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三國演義》中的他們,各個神勇,卻都有同樣的“死法”

《三國演義》中的他們,各個神勇,卻都有同樣的“死法”

《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羅貫中。大家都很熟悉了,因為《三國演義》經常被改編成影視劇出現在熒幕上,課本中也有他的選段,雖說他是小說,裡面很多事情都是虛構的,作者以一個文人的視角杜撰的,但仍然為我們展現了一眾三國時期的英雄豪傑的形象,他們有的功成名就,有的身死明志,有的忠勇兩全,有的鬱鬱而終。而作者羅貫中似乎偏愛一種死法,《三國演義》中不少角色都是以這種死法去世的。比如黃忠,甘寧,徐晃,張遼。這種死法就是死於流竄的飛箭,他人的暗箭,難道是文人墨客覺得這樣的死法有什麼深意嗎?

《三國演義》中的他們,各個神勇,卻都有同樣的“死法”

《三國演義》是野史,是小說,真正關於三國時期正史記載的是《三國志》。根據《三國志》的記載,《三國演義》中有一半死於箭傷的人實際上都不是因為箭傷死去的,例如黃忠,就是因病去世的,死在夷陵之戰中,讓蜀漢元氣大傷,自那以後,也開始走了下坡路。而張遼太史慈等人也不是死於箭傷,那麼羅貫中安排這些人這樣死去是為了什麼的。我們可以認為,出於一個作者心理,羅貫中筆下這些人死在沙場上,是為了成全英雄們戰死沙場的夙願,完成他的英雄情結,也讓這些將士們更加體面,不必屈從於生老病死,而是至死也沒有放下手中的武器,為主盡忠,為國盡效。

《三國演義》中的他們,各個神勇,卻都有同樣的“死法”

正史中關於太史慈個人的傳記中也印證了這一觀點,在記載中,太史慈表示自己死也要佩劍掛長帶,要當一個英雄。無論每個人為誰效力,究根結底他們都是那個時代的豪傑,英雄不能容忍自己敗給敵人,也不希望自己憋屈的老去,所以羅貫中安排他們死在沙場上也是一種成全。

《三國演義》中的他們,各個神勇,卻都有同樣的“死法”

而且,羅貫中不僅讓他們成為了戰死沙場的將士,也把他們塑造成了至死不屈的英雄。這是一種正面形象的描寫,《三國演義》中的角色很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經歷,每個讀者都有自己喜歡的人。雖說在正史中不一定都是好人,但三國時期非常混亂,能活下來並且不苟且偷生就足夠讓人敬畏,羅貫中也希望保全他們的聲名。而在正史中,死於暗箭的人其實並不少。

《三國演義》中的他們,各個神勇,卻都有同樣的“死法”

比如東吳的開創者,奠基人之一的孫堅。孫堅驍勇善戰而且謀略也頗為出色。然而他就敗在了自己的驕矜上,歷史記載他大敗敵軍,然而不懂得養精蓄銳,反而要堅持前進,孫堅激勇冒進,結果最後中了敵軍的埋伏,就這樣可惜的死去了。

《三國演義》中的他們,各個神勇,卻都有同樣的“死法”

然後還有一個叫張濟的人,和孫堅一樣,死在了打仗的路上,雖然張濟為人謹慎,野心不大,但仍然中了敵人的暗算。以及身為五虎良將之一的張郃,他死在了神機妙算的諸葛亮手裡。三國時期的人物各有各的死法,但無論是戰死沙場還是順應天命生老病死,他們很多人都是值得欽佩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