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呂氏春秋·有始覽》之 去尤:三個有趣的寓言故事,諷刺人性弱點

《呂氏春秋》是在戰國末年,秦國丞相呂不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雜家名著。分十二紀、八覽、六論,以道家思想為主體,兼採陰陽、儒墨、名法、兵農諸家學說。

01

“世之聽

者,多有所尤

,多有所尤則聽必悖

矣。所以尤者多故

,其要必因人所喜,與因人所惡。東面望者不見西牆,南鄉視者不睹北方,意有所在也。

人有亡鈇

者,意其鄰之子,視其行步竊

鈇也,顏色竊鈇也,言語竊鈇也,動作態度無為而不竊鈇也。相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復見其鄰之子,動作態度無似竊鈇者。其鄰之子非變也,己則變矣。變也者無他,有所尤也。

之故法,為甲裳以帛。公息忌謂邾君曰:「不若以組

。凡甲之所以為固者,以滿竅

也。今竅滿矣,而任力者半耳。且組則不然,竅滿則盡任力矣。」邾君以為然,曰:「將何所以得組也?」公息忌對曰:「上用之則民為之矣。」邾君曰:「善。」下令,令官為甲必以組。公息忌知說之行也,因令其家皆為組。人有傷之者曰:「公息忌之所以欲用組者,其家多為組也。」邾君不說,於是復下令,令官為甲無以組。此邾君之有所尤也。為甲以組而便,公息忌雖多為組何傷也?以組不便,公息忌雖無組,亦何益也?為組與不為組,不足以累公息忌之說。用組之心,不可不察也。

魯有惡者,其父出而見商咄⑩,反而告其鄰曰:「商咄不若吾子矣。」且其子至惡也,商咄至美也。彼以至美不如至惡,尤乎愛也。故知美之惡,知惡之美,然後能知美惡矣。莊子曰:「以瓦殶⑪者翔⑫,以鉤⑬殶者戰⑭,以黃金殶者殆。其祥一也,而有所殆者,必外有所重者也。外有所重者,洩蓋內掘。」魯人可謂外有重矣。

解在乎齊人之慾得金也,及秦墨者之相妒也⑮,皆有所乎尤也。老聃則得之矣。若植木而立乎獨,必不合於俗,則何可擴矣。”

:治理、處理, 裁決、裁斷。

:過於,有所拘蔽,有偏見的意思。

荒謬錯誤,惑亂糊塗。

:存心

契[fū]:

斧頭

竊[qiè]

:偷盜。

邾[zhū]:

姓,邾國,周代時魯國的一個附庸國,大約在今天山東省鄒城市境內。

組:

絲帶。組:綬屬。其小者以為冠纓。——《說文》。按,織絲有文以為綬纓之用者也。闊者曰組,為帶綬;狹者曰條,為冠纓。

竅[qiào]:

孔穴。

商咄[shāng duō]:

春秋魯美人之名。

殶[zhù]:

投注。

翔:

安詳、悠閒之意。

鉤[gōu]:

同 鉤。

戰:

懼也

這兩句出自《呂氏春秋 · 先識覽 · 去囿》的兩則故事

02

人們看待問題,裁斷是非的時候,大多會心存偏見。如果心存偏見,那處理的結果也就錯得離譜。為什麼會這樣?主要原因就是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喜好、厭惡。

就好比,當我們面朝東邊望去的話,怎麼也不會看到西牆;往南邊觀瞧,也必然看不到北邊的事物。因為心裡已經有了偏向,所以能見到的也僅僅是自己想見到的,而不是在客觀看待。

《呂氏春秋·有始覽》之 去尤:三個有趣的寓言故事,諷刺人性弱點

有這麼一個丟斧頭後,又失而復得的故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從前有個人丟了一把斧頭,四下尋找不到,於是就懷疑是鄰居家的孩子偷了。於是當他在街上見到鄰家孩子的時候,怎麼看怎麼像他偷的。

看他的步態,鬼鬼祟祟,像是做賊的樣子;

看他的表情,躲躲藏藏,也像做賊的樣子;

看他的動作,畏畏縮縮,更像做賊的樣子。

可不長時間,這人就在自己家的谷堆裡邊找到了斧子。等他之後再見到鄰居家孩子的時候,看他的動作神態就覺得很正常了,沒有一點像做賊的樣子。

鄰居家的孩子變了嗎?沒變,變的只是丟斧子的那個人。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轉變?因為心存偏見,用懷疑的眼光去看別人,就會看到別人渾身上下都有嫌疑。

《呂氏春秋·有始覽》之 去尤:三個有趣的寓言故事,諷刺人性弱點

圖片來源於網路

再比如另一件做編制戰袍的事。

古代軍人的皮革戰袍,腰以上謂之甲衣,腰以下謂之甲裳。按照邾國的老手藝,連綴甲裳會用到 帛 這種布料。但公息忌發現 組 這種 絲帶更結實耐用。

於是就跟邾國國君建議道:“把製作戰袍的帛換成絲帶應該更合適。但凡鎧甲戰袍之所以牢固結實,是因為連綴處的空隙都填滿了。可如今連綴處的空隙已然填滿了,可戰袍只能承受皮革強度的一半。如果把連綴的布料換成絲帶後情況就不同了,同樣是空隙填滿,戰袍的耐拉扯程度卻能達到最大”。

邾國國君聽後,覺得言之有理,可是如果戰袍換成絲帶來製作,絲帶的需求量太大,恐怕供給是個問題,便問公息忌:“可絲帶的供給怎麼解決呀?”

公息忌回答道:“有需要就有供給,只要朝廷國家有需要,百姓自然就會生產。”

“好,就這麼辦吧” 國君決定道。

於是頒佈政令,規定官吏生產戰袍必須用絲帶,不再用帛了。隨後,當公息忌確定自己的建議被採納之後,就讓家裡開始生產絲帶。

有人聽說此事後,就到國君處詆譭當公息忌說:“當初公息忌勸君主用絲帶,是因為他們家的絲帶很多,他自己有利可得。”

國君聽了很不高興,於是再次頒佈政令:“生產戰袍不再用絲帶,還是用帛”。

這就是國君心存偏見了,因為別人的讒言,對公息忌產生不滿。按道理來說,既然用絲帶做戰袍確實更合適,即便是公息忌家絲帶很多,那又有何妨呢。假設用絲帶做戰袍不合適,就算公息忌家沒有絲帶,那也不應該用啊。所以,在決定用不用絲帶時,都不應該以公息忌的幾句話為依據。決定用絲帶與否的初心到底是怎樣的,一定要清楚啊。

《呂氏春秋·有始覽》之 去尤:三個有趣的寓言故事,諷刺人性弱點

圖片來源於網路

還有一個故事。

一個魯國人,他有個兒子,相貌奇醜。一天他出門上街,正好撞見了魯國的美男子商咄,上下打量一番,覺得還是自己的兒子更好看。後來有天去鄰居家串門,就聊到說:“那天我看到那個人稱美男子的商咄了,我仔細打量了下,比我兒子差遠了”,鄰居一臉驚愕,但又不好說什麼。

這人的兒子醜陋無比,堪稱最醜,而商咄相貌俊美,實屬最美。但這人卻認為最美的還不如最醜的,其原因就是跟兒子是骨肉之親,心存偏愛,也就是在帶著偏見看問題。

所以說,如果能看到美中之醜,也能看到醜中之美,公平對待,心無偏見,就能全面地分辨美醜了。

莊子曾說:“就像人賭博時,如果用瓦片做賭注,則能泰然自若;如果用鐮刀做賭注,就不免有些顧慮重重;如果用黃金做賭注,就要擔心到發慌迷惑了。實際上賭技還是那樣,並沒有因為賭注變了賭技也跟著變,之所以會發慌迷惑,必然是因為心外有所偏倚。心外有偏倚,那心不能靜下來,也就不能泰然自若了”。

回過頭來,再看魯國這個人,雖然自己兒子很醜陋,但心外有偏愛,才做出了不公平的比較。

《呂氏春秋·有始覽》之 去尤:三個有趣的寓言故事,諷刺人性弱點

圖片來源於網路

就如同之前提到的齊國人想要得到金子,以及秦國墨者之間相互嫉妒的故事一樣,都是因為心存偏見導致的。

老子則參透了這個道理。老子處事猶如沒有心的草木一樣,也就沒有了偏見,也就不會與世俗同流,不會有所偏倚,如此,外界還有什麼能左右他呢?

03

偏見是什麼

偏見是在認識事物之前就已經打上了標籤。接下來我們只是在給自己打的標籤找證據而已。

比如,喜歡一個人,就會覺得對方幹什麼都是對的;討厭一個人,即便對方苦口婆心是為自己好,也全然聽不進去。這其實是偏見佔了上風,心裡已經不能理性地分析對方說的話了。

類似的場景,在現實生活中應該很常見,可以留意下,歡迎在評論區討論。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