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中佛教史話:中國佛教八宗史話之天台宗六即佛

中佛教史話:中國佛教八宗史話之天台宗六即佛

中國佛教八宗史話之天台宗“六即佛”說:

自從東晉道生大師但是導“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以來,眾生與佛在理性認識上平等無差別的理念基本上成為中國佛教思想的共識。但是,所謂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只能說是從眾生有成佛的可能性,而可能性並不能等於現實性。因此,就現實而言凡夫眾生與佛果還有著天壤之別。只有在圓教義理的指導下,透過不斷精進努力的勤修,才能最終成就圓滿佛果。為此,智者大師把這種修行的過程分為六個階段,揭出了天台宗“六即”行位的說法,稱為六即佛。依據《摩訶止觀》卷一載:“須知六即,謂理即、名字即、觀行即、相似即、分真即、究竟即。”

(一)理即佛,所謂“理即”者,是指一切凡夫眾生皆本具佛性之理,與諸如來無二無別,皆本來即是佛,故稱理即佛。智者大師認為不論眾生知與不知、修與不修、悟與不悟,從其眾生本自具有的自性上來說,眾生與佛是平等無有差別,也就是所說的“眾生即佛”。所謂“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等皆是從此“理即佛”的思想所說。(二)名字即佛,是說眾一雖然本具佛性之理,但是由於愚鈍闇昧,不能自知本具之理性,因而“理雖即是,日用不知”。只有透過從善知識處聞知,或從經卷中聽聞佛法、知名識字,於名字中通達解了,知一切法皆是佛法,知一切眾生皆當作佛。而了知此‘理性即佛之名’,名為名字即佛。(三)觀行即佛,指既了知一切法皆是佛法,進而依教修行而達於心觀明瞭、理慧相應(即境智相當)、觀行相即之人;此等之人,所行如所言,所言如所行,言行一致,以證此位,故稱觀行即佛。此位分為五品位,即:隨喜品,是指對於圓教義理能夠明白通達,深心信解而生歡喜之心;讀誦品,由深信隨喜而受持讀誦大乘經典;說法品,由受持讀誦大乘經典,而宣揚講說佛法義理自利利他;兼行六度品,除了隨喜、讀誦、說法外,還兼行佈施等六度之法以助觀心;正行六度品,能自行化他、事理具足、心觀無礙。(四)相似即佛,是指透過前面‘觀行即’位的修行,愈觀愈明、愈止愈寂,而發相似中道智慧、得六根清淨,斷除見思之惑,制伏無明;此等之人,雖未能真證其理,但近似於親證法性之理,有如真證,故稱相似即佛。(五)分證即佛,又作分真即佛。指分斷無明而證中道之位;無明之惑有四十一品,由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位,漸次破除一品無明,而證得一分中道。(六)究竟即佛,至等覺之位時,雖見佛性、猶未了了,無明雖微、尚未斷盡。只有繼續精進修行,斷盡最後一品無明時,發究竟圓滿之覺智,完全顯現本自具有的雨具 如佛性,達到 徹底的覺悟,即證入極果妙覺之佛位。

中佛教史話:中國佛教八宗史話之天台宗六即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