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有一半白人血統的梅根,為何被叫成“黑人王妃”:一滴血原則

大家有沒有發現,無論是梅根王妃還是美國前總統奧巴馬,他們原本黑白血統各佔50%,梅根的甚至還要更多一點,但無一例外地都會被叫成“黑人王妃”、“非洲裔總統”,尤其是梅根,當年有些媒體甚至恨不得把她祖先在哪片棉花田當過奴隸都挖了個遍。

有一半白人血統的梅根,為何被叫成“黑人王妃”:一滴血原則

梅根的媽媽也並非是100%的純非洲裔血統,所以梅根的白人血統佔比實際上是高於黑人血統的

其實,不只是在美國,其他文化圈中,跨族群出生的子女也經常會被預設歸入少數群體的那一方。比如,你在廣州火車站

看到一箇中非混血的小孩,第一個想法肯定是,這兒有一個黑人,你應該不會主動把這個孩子歸類到黃種人裡,即使這個孩子可能只有1/2甚至是1/4的黑人血統,但只要你看到他/她部分的非洲裔特徵,就會很自然的把他認成成黑人。

當然,在咱們的語境中,這隻算是個無意間的習慣而已,並不帶什麼歧視色彩;但放到西方世界,尤其是平權運動前的北美大陸,卻曾經屬於一項美國特色的種族政策,即,所謂的“

一滴血原則”~在那段歲月的美國,黑人的法定判斷標準為——具有1/32以上黑人血統,就是黑人,適用全套“種族隔離政策”。

所謂的“一滴血理論”(one-drop rule)。意思是,比方一滴墨水混進了大海里,即便整個大海表面沒變化,但本質已經都“黑了”。因而,對於美國公民,都要儘可能地往上追溯其祖先,即使此人外形完全一副白人模樣,哪怕能查詢到一丟丟黑人血統的存在,他也會被定義為“有色人種”,不能與白人同行、同校、同吃同住同勞動同戰鬥。。。。。

有一半白人血統的梅根,為何被叫成“黑人王妃”:一滴血原則

二戰時的塔斯基吉飛行員——這是美軍裡單獨的黑人飛行員編隊,他們的事蹟後來被拍成了抗德神劇《紅色尾翼》

按照這個“

一滴血原則”,你只要祖輩一人為黑人,幾乎世世代代都會被認作黑人,按照黑人的身份生活~即便很可能,你的膚色,比一些白人都要淺很多。

比如,著名的“普萊西案”。

1892年6月7日,帶有八分之一黑人血統的荷馬·普萊西(Homer A。 Plessy)登上了東路易斯安那鐵路的一輛專白人專屬列車,並拒絕轉移到黑人車廂。雙方僵持了一段時間後,列車執法人員根據《隔離車廂法》將其直接逮捕。

有一半白人血統的梅根,為何被叫成“黑人王妃”:一滴血原則

荷馬·普萊西

從外形特徵上來看,普萊西就是一副白人紳士的樣貌,所以,他上車、入座都沒有受到任何阻攔和懷疑。列車開動以後,是普萊西主動高調亮出了種族身份,招惹的“是非”——作為路易斯安那州平權組織“公民委員會”的成員,他要故意挑戰美國南方的“種族隔離法律”。

最終,普萊西被判違反了路易斯安那州的《隔離車廂法》,並處罰金25美元。

這個“

一滴血原則”誕生於

美國的奴隸制時代,最初的用意,還是跟特權階層的利益有關。

南北戰爭之前,北美大陸的種植園經濟十分依賴黑奴,甚至那群曾經把“人人生而平等”寫入《獨立宣言》的美國國父們,除了富蘭克林以外,個個都是大奴隸主。

這種成本極為低廉的勞動力讓美國的棉花、菸草和蔗糖在國際市場上極具價格優勢。

有一半白人血統的梅根,為何被叫成“黑人王妃”:一滴血原則

然而,到了1807年,在一些有良知的國會議員的呼籲下,聯邦政府叫停了官方許可的奴隸貿易。

這也就意味著,除了少數透過違法走私手段進入美國的黑人奴隸,南方種植園所依賴的勞動力,只能在已有的黑人身上打主意。

這導致很多北方的自由黑人被惡意誘騙、綁架成“奴隸”賣到南方。比如電影《為奴12年》裡的黑人男主所羅門。

有一半白人血統的梅根,為何被叫成“黑人王妃”:一滴血原則

《為奴12年》劇照

或者,強制黑人們多生小奴隸~一些泯滅人性的莊園主會放任白人僱工、家丁,甚至是專門僱人去強暴女奴。

同時,長期以來,白人奴隸主和自己手中的黑人女性發生關係的案例更是數不勝數。

這方面,很多文學作品和影視劇都所體現。

當然,也不排除真有白人男性對非洲裔女奴產生感情的。比如,《獨立宣言》的起草人和美國國父之一,美利堅第三任總統——托馬斯·傑斐遜就和自己的女奴

賽麗

·

海明斯產生了濃烈的感情,甚至像正常的兩口子一樣過起了日子~至死,“磚石王老五”一般的鰥夫傑斐遜也沒有再娶。

而這個賽麗是傑斐遜妻子

瑪莎

的陪嫁女奴,黑白混血,受過教育,一派淑女風範。據後人推測,

賽麗

應該是

瑪莎

同父異母的妹妹,傑斐遜的小姨子。

有一半白人血統的梅根,為何被叫成“黑人王妃”:一滴血原則

演繹這段故事的美國電影《傑弗遜之戀》

瑪莎

去世後,

賽麗成了傑斐遜孩子們的保姆,跟男主人越走越近。

賽麗一共生下六個子女(兩個夭折),全都是混血兒。根據莊園的記錄,出行頻繁的傑斐遜,在賽麗每次臨產的那段時間,都是留在家裡的——這非常說明問題。

1835年

賽麗死後,傑斐遜的女兒按照老爸的遺囑,給了賽麗的四個孩子自由和一筆可觀的生活津貼。

而之所以傑斐遜沒有親自給

賽麗自由,是因為,此時的弗吉尼亞的法律規定,被主人釋放的奴隸必須離開本州,(為了限制開明奴隸主主動釋放黑奴,主奴繼續在一起但改為僱傭關係),且終身不得返回——這顯然是傑斐遜和賽麗都不願意的。

有一半白人血統的梅根,為何被叫成“黑人王妃”:一滴血原則

《傑弗遜之戀》劇照

到了1998年,

透過賽麗小兒子的後代以及傑弗遜家族後代的Y染色體比對,結果顯示,賽麗小兒子後代的Y染色體確實來自於傑弗遜家族。這份檢測報告被刊登在了權威的《自然》雜誌上,在當時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在這之後,大約有五六十個不同姓氏的黑人冒了出來,宣稱他們都是傑弗遜的後代。。。。

有一半白人血統的梅根,為何被叫成“黑人王妃”:一滴血原則

而之所以傑弗遜和賽麗的後代中有一大部分比祖先賽麗的膚色還要黑,更像非洲裔(賽麗只有1/2或者1/4的黑人血統),很大程度上,就跟這個“一滴血原則”有關。

按照“一滴血原則”,只要能被追溯出1/32黑人血統的人,那就屬於妥妥的黑人,

你一輩子都是要被歧視要被隔離的。

更何況,南北戰爭前,白人和女黑奴生下的混血子女都屬於妥妥的奴隸,只能使用母親的姓氏。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會作為勞動力繼續服務於老爸的種植園,被隔離在白人群體之外,他們接觸的和婚配的物件,也幾乎全是黑人和混血黑人。

這麼著,幾代人下去,傑弗遜和賽麗後裔們的白人血統,就一點點地被稀釋了。

有一半白人血統的梅根,為何被叫成“黑人王妃”:一滴血原則

傑弗遜和賽麗的後代之一

南北戰爭後,美國廢除了奴隸制,從這時起,“一滴血原則”又開始和“隔離但平等”的這種荒唐理念搭配使用。

所謂“隔離但平等”,指的是,到了實際操作上,所謂的“平等”,只能是白人和白人之間,以及黑人和黑人之間的平等,而非不同膚色之間一律平等。

那麼,這個“一滴血”,就決定著你享受的“平等”,屬於哪個“範疇”。

比如,電影《隱藏人物》的原型——出色的女數學家凱瑟琳·約翰遜,她曾經和自己的同事們一起拿著白人1/2的工資,充當“colored computers”(有色人種計算機),人工計算航天軌道。

在精英知識分子云集的NASA,黑人僱員和白人也是要在隔離環境下“協同”工作的,連衛生間和咖啡壺都要分開用。

實際上,看照片的話,凱瑟琳的非洲裔血統並不高,但根據“一滴血原則”,她就是個妥妥的黑人。

有一半白人血統的梅根,為何被叫成“黑人王妃”:一滴血原則

工作中的凱瑟琳·約翰遜

她的功績被長期埋沒,直到21世紀,因為一部記錄片,美國才重新意識到了這些女性計算員的存在,尤其是非洲裔科研工作者對航天事業的貢獻。

2015年,在凱瑟琳退休三十多年後,終於迎來了屬於她的榮譽——奧巴馬總統親自授予了凱瑟琳自由獎章。

凱瑟琳後來被譽為~阿波羅登月計劃的“幕後英雄”。

有一半白人血統的梅根,為何被叫成“黑人王妃”:一滴血原則

演繹凱瑟琳事蹟的電影《隱藏人物》中,女主顯然比原型凱瑟琳要更“非洲裔”。

有一半白人血統的梅根,為何被叫成“黑人王妃”:一滴血原則

《隱藏人物劇照》

不過,需要承認的是,早在種族隔離時代,黑人社群裡的精英階層往往會給周邊家庭提供一種榜樣的力量,接受教育、誠實禮貌待人都是公認的美好品德;

而平權運動後,黑人精英們大多離開了原來的社群,遷入了中高檔地段。這之後,原黑人社群的底層人士開始放飛自我,無心努力,甚至覺得一個黑人小孩好好學習,熱愛理工類學科,就背離了自己種族的“特色”,屬於“怪胎”。

而那些黑人精英們則多數空有一身黑皮,在成長過程中,和自己的族裔並無太大交集。

結果就有了目前的狀態,雖然在社會公平方面,較之以往有了巨大改善,但黑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並沒有表現出明顯增長;即便有政策傾斜方面的優惠,他們在名校就讀的比例,往往還不如半個多世紀前的種族隔離時代高。

不過,雖說在當今的西方世界,相關的詞彙和用語早就成了提都不能提的“雷區”,但“一滴血”的劃分傳統,仍然根植於很多白人的骨子裡~即便很多人自己都沒有意識到,就像開頭提及的“黑人王妃”梅根和“黑人總統”奧巴馬一樣,他們明明還具有至少一半白人血統?但一般情況下,這種歸類是在人們大腦裡自動完成的,屬於一種下意識的反應。

有一半白人血統的梅根,為何被叫成“黑人王妃”:一滴血原則

最後要說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還有那麼一群熱情追求“政治正確”的西方人士,也在拼了命的追溯著一些歷史名人的“非洲裔血統”。

比如,偉大的德意志作曲家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很可能是非洲黑人後裔。

起因是他們查閱歷史資料發現,在公共場合露面時,貝多芬經常往臉上狂撲白粉。

他們還推測,貝多芬很可能有1/32的黑人血統,他就是個非洲裔——竟然正好達到了

“一滴血原則”的“底線”。

可是,要知道,在18世紀末的歐洲上流社會,往臉上撲白粉、穿帶著蕾絲的花衣裳、白絲襪,高跟鞋,這些娘裡娘氣的裝扮,屬於當年成功男士的“標配”——

貝多芬臉上厚厚的白粉,那是在彰顯自己的身份。

有一半白人血統的梅根,為何被叫成“黑人王妃”:一滴血原則

而且,就算是貝多芬真有1/32的黑人血統,他一定會有很明顯的黑皮嗎?就看下圖,這是普希金的曾外孫女,第五代黑人混血——已經完全是一副白人模樣了。

有一半白人血統的梅根,為何被叫成“黑人王妃”:一滴血原則

另外一個被“欣喜”的追溯出非洲裔血統的,是19世紀初的英國攝政時代,英王喬治三世的妻子,來自德意志邦國的索菲· 夏洛特王后——有不少“專家”考證,夏洛特雖然是德國人,但祖上有葡萄牙血統,而這個葡萄牙血統“很可能”源自非洲黑人。

有一半白人血統的梅根,為何被叫成“黑人王妃”:一滴血原則

夏洛特王后

更厲害的當屬英劇《布里傑頓家族》中“驚現”的黑王后和黑公爵、新版《安妮·博林》塑造的斷頭王后~博林家的“黑安妮”(下圖)。

有一半白人血統的梅根,為何被叫成“黑人王妃”:一滴血原則

雖然該劇一經播出,就重新整理了英國曆史劇imdb最低評分記錄,但西方各大主流媒體卻對其充滿了溢美之詞。

著名英國媒體《衛報》:

讓有色人種扮演這一角色,可以更加有代入感地展示當時英國政壇對門第和宗教的偏見。

老牌權威媒體《泰晤士報》:

讓非洲裔演員飾演安妮·博林可以“更完美地凸顯了安妮博林多舛的命運”,還可以體現安妮·博林作為一個新教徒在天主教徒中的“外人感”,更加鮮明的體現了“身份意識”。

隨後,製片方對於受眾的“差評”,做了一番解釋——選角不分種族、膚色,觀眾們應該被鼓勵“從角色中尋找更深層次的東西。”

這彷彿在說,電視劇評分低,並非是電視劇的問題,而是你們做觀眾的,水平太低啊!

只是,當人們看慣了古典劇中那些高高在上、神氣無比的黑王后、黑公爵、黑王子以後,將會怎麼理解曾經的奴隸貿易、黑人奴隸制歷史和英美等國對於非洲裔群體犯下的那些罄竹難書的罪行。