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炒一炒《芳華》的“冷飯”

炒一炒《芳華》的“冷飯”

記得電影《芳華》剛上映時,朋友圈掀起了一陣曬18歲照片的熱潮,我也曾專門翻出18歲的照片回味了一番,可惜我的“芳華”慘不忍睹,也沒有勇氣曬出來。18歲的我在上高三,對每一個經歷過高考的人來說,那段經歷實在難稱為“美好”,但真正回憶起來,記憶中的大部分竟都變得美好起來。

我在想,每個人應該都或多或少的擁有可以引以為傲的芳華,不為別的,只為一去不復返的青春。就像當我們站在21世紀去回望文革十年的時候,那時的天很藍、日子很純粹、友誼很革命、評判標準很簡單;而如果在76年去看同樣的畫面,理解還會如此正面嗎?誰不知道畫面背後的心酸,誰還會把笑話一樣的人生視為芳華?

炒一炒《芳華》的“冷飯”

作為一個“後文革”觀眾,在電影中,我們看到了馮導的初心和善良。文工團的青蔥歲月是他的“芳華”,他把所有故事都加上了善意的濾鏡,讓每一個文工團女孩兒都有了相對幸福的歸宿,讓每一次嘲笑、冷漠都變得事出有因、適可而止;他把人性更劣的地方用蒙太奇的手法含混過去,而把美貌、才華、純真的優點都彙集在文工團女孩們的身上。可以想見,馮導是多麼懷念那段文工團歲月,那一口咬下去的熟透的西紅柿,那浴室裡飄出的歡笑聲伴著氤氳的空氣,那天空下一方清澈的泳池和一道完美的入水曲線,都是記憶的閃光,無論時光怎樣流轉,那些都是不可磨滅的芳華。

炒一炒《芳華》的“冷飯”

炒一炒《芳華》的“冷飯”

歌聲、舞蹈、號角、手風琴……這些具象的“芳華”都清晰可見,唯有何小萍的“芳華”綻放在她意識崩潰時聽到文工團熟悉旋律後獨自一人在草地上。劉峰的“芳華”並非“活雷鋒”時期,而是在血淋淋的戰場,在對集體和自我有了清晰認識之後,他義無反顧的守著戰友們的遺骸,甚至為此犧牲了自己的一隻手臂。我相信,如果可以選擇,他寧願犧牲生命——把生命留在最壯烈的時刻是對平凡生命的最高獎賞。

如果生命可以倒帶,站在劇尾回望每一個人那年的“芳華”,他們會後悔嗎?

劉峰

,本來可以有晉升的機會卻拱手讓人了,他後悔嗎?不!因為那犧牲是為了守護他心中的“女神”。在“學雷鋒”的年代,我們習慣將一切不合常理的邏輯都歸結為“學雷鋒”,但更符合人性的解讀應該是“發乎情”。

炒一炒《芳華》的“冷飯”

劉峰

何小萍

,在慰問騎兵團的演出中因為發了一點小脾氣,便被迫轉行派往前線,她後悔嗎?不!對於“心死”的何小萍來說,離開那個毫無人情味的集體或許是最好的安排。從小到大,劉峰可能是唯一給過她溫暖的人,但這樣一個“好人”並沒能換來集體的真心。如果說,何小萍是表面上被孤立的那一個,劉峰就是那個隱形被孤立的人,兩個“異類”惺惺相惜,一個走了,另一個捨身相隨,不失為一種美談。

炒一炒《芳華》的“冷飯”

何小萍

蕭穗子

,在陳燦受傷後慷慨的拿出自己的金鍊子,想幫他醫好牙能夠繼續吹號,而最終陳燦還是轉業了,並娶了門當戶對的郝淑雯,她後悔嗎?不!和林丁丁不同,蕭穗子從始至終只喜歡陳燦一個人,併為他吹響號角時的矯健身姿所深深吸引。她對陳燦的感情並沒有摻雜任何功利想法,她並不知道陳燦是高幹子弟,更不瞭解陳燦的實力與野心。蕭穗子對陳燦的愛萌生在特殊的環境下,而她也希望不惜一切代價捍衛自己心中的完美格局。直到多年後,蕭穗子可以大方的問起陳燦,郝淑雯也毫不避諱的嬌嗔埋怨。誰的心裡還能沒有塊“自留地”呢,只要他在心裡的樣子不變,誰還會在乎“自留地”現在的模樣呢!

炒一炒《芳華》的“冷飯”

肖穗子

故事跨越了30多年,當芳華散盡的時候,劉峰用一隻臂膀緊緊攬住了何小萍。他們是文工團裡最落魄的一對,但到頭來只有他們收穫了真愛。在我看來,這結局遠比芳華更讓人覺得溫暖。

炒一炒《芳華》的“冷飯”

老媽看過電影之後告訴我,“沒錯,這就是我們生活的那個年代”。其實我想告訴她,除了道具是那個年代的,其他的和當下並無二致。18歲的群居生活是從家庭走向社會的第一步,在這個小社會里,蘊含著很多神奇的奧秘。郝淑雯、林丁丁式的人物隨處可見,你可以對他們的品行嗤之以鼻,但你不能否認,這類人運氣通常不會差到哪去,因為他們是時代的迎合者。

而標準的老好人劉峰和“人民公敵”何小萍,正是被主流價值觀所摒棄的人。劉峰的“好”被習以為常且不領情,反而他的一點點“不好”成了致命的缺陷,被拉下神壇是遲早的事;何小萍的“不好”只是一個標籤,只要被貼上這個標籤,即使你再努力、再謹慎,也很難改變底子裡固有的歧視。也許這就是生存法則,它保護了大多數的利益,但總有少數要成為時代的祭祀品。

當片尾曲《絨花》響起的時候,“世上有朵美麗的花,那是青春吐芳華”,一切恩怨對錯都在歌聲中融化。是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芳華,不必追根溯源去討論生活的正義與真諦,在時間的過濾下,留下的就是美好的,讓美好在回憶裡生根發芽,就是不負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