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從草根到帝王|藏、反、弱、定四字,讓劉備成三國最深之人

前言——

《三國演義》看了兩遍,第一次是上大學的時候,看的不是很明白,但始終不喜歡諸葛亮,覺得他有點愚忠,記憶深刻的是司馬懿,感覺此人雖然謀略不如諸葛亮,但命長啊,蒼天庇佑,熬死了諸葛亮,還熬死了曹氏三代,三國亂世最終在司馬氏的子孫手裡結束了,可謂穩紮穩打,步步為贏。

而最近又讀了一次《三國演義》,突然發現,從沒入過我眼的劉備才是三國裡的最高明的人,只不過此人命短,子孫能力不濟,否則一統天下之人必是劉備。

從草根到帝王|藏、反、弱、定四字,讓劉備成三國最深之人

關於三國裡誰最高明這個問題,我對身邊的朋友做過一次問卷,

大部分人會說是司馬懿,偶爾也能聽到諸葛亮、魯肅、郭嘉這樣的答案,但

當我說是劉備時,大家的普遍反應幾乎是一致,“你怎麼會覺得不能文不能武的劉備最高明呢?”其實,這正是劉備的高明之處。

其一,此人善藏——

我頭一次讀《三國》時,極其喜歡司馬懿,覺得司馬懿韜略了得,而且深謀遠慮,隱忍持重,再讀時,我便發現,司馬懿的深謀與隱忍和劉備比起來,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

三國裡,誰都能看得出來曹操和司馬懿一門心思的想一統天下,但劉備之志卻很少有人能猜得出來,其實劉備之志更在取天下,

甚至他心裡要比曹操和司馬懿更迫切的想取,

可是他隱藏的太深了,

深到身邊那麼多高人,竟然沒有一人能看出劉備的心思。

從草根到帝王|藏、反、弱、定四字,讓劉備成三國最深之人

為什麼?因為每次身邊人勸劉備稱帝,劉備都說,“不行不行,我是幫天子奪回天下呢。”然後他再看眾臣的反應,所有人如果都同意他稱帝,他就上位,哪怕有一個反對,他也藏著這個想法,絲毫不露,即便是天天伴於左右的諸葛亮都沒看出來劉備的雄才大志,還多次為主公不要別人的城池,不打劉姓同族兄弟,不肯稱王而憂心忡忡。

劉備總把“我本漢室宗親,今聞黃巾倡亂,有志欲破賊安民,恨力不能。”掛在嘴上,可怎麼等他一稱帝,馬上就忘了除賊之事,非要給關張報仇,一心伐吳呢?因為他已經稱帝了,他的夙願達成了,他打算為所欲為了。

劉備稱帝之心到底隱藏的有多深?

可從一件小事看出來,《三國演義》第36回《玄德用計襲樊城 元直走馬薦諸葛》中寫劉備投靠荊州刺史劉表時,因劉備未有子嗣,於是收羅侯寇氏之子、漢室宗親劉泌的外甥寇封為義子,取名劉封。

公元207年,也就是建安十二年,劉備的兒子出世,取名劉禪,小名阿斗,“禪”字原意是禪讓,讓位之意,而

劉備兩個兒子的名字合起來正好是封禪,“封禪”是古代皇室舉行的一種祭祀天地的禮儀,由此可見,劉備稱帝的種子早就埋在心裡了。

從草根到帝王|藏、反、弱、定四字,讓劉備成三國最深之人

《史記·七十列傳·老子韓非列傳》裡有一句話叫:“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意思是,善於經商的人,總是把財貨隱藏得很深,看上去好像一無所有;道德高尚的人,總是隨時向人求教,看上去好像愚蠢笨拙。

而劉備正是因為“藏”,才讓眾人都覺得他窮、他愚,不會多有防備。

就此“善藏”一點,天下恐無人再敢於劉備論高下了。他可謂是事事藏,時時藏,讓忠於他的人沒有一絲懷疑的藏,讓敵人打掉牙往肚子裡咽的藏。

從草根到帝王|藏、反、弱、定四字,讓劉備成三國最深之人

其二,此人善反——

都說劉備會用人,倒不如說劉備是最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並且知道如何讓別人幫他取得,他所有的行動意圖都是借別人之口,他所做之事都是反其道而行之。

劉備曾說,“每與操相反,事乃可成耳。”但他並不只是跟曹操反著幹,他是事事都反著幹。

明明大漢氣數已盡,他非要逆天討賊,後人都說劉備傻,看不出來王朝更迭,可你琢磨他要是不反著幹,他這輩子恐怕也當不上皇帝吧。

從草根到帝王|藏、反、弱、定四字,讓劉備成三國最深之人

劉備一輩子的心思也沒被誰猜著過,

而他更絕的是,他想讓別人看見他什麼心思,他就會做出來讓別人一定往那想的動勢,順便給對方下個套,然後眾人就趕緊出來勸:“主公啊,你這樣不行,主公啊,你那樣不行。”接著,

他就坡下驢,即達成所願,又不失人心。

他想得荊州,他不直說,他想要西川,他也不直說,他想坐天下,他還不直說,他就一步步給身邊這些自以為聰明的能臣下套,你讓我要,我偏不,我就得讓你們給我出主意,

讓我既得到了想要的東西,天下人還說不出什麼,這叫利益最大化。

咱就舉三個例子——

① 劉備得徐州

從草根到帝王|藏、反、弱、定四字,讓劉備成三國最深之人

曹操攻打徐州,各路諸侯都不伸手,劉備卻帶著2千人來了,說是要規勸曹操撤軍。事成之後,陶謙三番五次讓劉備接管徐州,劉備心裡多想要徐州,但他就是不接,為什麼?名不正言不順啊,直到陶謙說上報朝廷賜劉備為徐州牧,他這才半推半就的說幫忙代管,這一代管,不僅百姓說不出什麼,連各方諸侯也不得不服,草民劉備瞬間就跟他們平起平坐了。要是陶謙一說給,他就接著,斷不會有後面這樣的效果。

② 劉備投劉表

從草根到帝王|藏、反、弱、定四字,讓劉備成三國最深之人

因為被袁紹打的無路可退,劉備投奔江夏劉表,當然,劉備投奔荊州也是覬覦此地是塊肥肉。劉表病重時,將荊州之地委託給劉備,諸葛亮說:“主公你得接著啊!”劉備說:“我可不能要。”為什麼?沒有獲得利益最大化啊。

劉表在世時,對劉備多有防備,要不然也不會把劉備丟到新野那個地方,此外,劉表的兵力都在蔡瑁手裡,如果斷然接手荊州,劉備勢單力薄肯定不是蔡瑁的對手,倒不如幫助劉琦,日後還能借劉琦的勢力用用。果然,劉琦後來幾次在危難中解救了劉備,你說劉備這道反的高明不高明吧。

③ 殺關羽

這一點上,最能看出來劉備的高明。同樣在“殺不殺關羽”這件事上,曹操因為愛才,不捨得殺,這大家都看的到,即便屬下怎麼勸,曹操還是一句“不殺!”要不說曹操是梟雄呢——不管多少人給我出主意,最後的決定權在我手裡。

從草根到帝王|藏、反、弱、定四字,讓劉備成三國最深之人

但劉備就反著來,華容道上關羽放走了曹操回來領罰,因為他立有軍令狀,說殺不了曹操,他關羽就就地正法。此時,劉備心說,“關羽可殺不得啊。”但他若是像曹操那樣說,“不殺!”顯然達不到最好的效果,人雖沒殺,但不能服眾啊!於是劉備又反著來,他說,“把關羽殺了吧!”“我跟他是結拜弟兄,他死我豈有偷生之理,我是大哥,我先死,再殺他。”這文武一看,主公不能死了啊,於是趕緊勸,“關羽不能殺啊!”劉備一看,那你們都說不能殺,就不殺了,以後將功補過吧。

劉備就靠這“善反”一招,讓文武百官都覺得劉備是個賢明的仁主,劉備用一招“反其道而行之”就達到了“明君兼聽,昏君偏信”的服眾效果,這一點不得不服啊。

劉備這招特別容易讓人死心塌地,因為屬下都覺得主公信任自己,別說他那些屬下,就他那幾個媳婦,哪個不是心甘情願跟他出生入死呢。

從草根到帝王|藏、反、弱、定四字,讓劉備成三國最深之人

其三,此人善弱——

三國裡有兩個人物喜歡以弱謀勝,一個是司馬懿,另一個是劉備。有人說,司馬懿是扮豬吃老虎的高人,

“扮豬吃老虎”原意是裝成愚弱者讓對手疏忽,再趁機贏得最後勝利。

足可見,司馬懿在世人眼中多麼會裝弱扮慘。

《晉書·宣帝紀》記載:“漢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司馬懿因“知漢運方微,不欲屈節曹氏,”以不滿曹操的所為而託辭“風痺不能起居”。這是司馬懿第一次稱病。

正始八年(公元247年)司馬懿又與政敵曹爽(正始年間)的鬥爭中以“舊風疾發”,“託病不問政事”,而這裝瘋賣傻,稱病不朝,一“病”就是十年,甚至生活不能自理,使得曹爽深信司馬懿快不行了,因此“不復裝置”(《晉書·宣帝紀》),放鬆警惕,最終被司馬懿一舉誅滅。

從草根到帝王|藏、反、弱、定四字,讓劉備成三國最深之人

但在我看來,

劉備之道要比司馬懿高遠的多。

司馬懿裝弱,最長一次也就十幾年,而劉備卻裝了一輩子;

所有人都知道司馬懿善於裝弱,但所有人都以為劉備是真弱,

甚至現在讀《三國》的很多人都會把劉備當成手無縛雞之力的弱雞,要文不行,要武不能,除了哭好像什麼都不會,這才是高手。

實際上劉備在歷史上是個能文能武的高人,

首先,劉備雙劍了得

,劉備使得雙股劍又名鴛鴦劍,《三國演義》寫:“鴛劍長三尺七寸,鴦劍長三尺四寸,利可斷金。右手雌劍重六斤四兩,左手雄劍重七斤十三兩。”也就是說,劉備的雙劍按現在重量算大概在22斤左右,這重量,要是沒點功夫,估計舉都舉不起來,更別說帶劍上陣殺敵了。

從草根到帝王|藏、反、弱、定四字,讓劉備成三國最深之人

古戰場,因為都是肉搏上陣,因此長兵器比短兵器更有優勢,尤其是騎馬對陣時,敢用短兵器廝殺的人多半都是高手,

劉備的劍術其實是堪稱一流的,三國中,能與他的劍術相抗衡的人也幾乎沒有。

三國裡,劉備主動顯示武力為數不多,記憶比較深刻的一次是初見關張二人正在打架,他上去就把倆人給分開了,要知道關張二人都是力士,一般人怎麼可能輕易給他倆分開,由此可見劉備的力氣有多大;二是三英戰呂布,很多人都覺得劉備就是掛個名,但他若跟關張的武力相差甚遠,估計半個回合就會被呂布收拾了,還談什麼三英戰呂布,既然他敢持雙劍馬戰,自然也證明了其本身武藝十分了得。

從草根到帝王|藏、反、弱、定四字,讓劉備成三國最深之人

再看學問

,《三國演義》寫劉備“不甚好讀書;性寬和,寡言語,喜怒不形於色。”看上去劉備好像是個學渣,但既然能做東漢末年的大名士盧植的弟子,劉備應該也不會真差到哪裡,

從他臨終前督促太子劉禪“讀《漢書》、《禮記》,間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足可見劉備在學問上並非是不甚好讀書,而是很會讀書。

從草根到帝王|藏、反、弱、定四字,讓劉備成三國最深之人

三說謀略

,我個人認為劉備之謀在諸葛亮之上,因為劉備明白用別人的腦子給自己辦事。你就說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這事,他帶關張二人去,表面說三兄弟一起請諸葛亮顯得有誠意,但實際上,他很明白張飛是什麼人,能做出什麼事,想要諸葛亮進“下山”這個套,就得靠張飛的衝動,而諸葛亮一生都覺得自己比別人智高一籌,可你回頭看看,

諸葛亮從出山到死,每一步都是劉備給算計好的,他一步也沒給糟蹋。

能文能武有智謀,劉備為何要“弱”下去?因為劉備出身草根,想躋身諸侯勢力,謙卑謹慎是入世之道,

“弱”是為了讓敵人忽視自己,這樣有利於自己的強大。三國裡,我認為劉備有兩次“弱”的妙,

一次是與曹操“青梅煮酒”

,被曹操一眼看破心志,當下一驚,瞬間裝弱,借天上雷鳴謊稱自己被雷電驚嚇了;

從草根到帝王|藏、反、弱、定四字,讓劉備成三國最深之人

另一次就是臨終託孤

跟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那意思是,諸葛亮你能力比曹丕強十倍,你肯定能統一天下,你看我面子上,我那兒子你能幫就幫一把,你要幫不了你就自己當老大,我絕對不說什麼。當時諸葛亮就感動的一把鼻涕一把淚,趕緊說:“我必竭盡輔佐之臣的職責,獻出忠心,死而後已!”

明明在取得西川后,劉備開始防著諸葛亮,不給他實權,不聽他意見,否則也不會不聽諸葛亮勸告執意伐吳,最終落得慘敗病故的結局。但

臨終之時,劉備為何又恢復到從前把諸葛亮捧上天的狀態了呢?因為劉備明白諸葛亮是個容易心軟的人,此時再弱一次,諸葛亮就能死心塌地的效忠蜀國。

果不其然,諸葛亮《後出師表》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一句,足可以看出來劉備這招管用了!他成功的給諸葛亮洗了腦,諸葛亮真就為了蜀國統一累到死。

從草根到帝王|藏、反、弱、定四字,讓劉備成三國最深之人

其四,此人善定——

莎士比亞說過,“聆聽他人之意見,但保留自己之判斷。”在這一點上,劉備算是做到了極致。

縱觀三國,但凡多謀之人,最後都敗在多疑上,因為多謀,所以遇事會過分思慮,他們得琢磨,“誰誰誰做的什麼事,是不是在算計我?這裡是不是有詐?”曹操、司馬懿、周瑜、諸葛亮、魯肅、袁紹、孫權,哪一個不被別人說自己是個多疑之人?曹操曾經就說:“都說我曹操多疑,袁紹比我還多疑。”

從草根到帝王|藏、反、弱、定四字,讓劉備成三國最深之人

劉備不疑,或者說劉備的懷疑之心從來不會讓別人知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世人給劉備的評價之一,我用了你我就信任你。

比如趙雲回頭救阿斗,別人說趙雲叛逃,劉備斷然不信;劉備要去江東取親,關張說諸葛亮要篡位,劉備大罵二人小人之心。所以後人都覺得劉備的賢明也在於他用你就信你。

這恰恰是因為劉備善定!劉備自幼喜怒不形於色,心中所想不影響表情,他對事情的認知極其篤定,

在一件事發生之初已經有了對結果的判斷,並且他會設定兩套解決方案,成功如何,失敗又當如何,只是這些預案僅他一人可知。

這種預判能力,三國裡再無第二人可有。

即便預知到事出有詐,他依然願意在詐中解套,而不是規避風險, 比如迎娶東吳孫小妹,都知道此去東吳有殺身之禍,但誰也不知道劉備哪來的自信就一定認為自己可以娶到比自己小30的妙齡少女,結果,就讓他娶回去了。

從草根到帝王|藏、反、弱、定四字,讓劉備成三國最深之人

劉備的這種篤定,跟了他一生,也成就了他一生,讓曹操、孫權等人害怕一生。當然,最終也是因為篤定,誓死伐吳,定要為關張報仇,讓劉備62歲這一年,結束了逆天的人生。

寫在最後的話——

三國裡的人物,個個都很傳奇,但

劉備絕對是其中最罕見的傳奇,

群臣百姓心中的賢主;奸雄霸主心中的忌憚;後世子孫心中的弱者,卻

沒有誰真正的看明白劉備是個怎樣的人。

說實話,

在這個現實的世界中,我們身邊人

也同樣有著各種帶有傳奇色彩的大咖,他們都

或多或少會有曹操、司馬懿、周瑜、諸葛亮這些聰明人的影子,但卻無一人能效仿或者敢效仿劉備的處世之道。

且不說,劉備的文韜武略我們世人不濟一二,只劉備留給我們的

“藏、反、弱、定”

這四個字,恐怕也不是我們一世就能學明白的道理。要我看,劉備的高深才是真的高深!

從草根到帝王|藏、反、弱、定四字,讓劉備成三國最深之人

我是正陽先生,80後中年少女,知識成長,邀你一起在路上!

文章原創,版權所有,轉載請聯絡作者本人

從草根到帝王|藏、反、弱、定四字,讓劉備成三國最深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