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把瑣事自動化,騰出認知空間,獲得更多心智自由

如何把每一天過得更有趣、更有意義些?最基礎也是最首要的,就是要儘量減少「無意義的瑣事」。

我們每天都會被大量瑣事佔據:穿什麼衣服上班;午飯吃什麼;通勤路上乾點什麼;怎麼整理好資料;怎麼把讀到的資訊記下來;怎麼完成當天的日報、日誌……

這些事情是「維持生存的必要支出」,它們對你的生活不會有額外加成,但如果你把時間精力都消耗在這上面,自然就會感到疲憊不堪,沒有精力去探索生命的其他可能性。

所以,最首要的,就是思考:如何把更多的瑣事壓縮成「自動化加工」,減少它們對大腦的佔用?

大腦對一切事情,都有兩種加工處理方式。一種叫做控制加工,指需要意識高度參與、協調、控制的加工;另一種叫做自動化加工,指無需意識參與,可以自行完成的加工。

舉個例子:和同事交流,談到一個很重要的事情,於是你開始思索「我要記在哪兒,才能在需要時找到?」—— 這就是控制加工;但如果你已經有了一整套處理待辦事項和備忘錄的流程,你就可以不假思索地去處理它,無需耗費腦力去思考。

為什麼總有些人能夠同時處理好許多事情?不是因為他們很聰明,而是因為,他們能夠把許多瑣事「打包」成一套流程,從而把它們從大腦裡騰出來,省出寶貴的認知空間,去處理別的事情。

所以,給你的第一個建議就是:

如果一件任務會出現2次以上,不妨想一想:我能否設計一套流程,最大化地讓它「自動執行」?

把瑣事自動化,騰出認知空間,獲得更多心智自由

舉幾個簡單的例子:

把一週7天的穿搭整理好,安排好洗晾的時間,就無需去思考「我要穿什麼」;

把待解決的問題列成清單,在碎片時間裡拿出來思考,就無需去煩惱「如何打發時間」;

把書架的分割槽,按照「正在讀」「常讀」「待查」做劃分,就可以減少找書時的麻煩;

甚至,我在家裡也放了一塊白板,目的是什麼呢?當我有任何點子和靈感時,可以立刻記下來、畫個圖,理清思路,這樣,就能精簡找紙筆、開啟筆記工具的步驟。

不要小看這些細節。把越多的瑣事自動化,騰出認知空間,就意味著你獲得了更多的「心智自由」。

在這個過程中,有幾個思考的小技巧,可以幫到你:

1)我想透過它達成什麼目的?哪些步驟是必要的,哪些不是必要的?

2)我能否「提取同類項」,把那些不變的東西固化下來,只關注那些會變化的東西?

3)針對這些會變化的東西,我能否設定幾條簡單的規則,來幫助自己簡化它?

例如:我記賬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把開支控制在合理的預算範圍內。那麼,我有沒有必要記錄每一筆開支?是否控制月初和月末的變動會更好?

在每月的開支裡,總有一些是固定的,那我是否可以把它們提取出來,只關注那些不固定的開支?

對於這些不固定的開支,總會圍繞一個平均值波動,那麼我是否控制好這個平均值,關注那些偏離得較大的波動值就好?

這就是一套設計流程的思路。無論是工作中,還是生活裡,當你面臨需要不斷重複去執行的事務時,都可以想一想:我可以怎麼做,來儘量減少投入在它上面的精力?

跳出疲憊和重複的怪圈,把「不得不做」的東西壓縮、再壓縮,你才能騰出更多的腦力,去思考「我想做」的事情。

如何把每一天過得更有趣、更有意義些?最基礎也是最首要的,就是要儘量減少「無意義的瑣事」。

我們每天都會被大量瑣事佔據:穿什麼衣服上班;午飯吃什麼;通勤路上乾點什麼;怎麼整理好資料;怎麼把讀到的資訊記下來;怎麼完成當天的日報、日誌……

這些事情是「維持生存的必要支出」,它們對你的生活不會有額外加成,但如果你把時間精力都消耗在這上面,自然就會感到疲憊不堪,沒有精力去探索生命的其他可能性。

所以,最首要的,就是思考:如何把更多的瑣事壓縮成「自動化加工」,減少它們對大腦的佔用?

大腦對一切事情,都有兩種加工處理方式。一種叫做控制加工,指需要意識高度參與、協調、控制的加工;另一種叫做自動化加工,指無需意識參與,可以自行完成的加工。

舉個例子:和同事交流,談到一個很重要的事情,於是你開始思索「我要記在哪兒,才能在需要時找到?」—— 這就是控制加工;但如果你已經有了一整套處理待辦事項和備忘錄的流程,你就可以不假思索地去處理它,無需耗費腦力去思考。

為什麼總有些人能夠同時處理好許多事情?不是因為他們很聰明,而是因為,他們能夠把許多瑣事「打包」成一套流程,從而把它們從大腦裡騰出來,省出寶貴的認知空間,去處理別的事情。

所以,我給你的第一個建議就是:

如果一件任務會出現2次以上,不妨想一想:我能否設計一套流程,最大化地讓它「自動執行」?

舉幾個簡單的例子:

把一週7天的穿搭整理好,安排好洗晾的時間,就無需去思考「我要穿什麼」;

把待解決的問題列成清單,在碎片時間裡拿出來思考,就無需去煩惱「如何打發時間」;

把書架的分割槽,按照「正在讀」「常讀」「待查」做劃分,就可以減少找書時的麻煩;

甚至,我在家裡也放了一塊白板,目的是什麼呢?當我有任何點子和靈感時,可以立刻記下來、畫個圖,理清思路,這樣,就能精簡找紙筆、開啟筆記工具的步驟。

不要小看這些細節。把越多的瑣事自動化,騰出認知空間,就意味著你獲得了更多的「心智自由」。

在這個過程中,有幾個思考的小技巧,可以幫到你:

1)我想透過它達成什麼目的?哪些步驟是必要的,哪些不是必要的?

2)我能否「提取同類項」,把那些不變的東西固化下來,只關注那些會變化的東西?

3)針對這些會變化的東西,我能否設定幾條簡單的規則,來幫助自己簡化它?

例如:我記賬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把開支控制在合理的預算範圍內。那麼,我有沒有必要記錄每一筆開支?是否控制月初和月末的變動會更好?

在每月的開支裡,總有一些是固定的,那我是否可以把它們提取出來,只關注那些不固定的開支?

對於這些不固定的開支,總會圍繞一個平均值波動,那麼我是否控制好這個平均值,關注那些偏離得較大的波動值就好?

這就是一套設計流程的思路。無論是工作中,還是生活裡,當你面臨需要不斷重複去執行的事務時,都可以想一想:我可以怎麼做,來儘量減少投入在它上面的精力?

跳出疲憊和重複的怪圈,把「不得不做」的東西壓縮、再壓縮,你才能騰出更多的腦力,去思考「我想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