風貌,如農業、工業、商業等。以古代貿易活動為主要用字的廣東省經濟類地名體現出了古時廣東省商品經濟的發展與對外交往活動的頻繁。“水”在廣東民俗文化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在廣東素有“以水為財”的說法。這樣的風俗習慣除了是因為廣東地處太平洋的西岸,氣候溫暖溼潤,民眾希望自己的錢財如“水”一樣多以外,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古往今來,廣東省的經濟都與“水”有著不容分割的聯絡,“水”切切實實地為人們帶來了財富,所以這種“水為財”的風俗文化就會從語言上展現出來。在經濟類地名中,大有依海而建的港口,如古稱濱海貿易地為埠,故得名庵埠;小有依河而成的圩市,如新塘是因為人們在河堤上建鋪開墟而得名,側面證明了水對於經濟發展的影響之大。經濟類地名多沿河、沿海岸分佈,對經濟類地名與河流水系進行緩衝區分析後發現,分佈在河流流域1km之內的地名有39個,約佔53。4%,分佈在2km以內的地名有58個,約佔73。4%,可見經濟類地名與河流水系分佈關係密切(見圖7)。無論是古時還是現在,相比崎嶇的高山,地勢較為低平的有“水”之地對於人們的生產生活、交通運輸以及貿易更加有利,所以“水”一方面促進著農耕文明的發展,另一方面也推動著商品經濟的發展。

廣東鄉鎮地名的語源分類及空間分佈特徵

廣東鄉鎮地名的語源分類及空間分佈特徵

· 4 結語 ·

地名是一個地方或位置的名稱,它既是自然地理環境的載體也是人文景觀的體現,內含人們對地區自然環境與人類文明的記錄。本文主要從語源型別與空間分佈2個方面對廣東省共1581個鄉鎮地名進行了分析,得到結論:

(1)廣東省鄉鎮地名數量與地區面積大小及人口總量之間無明顯相關性,但是平均地名密度與人口密度之間存在正相關性,即地區平均人口密度越大,地名密度也會隨之增加。

(2)在廣東省鄉鎮地名中,地名用字受自然環境因素的影響最大,尤其以地形、水文、方位3類要素為主。地形類地名主要反映地勢起伏以及地貌型別,這是因為平坦地區的地名更容易受其它因素影響;水文類地名一般分佈在河流附近,但因為廣東省水資源充足,水體眾多,海岸線漫長,呈現出散而廣的分佈特點;方位類地名具有明確的位置指向性,反應的是人們對地域空間的方向認知,多依附地理實體而存在。

(3)人事類地名佔比不如地理類地名,但包容性強、內容豐富,其中祥願類、經濟類、建築類地名記錄著人們的生產生活,反映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地名不僅是對文化景觀的記錄,其背後更藏有地方歷史、風俗文化,對於這些有價值的地名,應予以保護。

(4)將廣東省的河流水系與經濟類地名進行緩衝區分析,發現廣東省經濟類地名分佈與河流水系分佈之間關係密切,存在一定的關聯性,解釋了廣東“以水為財”的傳統觀念由來為何。

作者:劉秀娟等

選稿:甄藝涵

編輯:鄔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