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金剛經講義》卷二釋顯其故·正釋

《金剛經講義》卷二釋顯其故·正釋

釋顯其故

正釋

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這一段經文是從正面來解釋生信為什麼能得福的緣故。怎樣能生淨信?怎樣能得無量福德?必須要除卻分別心方可。只有分別除卻了,正信便會自然現前。也正如龍樹菩薩所說的“

一切法不生而般若生

”的意思。“是人”雖然般若還沒有完全現前,但是已生淨信,與如來已經心心相印,光光相照,即得無量福德,這正是不容易。由於分別、妄想已經除卻,於是能“

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

是諸眾生

”:眾生的範圍包括很廣。上文所說“一念生淨信者”是指那些程度最低的一種人而言。還有多念相應的、淨念相繼的……所以說“是諸眾生”。

無復

”二字的復,應當注意。是說:“是人”的我執已空,不復再有了。

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是說“是人”已經沒有法執了。

四相,是從執我相引起的。佛經中講到四相,有很多意義。現在僅舉出它同本經契合的意義說一說,有廣義和狹義二種:

狹義來說,就是指執五蘊色身,這就是執我相,是凡夫的通病,一切忘不了,不但現在,還要計算到未來,計算到死後或昇天,或升大梵天,即所謂補特迦羅,因此而起種種妄想,相宗稱它為遍計所執。未來同現在是相對的,在相對待的一方面來看,是人相。從這個身子而生起的盛、衰、苦、樂種種等是眾生相。再算計到五蘊色身,命根不斷,是壽者相。以上這些都是從自己的五蘊色身上種種計度、分別而發生的。

再從廣義來說,計度我這個色身,種種分別。對待,就是人。不止一人,就是眾生。這種計度,相續不斷,就是壽者。一起執著,便有能執和所執。“能”就是我,“所”就是人,起種種分別,就是眾生相。能執和所執相續不斷,就是壽者相。要知道,四相就是從我見開出來的,開就是四相,合就是我相。世尊為什麼要用開、合來說明呢?其中有妙義在。我見就是分別。執我的是第七識,起分別心的是第六識。般若正智,若要實相般若現前,非要將第六、七兩識轉移不可。只有第六、七識轉移了,五識和第八識也就同時轉移了。所以,世尊經常要說到四相,因為四相空,就是我執空,又叫做人空。

我相是從身上起執著,而法相是從法上起執著。無法相就是法執空,也叫做法空。非法就是無,就是空。亦無非法相是空亦空,叫做重空,又叫俱空。般若表顯三空的道理,以遣除執著為主。人我空後,又執法空,那還是不行的。因此,必須把種種執著重重地遣除,連空也要空。古人稱做:“

窮空到底

”。但這同偏空是大不同的,所以叫做勝義空,又叫第一義空。

這裡是解釋上科“

已生淨信

”的人,就能證到三空。三空包含著許多廣無量,深無底的道理。正如《普賢行願》所謂“甚深教海”。依照三空的道理來說,無四相是我空;無法相是法空;無非法相是空空。其實就是除我、法二執。無法相是空法執,無非法相也是要除法執,非法本無法,但是卻執著不得,假若一執,也就成為非法執了。所以,無法相的法執空是第一重;亦無非法相的執也空,是第二重。這二者合起來都是法執。同上文的四相卻是我、法二執對說。“是人”能生淨信,說明他的我、法二執都已遣除了。然而,我、法二執,都是從分別心而生起的,是屬於粗執。但還有俱生我法二執,它們是從起心動念而來的,是屬於細執,叫做隨眠,又叫住地無明。“是人”只能遣除由分別而起的我、法二執,但是還未能遣除俱生我、法二執。

上面已經講了:分說是三空,合說是空我、法二執。但又包含另一種要義:即又可以從空、有二邊來講。非法相是空,屬空邊;我和法可以並說,屬有邊。是人能生淨信,又能空、有二邊都不執著。

有邊叫俗諦,空邊叫真諦。所以這段經文又包含著真俗二諦。在其他佛經中,有說三諦的,也有第一義諦,般若是遣執的,只說二諦。其實遮照同時便閤中道義,因此說二諦就已經含有三諦的意思了。能遣除二邊,便是雙遮,雙遮就是雙照,還必須遮照同時。但“是人”還沒有達到這種遮照同時的程度,僅能達到不執著二邊。只要細細玩味經文,便可知道。

凡是佛說法,都是徹頭徹尾、徹始徹終的。這是學佛者決不可忽視的。如上文所講:生淨信能得無量福德,也是有淺、有深的。總而言之,“是人”僅僅除卻粗執,還未能除卻細執。因此,佛愈說愈深入,以說明“是人”的除執,還只是初步,更須加緊用功。但“是人”到這一步,也是不容易,只要一念相應,已經是了不得了。凡是用功的人,常有這種境界,即覺得心中空空洞洞,乾乾淨淨,有時達半個月,或半年之久,都是這種景象。須知:這種功夫,離學佛的最高境界,還差得很遠很遠,決不可自以為滿足。否則就會產生二種病:對於經義,便會以深為淺;而對於自己呢,卻又會以淺為深。殊不知差得很遠很遠。如本經上所指的“是人”,他的分別、我執已經除去,貪瞋痴雖沒有完全去盡,但已經很淡薄了,還須再加倍用功。我們學佛的人,用功得怎麼樣了,可以自己審量一下,究竟同經上所說的合不合?

在這裡,想起古代有這麼一段因緣。在唐朝肅宗、代宗父子平定了安祿山之亂以後,代宗竭力宏揚佛法,密宗不空三藏(705——774年,今斯里蘭卡人)也在這時來到中國,那時的佛教可說是盛極一時。

有一天,代宗與宗國師談論佛法,大臣魚朝恩正在旁聽,便插口問宗國師說:“佛說一切眾生都是佛,那麼無明是怎樣起來的呢?”宗國師立即回答說:“你不配問這個問題。”朝恩為此表示非常惱火,因代宗在座不敢作聲,但是已經怒形於色了,國師便提醒他說:“你所問的無明就是從這個地方起來的啊!”

我們對這個問題,不妨也可以試試。假如碰到有人來毀謗我,能不能不生瞋心?如果碰到色、聲、香、味、觸、法等等,能不能不起念?如自己碰到貧窮時,連當天的飯米也沒有著落的時候,心裡頭能不能不起愁念呢?必須行所無事方可。否則,就是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了。若是能達到空空洞洞的境界,固然也是很好,但決不能到此為止,應當去行佈施,六度萬行,都要去做。若以空空洞洞了事,這就執著非法相;若自己懷有度生的念頭,就執著法相了。因此,我們知道“是人”的生淨信能除卻分別心,確實是不容易,所以如來能悉知悉見,才許他明同佛心,開了佛眼,得到如是無量福德。

這裡不但解釋上一科,又迴應“明示”一大科,因前文未說明,此處正好點醒前文。如:

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

正合法相

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

正合非法相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就是“

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

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佈施

”,就是舍,也是破我。要我們先空我相,不住於相,也就是不住種種相,即

無法相

又以“

虛空、四方、上下

”為比喻,這就是

無非法相

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就是二邊雙融。因為,但見諸相便著有,但見非相便著空,只有見諸相非相,便是二邊雙融。這就是無相無不相,得見實相,所以說:“

則見如來

”。因為見如來的緣故,所以能得“

如是無量福德

”,即上文所說的“

福德不可思量

” 。

總之,佛的意思是指“是人”能夠明瞭我(指佛)所說的法,去持戒修福,能生淨信,並且以此為實,當然就沒有我、人、眾、壽等四相,得如是無量福德。同時,佛也是在鼓勵我們,若要修習般若,應當從這方面著手,決不可落空,要先將非法的一面堵住它,然後,腳踏實地去躬行實踐。

只有對法相、非法相都不執著,這才是學佛用功的要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