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什麼是面子?怎樣才能更有面子呢?

我們中國人都很在乎自己的面子,如果失了面子,就是丟了臉面,沒有了尊嚴。所以為了給自己爭一個面子,為了有尊嚴的活著,所有人都在努力工作努力生活。

但是面子豈是能爭來的嗎?我們前面聊過了種子法則,因果定律,面子有沒有要看自己有沒有種下“面子”的種子,如果自己種下了“面子”的種子,就會收穫面子的果實,也就有了面子。

今天就跟大家談談怎麼種種子。就拿面子來說,如果想要面子,就要先種下面子的種子,把面子給出去就是在播種面子的種子,也就是你要先讓別人有了面子,別人才會給你面子。其他東西也一樣,以此類推,你想要什麼就要先給出去什麼,給出去就是在種種子,只有你種下了種子,才會收穫相應的果實。

這樣說可能很多人都不太理解,講一個小故事吧:

在清朝康熙年間,安徽桐城縣發生了一件當朝宰相張英的家人與鄰居為了爭牆基地打官司的奇聞。

張英桐城老家的家人在建房子時,鄰居想侵佔他家的宅邊地,張家人肯定不同意,因此就和鄰居爭吵起來,而鄰居家也有人在朝中做大官,鬧得不可開交時,就告到了當地縣衙,縣令根本就不敢受理這件事兒。。

於是張家有人認為可以讓張英來擺平這件事,就寫了一封家書,送到京城給張英。當時張英擔任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相當於宰相之職。其子張廷玉(雍正、乾隆兩朝名臣)也考中進士,在朝為官,張家可謂實力強大。

不久,張家人就接到了張英的回信。信中沒有多說,只有四句詩:“ 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什麼是面子?怎樣才能更有面子呢?

張家人看了這首詩,明白了張英的意思,於是就主動向後退讓了三尺。

鄰居見狀非常震驚,這才相信“宰相肚裡能撐船”這話是真的,也趕緊主動退讓了三尺。於是兩家之間就讓出了一條六尺寬的小路,這就是聞名遐邇的“六尺巷”。

這件事在當時,一下子就成為了百姓街頭巷尾的一段佳話。朝廷得知之後,特命修建了一座牌坊,寫上“禮讓”二字。

什麼是面子?怎樣才能更有面子呢?

表面看來,張家先退讓三尺是失了面子,鄰居在這件事上佔了上風,爭得了面子。

實際上,這件事展現了張英謙和禮讓的美德,這種美德也是我們中華民族一直都在弘揚和讚頌的傳統美德。

因為張英的最先退讓,有了“六尺巷”,這不但沒有讓張英丟了面子,還讓他在朝中的地位和在百姓心目中的聲望大大提高。這就因為他先給出了面子,先讓別人有了面子。

如果他想爭那三尺牆,也是很容易,但是爭得了那三尺牆就真的那麼有面子那麼有尊嚴了嗎?不見得。

所以有沒有面子不在於爭,而在於給出,在於退讓,能不能先給出,能不能做到退讓,在於一個人的胸懷夠不夠豁達。

張英為官清正廉潔,康熙皇帝曾稱讚他“始終敬慎,有古大臣之風”;他為人極其謙和,對待同僚(“善氣導迎,未嘗有迕”。)總是和和氣氣,謙遜低調,從來沒有和誰發生過爭執。

張英書房門口題寫著“儉勤自是持家本,和順端為受福基”的楹聯,同時,他以“終身讓路,不失尺寸”作為家訓來教誨子孫,意思是一生懂得謙讓的人,最後並不會有什麼損失。張英認為,想要做到“忍讓之道”,要從小事做起,且與人交往“一言一事皆須有益於(他)人”。

什麼是面子?怎樣才能更有面子呢?

正因為張英有著謙遜豁達的品格,才有了歷史上最著名的“父子宰相”。他的兒子張廷玉更是清朝中期非常著名的漢人大臣,是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這份殊榮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都沒資格享有。

張廷玉做的官比他的父親還要大,但是他銘記父親“終身讓路,不失尺寸”的教誨,時時不忘謙讓。

如今“六尺巷”成了桐城縣一處歷史名勝,2007年4月,“桐城文廟-六尺巷”成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多位政府領導前去瞻禮,追憶和學習“六尺巷”內在的深刻含義。

“張英”這個歷史人物的“面子”和尊嚴如同他的美德那樣,將伴隨著“六尺巷”被人們世世代代地稱頌下去。

什麼是面子?怎樣才能更有面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