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走出非洲》:女性覺醒的成長之路

來到非洲,大多數人都會愛上這片廣袤的土地,空中的飛鳥,地面上奔跑的動物,無時無刻地向你展示那旺盛的生命力。1890年,英德兩國簽訂了黑爾戈蘭條約,自此,非洲肯亞淪為英國的殖民地,大批英國移民來到了肯亞,開始圈地種植,掠奪了當地人的土地,失去土地的非洲農民被驅趕到專門劃定的保留地,或者流落到城鎮和白人農場出賣勞動力,非洲在歷史地程序中悄然發生著鉅變。

《走出非洲》:女性覺醒的成長之路

影片《走出非洲》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的故事,這部影片是根據丹麥女作家凱倫·布里克森自傳體同名小說《走出非洲》改編拍攝,影片榮獲第5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和最佳導演獎等七項大獎。作者凱倫因為一樁衝動的交易婚姻,遠走非洲開創事業,而她本人的經歷要比電影裡更曲折,那個被丈夫傳染的屈辱難堪的病痛折磨了她一生。在事隔多年後,凱倫終於拿起筆,描述了那段最快樂也是最悲傷的時光,我們也因此才能在今天觀看到這一部波瀾壯闊,讓人感動的影片。

《走出非洲》:女性覺醒的成長之路

追求自由的女性覺醒成長之路。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在寒冷的丹麥,女主角凱倫是一名富家女,但卻因年紀漸長、又沒有合適的結婚物件而焦慮,沒有目標的人生讓她做出了個大膽的舉動,提議與花花公子的畢斯伯爵結婚,進行一樁一個為財一個為名的利益婚姻,雙方一拍即合,凱倫開始一段影響她一生的新旅程——遠赴非洲開創新生活。有人會覺得凱倫是位愛慕虛榮的女人,其實恰恰相反,在當時的歐洲上流社會,她能夠如此清醒認識自己處境,並果斷做出決策,說明了她是個堅強有主見的女人,要知道當時歐洲的上流社會的單身女人要承受的壓力和歧視足以摧毀現有的生活。

《走出非洲》:女性覺醒的成長之路

1913年,攜帶著整箱瓷器和水晶的凱倫踏上非洲土地,在肯亞擁有了一座農場。只是生活遠遠沒有想象中那般順利,伯爵丈夫依然沾花惹草,常常外出,並擅自將農場改為種植咖啡,只留下凱倫一人在陌生的土地上辛勤勞作,管理整座咖啡園。

雖然凱倫是因為需要一個伯爵夫人的頭銜而和丈夫在一起,而她也知道丈夫為了錢接受她,但當她踏上這片土地,她依然存著些許期望,希望丈夫和她共同經營農場,好好生活,甚至養育孩子,但她得到的只有失望,風流成性的丈夫沒有為她改變絲毫,依然過著放浪不羈的生活。凱倫默默忍受下一切,接受自己當初選擇的後果。她將全部身心投入咖啡種植中,和土著積極交流,理解幫助他們,在互利合作中獲得土著人的尊重。但生活接著又給她重重一擊,因為丈夫的不檢點導致她染上梅毒,不得不暫時告別非洲,回到丹麥治病。

《走出非洲》:女性覺醒的成長之路

在經歷痛苦的治療痊癒後,凱倫回到非洲,此時的她心理已經發生了鉅變。對丈夫和婚姻她徹底丟棄了期望,她不再期盼男人的關照,不再將情感依附在男人身上。她以更堅強的姿態出現,積極而努力地生活著。為咖啡的種植經營奔忙;和銀行爭取貸款;與土著酋長談判幫助孩子們接受教育;閒暇時會和朋友打獵、共餐,再艱難的生活也讓她過得有聲有色,直到她遇上了靈魂知己,她的一生至愛—丹尼斯,生命再次綻放出光芒。

影片到最後,一場大火將凱倫的好收成燒了個精光,而愛人丹尼斯也墜機而亡,命運還是接二連三地給了她重擊,但那又如何,破產後的凱倫依然堅強地站在眾人前,冷靜地安置信任依賴她的朋友們——她的僕人和在她土地上的土著人,她跪請總督給土著們一個棲息之地,也留下足夠的錢保障僕人今後的生活。

《走出非洲》:女性覺醒的成長之路

臨走之時,鎮上的男人們邀請凱倫進入那個從來不允許女人進入的俱樂部,請她喝了一杯威士忌,當所有男人舉杯向她致意時,凱倫不露聲色一口飲下了酒,已經一無所有的的她贏得了所有人的尊重和敬佩。

在這個充滿男權主義的社會里,凱倫以不屈的生活信念,靠自己堅韌的努力,不依附男人,不退縮,不妥協,找回了自尊,活得自由而熱烈,如同她熱愛的這片非洲土地,生機勃勃充滿希望。

《走出非洲》:女性覺醒的成長之路

愛與自由如何並存。

凱倫與丹尼斯的愛情在這部影片中貫穿全劇,從開始的一面之緣到相互吸引的愛情,最後丹尼斯逝去,凱倫黯然離開非洲,但她一生再也沒有走出丹尼斯的愛情,如同她所說,他一直藏在她的記憶中,藏得太深太深。

在凱倫最艱難的時候,是丹尼斯的愛情點亮了凱倫的世界,這是個帶著留聲機去狩獵的男人,有著和凱倫高度契合的靈魂,兩人同樣地熱愛非洲,熱愛土地,熱愛大自然中的一切,為這片土地灑下辛勤的汗水。

《走出非洲》:女性覺醒的成長之路

丹尼斯是個為自由而生的男人,害怕束縛,即使選擇和凱倫在一起,他也不由自主地需要不時地保持清醒,他會經常出外狩獵,即使不是狩獵,他也會找到理由離開凱倫身邊,讓自己享受自由,所以他不會給凱倫承諾和婚姻,如同他所說:我不會因為那張紙更愛你。

他們最初的愛情沒有一絲的煙火氣,當凱倫抱著他的雙臂,輕聲問他:“你,會留下來嗎?” 他有些疑惑,小心翼翼地回答:“會,一兩天吧。” 擁有愛情的他,依然希望有自己的空間。凱倫說:“丹尼斯在家的時候,我們都聊些奇特的見聞,不談農場那些麻煩事、我到期的貸款和欠收的農作物,不談他的工作、非洲發生的事,或者任何生活中的瑣事,我們過著與世隔絕、與世無爭地生活。”

《走出非洲》:女性覺醒的成長之路

丹尼斯駕著飛機將她帶到天空,“以上帝的視角俯視大地”,黃色的飛機帶著他們飛過廣袤的草原 ,光影斑駁的湖面,看到奔跑的羚羊, 驚起的水鳥,他們翱翔在天空, 她向後伸出了手 ,兩隻手緊緊地握在一起, 那一刻 ,丹尼斯想讓她明白,他們彼此是自由的,不需要為誰停留,為誰改變。

《走出非洲》:女性覺醒的成長之路

而女人註定在愛情中更渴望陪伴和相守,願意聽到男人的承諾,凱倫需要丹尼斯為她停留,她始終認為婚姻是愛情最好的歸宿,也無法忍受再忍受 一次又一次的分離和等待 。

她問他: “你想全部得到?你渴望自由, 但我要你知道, 在這個世界上有些東西是要付出代價才能獲得的 ,包括我在內。”這並不是一個愚蠢女人的無理取鬧 ,凱倫希望丹尼斯能認真思考這份感情,能夠找到他們彼此認同的相處方式。

愛情和自由似乎是互相矛盾的,愛情中佔有的慾望常常讓我們無法擁有自由。

《走出非洲》:女性覺醒的成長之路

“愛是一種強大的能力,真正的愛情只能發生在兩個擁有自由和幸福的能力的人之間。——安·蘭德 ”

著名作家、哲學家安·蘭德是一個徹底的自由主義者,她對自由有一個很經典的定義——所謂自由 就是:To ask nothing。 To expect noting。 To depend on nothing(無所求、無所待、無所依),也就是不去求什麼、不去期待什麼、不依靠任何東西。她認為,這才叫自由。她在《阿特拉斯聳聳肩》這本書裡有一句話:“我永遠不會為別人而活,也不會要求別人為我而活。”換成戀人的對話,那就是:我可以為你而死,但是我絕不願意為你而活。

《走出非洲》:女性覺醒的成長之路

安·蘭德

正如丹尼斯想告訴凱倫的是:

我們彼此相愛,也應該擁有獨立的精神和個體

。他之所以害怕婚姻的束縛,也許正是害怕過於緊密而喪失了擁有自由的能力,也會因此毀滅了愛情。

當丹尼斯看到了凱倫的痛苦,也開始思考和反省自己的言行,意識到自己傷害了凱倫,也感受到自己對凱倫的感情,他嘗試為凱倫放棄孤獨的自由,嘗試以新的方式接納凱倫,只是這一切來得太晚,一場意外讓兩人再也沒有機會磨合愛情,生命如此脆弱,凱倫失去了最愛的人。

如何保有自由的精神,又能給予愛人足夠的陪伴和安全感,這也許是我們一生都需要學習的課題。

《走出非洲》:女性覺醒的成長之路

對生命的尊重。

這部影片最為讓人感動的不單單是愛情,還有對尊重生命、追求平等的探索。

丹尼斯和凱倫都有著善良和寬容的美好品質,他們對非洲這片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但丹尼斯的熱愛是有距離的,他願意用有限的生命領略這片神秘的土地的風光,他認為人在大自然之中,只是渺小的一粒沙子。丹尼斯說:“

不要試圖去改變它,對非洲來講,我們是個過客

。”而凱倫不一樣,她熱切地想將文明帶到這片土地上,她對非洲的愛是想要融入和滲透的愛,是傾注感情並渴望回報的愛。

《走出非洲》:女性覺醒的成長之路

凱倫初到非洲時,有著作為統治者的優越感,她要求黑人僕人帶上白手套來服侍客人,對管家大聲呵斥,怕他打碎她帶來的瓷器。但在與土著們朝夕相處中,她開始關心身邊的僕人,給土著藥物治療小病,竭力勸說酋長讓孩子們接受教育,她慢慢以平等尊重的態度對待他們,希望他們在被掠奪土地後,還能有尊嚴地生活。

影片最後當凱倫因破產而被迫離開非洲前,她為了在她土地上居住的土著人能留在原來的地方居住,對新來的總督夫婦長跪不起,以求得到對方不趕走土著人的承諾。在丈夫不予理睬的強硬態度下,總督夫人毅然站起身對凱倫說, “你得到了我的承諾。” 凱倫這才帶著感激轉身離開。凱倫為土著爭取權利不惜放下了女人的矜持和臉面,她已經將非洲土著當作朋友看待,對他們的遭遇無比同情。

《走出非洲》:女性覺醒的成長之路

當她離開的時候,她讓那個傭人脫下了白手套,此刻她才徹底地意識到自己曾經對他人的不平等。她的管家想跟她一起走,她拒絕了,因為她已變賣所有家當來還債,沒有能力去僱傭他們了,也無法再幫助他們。她告訴管家:“就像以往你總是在前面帶路在前方點篝火一樣,這次出行我先去領路。”管家說:”那這次你的篝火一定要點的很亮,很大。“ 這已不再是主僕間的對話,而是朋友間依依不捨的道別和許諾。

這些感人的細節,無不閃耀著人文主義的光芒,生命的平等,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在當時殖民地的背景之下彌足珍貴。

《走出非洲》:女性覺醒的成長之路

“將上帝的尊嚴置於一切之上,加以珍愛。珍愛你的尊嚴,也珍愛鄰人的尊嚴。珍愛獅子的尊嚴,不要將它們囚禁在動物園;珍愛你夥伴的尊嚴,讓他們無私。珍愛被征服的民族之尊嚴吧,讓他們維護父親與母親的尊嚴。”

這是凱倫內心的呼喊,她的一生,永遠留在非洲,留在那一片承載了她的夢想、愛情和友誼的土地。

———— 感 謝 閱 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