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曹操劉備問了四個問題,三個答錯的死了,那個答對的怎麼也死了?

曹操“不念舊惡,明略最優,非常之人,超世之傑”,劉備“弘毅寬厚,知人待士,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這二位都以知人善任著稱,但是翻看《後漢書》和《三國志》,就會發現他們可不像宋朝皇帝那麼心慈手軟,一言不合就殺人的事情,這對青梅酒友都做過。

歷朝歷代的臣子,儘管可以在百姓黔首面前耀武揚威,但是在皇帝老子面前,卻不能不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尤其是在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治下,貪汙六十兩白銀就得掉腦袋。

曹操和劉備雖然不如朱元璋殺得痛快,但是他們的殺伐果斷,卻也令人高山仰止:他們二人提出了四個問題(當然不止四個問題,咱們只挑影響大的說),結果導致四個名人(公知)被殺。

曹操劉備問了四個問題,三個答錯的死了,那個答對的怎麼也死了?

答錯了被殺,答對了也活不成,這裡面有很多問題我們解釋不清:曹操和劉備提出了四個問題,有三個人答錯了被殺,似乎不太冤枉,那個答對了的,怎麼也死掉了?

說起歷朝歷代的文人,自然是正人君子居多,但是牙尖嘴利刁毒刻薄的也不少,雖然後漢三國年間沒有“公知”一說,但是有很多隻會說不會做或者幹啥啥不行挑毛病一個頂倆的“坐談客”,還真是斬不盡殺不絕,其中的代表人物,應該就是“擊鼓罵曹”的禰衡禰正平了。

在禰衡身上,我們看到了很多公知的身影:上嘴唇挨天下嘴唇挨地,就是沒長腦子,在升官發財夢破滅後,就變得憤世嫉俗,以貶低高人蹭熱度為職業,居然也混出了不小的名聲,忽悠來了不少粉絲。

禰衡一開始做夢都想升官,他到長安求官,那可是見廟就燒香見佛就磕頭,嘴和膝蓋都磨禿嚕皮了,最後還是沒人理他:

“陰懷一剌

(偷偷地揣著名片)

,既而無所之適,至於刺字漫滅

(總是被扔出來,字兒都磨沒了)

。”

曹操劉備問了四個問題,三個答錯的死了,那個答對的怎麼也死了?

曹操一開始還是比較賞識禰衡的,但是罵人這種事情,成了習慣就停不下來,曹操提出的第一個問題,他就罵著答錯了。

曹操和劉備一樣,都以知人善任著稱,在他們手下當差,沒點眼力是不行的,所以曹操這個主考官就問了面試者禰衡一個問題:“你看我手下這些人咋樣?”

如果禰衡是個聰明人,就會對曹營重量級人物進行一番客觀公正的評價,這樣他就可以跟陳群毛玠一樣,去幫曹操搞組織人事工作了。

禰衡一開口,就帶著廁所味兒:

“荀彧可使弔喪問病,荀攸可使看墳守墓;程昱可使關門閉戶,郭嘉可使白詞念賦……其餘皆是衣架飯囊,酒桶肉袋耳!”

曹操劉備問了四個問題,三個答錯的死了,那個答對的怎麼也死了?

筆者省略了一段刻薄的詞句,是因為禰衡的話有點不堪入耳——他自稱

“天文地理,無一不通;三教九流,無所不曉;上可以致君為堯、舜,下可以配德於孔、顏”

,就不知道做人要謙虛厚道嗎?

荀彧是當世君子,程昱剛直不阿,張遼建功漠北,夏侯惇屯田安民,這些人哪一個不比禰衡有能耐?

曹操氣得哭笑不得,這場面試無果而終,禰衡求職不成,又換了兩個工作,最後被軍閥大老粗黃祖咔嚓了。

禰衡答錯了問題丟命,一點都不冤,而且禰衡之死,也不能全怪曹操。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跟禰衡同樣堪稱後漢頂級公知的,還有一個孔融孔文舉,這個傢伙也是幹事兒不行挑毛病在行,連《後漢書》也說他“

負其高氣,志在靖難,而才疏意廣,迄無成功。

(孔融事蹟,見於《後漢書·卷七十》,下同)”

曹操劉備問了四個問題,三個答錯的死了,那個答對的怎麼也死了?

這可能是公知的共同的點:我認為我很行,大家都說我不行,那我就開罵。

孔融認為自己很有能耐,但是給他一個州郡,他根本就守不住,外面已經打成一鍋粥了,屬下將士浴血奮戰,這老先生卻在悠閒地讀書:

“戰士所餘裁數百人,流矢雨集,戈矛內接。融隱几讀書,談笑自若。”

孔融的從容淡定當然是裝出來的,磨蹭到天黑,他就丟下老婆孩子跑了:

“城夜陷,乃奔東山,妻子為譚

(袁紹長子)

所虜。”

地方官當不成,孔融投奔了曹操,並且當上了少府。在京城逍遙快活了幾天,孔融又恢復了他“凡事皆可吐槽”的作風,他吐槽的物件,就是當時的朝堂第一人曹操。

曹操劉備問了四個問題,三個答錯的死了,那個答對的怎麼也死了?

孔融有點名氣,所以曹操一忍再忍,直到有一天,曹操提出了一個問題,孔融又答錯了,這才讓曹操動了殺機:“拿我當傻瓜嗎?不打得你萬朵桃花開,你就不知道花兒為什麼這樣紅!”

當年曹丕笑納了袁紹的兒媳婦甄宓,孔融一本正經地表示祝賀:

“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

在任何戰爭年代,收納敵人妻女都是慣例,曹操的朋友劉備連同宗的遺孀都不放過,所以曹操並不以為孔融這是挖苦自己,還一本正經地問呢:“此事典出何故?”

本來就是一句玩笑話,孔融只要說自己是在一本已經丟掉的書上看的,大家哈哈一笑也就過去了,但是孔融偏要給曹操難堪:

“以今度之,想當然耳。”

滿心歡喜的曹操被打了個二比零,氣得鼻子都歪了:“我本來以為這是一段佳話,原來你是罵我新兒媳是禍國殃民的妖婦!”

曹操劉備問了四個問題,三個答錯的死了,那個答對的怎麼也死了?

於是孔融死了,死在自己的尖牙利齒之下。孔融是以不孝之名被殺的,讓他掉腦袋的那句話,聽起來也全是“公知味兒”:

“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所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缶中,出則離矣。”

不愛其父母,不愛其家國,孔融這個後漢公知,終於在鬧市被滅了門:

“下獄棄市,時年五十六。妻子皆被誅。”

曹操提出了兩個問題,禰衡孔融答錯了掉腦袋,這兩個人都直接或間接死於曹操之手,曹操的青梅酒友、畢生之敵劉備,當然也做過這樣的事情,他也曾提出過一個問題,那個答錯了的人,也在諸葛亮的勸諫聲中被殺掉了。

曹操劉備問了四個問題,三個答錯的死了,那個答對的怎麼也死了?

諸葛亮不想殺而劉備一定要殺的那個人,就是益州後部司馬張裕。

劉備殺張裕,跟當年的“潞涿君”玩笑沒關係,而是在漢中戰役前說錯了話,而且是搶答還答錯了。

劉備要跟曹操爭奪漢中,事先徵求儒林校尉周群的意見,周群的意思之要打就得全力以赴:

“當得其地,不得其民也。若出偏軍,必不利,當戒慎之!”

劉備採納了周群的意見,帶著法正、張飛、馬超、趙雲、魏延傾巢而出,只留下諸葛亮鎮守成都,結果打贏了漢中之戰,並由此進位漢中王。

本來劉備是沒打算問張裕的,但是張裕認為自己“亦曉占候,而天才過群”,居然搶答了不屬於他的問題,而且還答錯了:

“不可爭漢中,軍必不利。”

曹操劉備問了四個問題,三個答錯的死了,那個答對的怎麼也死了?

劉備爭漢中賺得盆滿缽滿,張裕自感顏面無光,又發表了更驚人的預言:

“歲在庚子,天下當易代,劉氏祚盡矣。主公得益州,九年之後,寅卯之間當失之。”

熟讀三國正史的都知道,劉備得了益州,並沒有在九年之後丟掉,甚至三十九年也沒丟,劉禪在益州當了四十二年皇帝。

不管是不是問自己,張裕都喜歡搶答,而且總是答錯,這讓我們不禁產生懷疑:這傢伙是曹操派來的臥底,還是收了曹操的金銀——不拿錢而唱衰自家事業,最傻的公知也不會這麼幹吧?

一向以仁厚著稱的劉備忍無可忍,終於對張裕下了殺手:

“芳蘭生門,不得不鋤!”

曹操劉備問了四個問題,三個答錯的死了,那個答對的怎麼也死了?

先後效忠曹魏和司馬家族的陳壽居然說張裕的“預測”完全準確:

“後魏氏之立,先主之薨,皆如裕所刻。”

這樣看來,陳壽也是一副典型的雙標嘴臉,讀者諸君一眼就能看出他的說法站不住腳:曹丕篡漢,季漢建立,劉氏國祚何嘗斷絕?劉備駕崩,怎麼能跟丟掉益州劃等號?

禰衡和孔融答錯了問題丟了腦袋,也冤也不冤,張裕被殺,那是一點都不冤,而楊修之死,則是因為回答問題太正確了,正確得讓曹操挑不出毛病,尤其是最後一個問題,楊修明明已經給出了正確答案,曹操開始下令把他推出去宰了。

曹操劉備問了四個問題,三個答錯的死了,那個答對的怎麼也死了?

《後漢書·卷五十四》記載的“雞肋”口令事件,在《三國演義》中有更詳細的描述,筆者就不再囉嗦了,筆者想說的是,如果當時楊修答錯了,還真未必掉腦袋,曹操頂多把他拉出去揍一頓:“叫你瞎猜!我想出的口令,也是你能猜出來的?”

可惜的是楊修的回答太正確了,正確得曹操不殺他都不行了:“夫雞肋,食之則無所得,棄之則如可惜,公歸計決矣。(《後漢書》原話)”

提到《後漢書》,我們不能不說明一件事:楊修之死,“雞肋”只是誘因,真正令楊修掉腦袋的,是因為他的一次酒駕。

曹操劉備問了四個問題,三個答錯的死了,那個答對的怎麼也死了?

《續漢書》還原了楊修作死的全過程:

“修與臨淄侯曹植飲醉共載,從司馬門出,謗訕鄢陵侯彰。太祖聞之大怒,故遂收殺之,時年四十五矣。”

曹操雖然囂張,但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從司馬門溜達出去,曹植因為走了一次司馬門,也失去了繼承人資格,楊修這個“知書達理”的人,可能是喝點酒就忘了自己姓啥,也可能是他“寬以待己嚴於律人”的公知性格作祟,結果作來作去,就把自己作死了。

我們可以把禰衡、孔融、張裕、楊修稱作“三國四大公知”,從正史和演義的記載和描述來看,他們被曹操和劉備直接或間接地弄死,到底是冤還是不冤?禰衡和孔融對曹操冷嘲熱諷甚至破口大罵,他們怎麼不敢嘲罵董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