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普洱茶認知的複雜性?

很多年前,在北方旅居,經常遇到一些普洱茶愛好者,他們喝普洱茶都要先找一個師傅,據說這個師傅是傳授普洱茶的知識和喝普洱的技巧。這個倒是好事,但是在傳授過程中就出現了很多故事,且細細講來。

普洱茶認知的複雜性?

​普洱茶很複雜,產區多,以前有三大產區,現在有四大產區,估計未來也有可能半個雲南都是產區。這個在前面的文章已經說過。產區多,然後山頭也就多,名山不少,隨著市場的不斷髮掘,“十八寨”、“四小龍”、“新六大茶山”、“古六大茶山”、“第七大茶山”、“某某保護區”,反正是層出不窮,每隔一兩年就會產生,讓人眼花繚亂。新的山頭也層出不窮,每年都要出一兩個。一個師傅光講這些,就夠講幾年,講的同時,還要與時俱進才行,不然經不起網路時代自媒體知識傳播的考驗。

​新的山頭出來,真貨都還沒有成為熱門,包裝好的茶餅就開始到處都有,搞得也不敢去喝茶,這李鬼和李逵並存的時代,讓茶友們實在是慎之又慎。講茶的師傅,似乎也沒有那麼多的渠道,第一時間搞到真貨吧,然後茶界的某位大師,於是乎他的口感經驗就成為了關於某個山頭茶的標準描述,一傳十,十傳百,再加上茶商和消費者的心理暗示作用,好像這茶就是這個味吧!

​年份,越陳越香的概念之下,年份就顯得很重要了。生產日期,品牌茶看包裝,非品牌茶,包裝模糊,只有看口感來猜測和判斷,也是一件考驗品鑑能力的事情。

​在年份之下,儲存就顯得關鍵,倉儲環境好,自然有轉化的價值,倉儲環境差,那也就變成垃圾。對於喜好老茶,但又沒有多種老茶品飲經驗的茶友,要入手老茶,是一個試錯的過程,到底什麼才行才好,一臉懵逼。

​於是乎大師們,就開始登場,講茶品的故事,或者是這茶是他監製或者建議過,現在自媒體上流行的大師中,有好幾撥,短影片和微博平臺上都可以看到。這些大師就開始賣老茶,老茶就貴的離譜,望而生畏吧!

​老料新壓、新料新壓、新老料拼配、山頭間拼配和各家大師的工藝,各種工藝之下,產生的不同口感,好與不好,也是搞不懂和喝不明白。最後冒出一句話,“茶無上品,適口為珍”,自己覺得可以的,就是好的,只能說是無奈,因為認知不充分罷了。

​市場上假茶橫行,偽大師遍地,茶商為生存不得已為之,觀點眾多,論戰紛紛,孰對孰錯,全無區分。幸好普洱茶是一個用時間和歲月來驗證茶類,理性消費,對比飲用,終的好茶。

普洱茶認知的複雜性?

原來普洱江湖裡還有個山頭叫做麻櫟林(逸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